妈妈,是一个家庭的灵魂。

经常听人用“女超人”、“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等词汇来形容妈妈这个角色,至少在外人看来,妈妈是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的形象。

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和回报都无法成正比。尤其是有一类女性,你付出再多,也会被家庭成员无视。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这类妈妈最容易被家人无视

即奉献牺牲型人格的妈妈!

一位认识多年的闺蜜就是这类母亲,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贤妻良母才是好女人,读再多的书,以后终究要回归到家庭,做好丈夫的贤内助。

所以毕业后没几年,她就自愿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在家精心照顾丈夫和孩子。

在我们看来,闺蜜已经十分全能,每天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家务活一个人全包,厨艺相较过去,有质的飞跃,一日三餐都为家里人安排好。

甚至小朋友的兴趣班,每次都是由她亲自把关,为了更好地辅导孩子,她竟然也悄悄学习了钢琴课和绘画课。

每次见到她,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可闺蜜越是成功,内心愈发空虚,因为无论她付出多少,丈夫和孩子都看不见,两人似乎很少真正的关心她。

例如,前段时间闺蜜染上了甲流,半夜发起了高烧,丈夫竟然让她独自前往医院,整个生病的阶段,家里人非但没有表现出一丝安慰,反而埋怨她体质太弱,留下了一堆家务没人干。

听说闺蜜的事情后,我们姐妹都为她伤心难过,劝她以后多为自己考虑,不要总想着讨好家人,因为付出的越多,越容易把家人惯坏。

可就我们跟闺蜜的相处经验来看,不彻底地撞上“南墙”,她心底里终究放不下家庭。从小就被要求为家庭牺牲奉献的个性,一时半会是无法改掉的。

为何奉献型人格的妈妈,总是容易被忽视?

1、人性向来是贪婪的

我们的周边,有不少奉献型人格的妈妈,她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拥有世俗认定的“母性特质”,贤惠、听话、懂事、温顺等等。

从小在这种“女性就要贤良淑德”的逻辑中成长起来的女孩,她们日后进入到婚姻关系中,很容易就成为被动方,为家庭牺牲奉献是她们的宿命。

可人性向来就是贪婪的,你付出得越多,相对应的别人对你的要求也就越高,当习惯奉献的那一方,感觉到个人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时,往往就会感觉到痛苦。

然而从小养成的思维定势又导致她们无法停止个人的付出,以至于她们会陷入到痛苦循环之中。

2、奉献背后伴随着索取

再者,心理学家认为,习惯讨好别人,愿意奉献的女性,其实大部分内心都比较敏感脆弱,她们找不到个人的存在价值,通过讨好别人换来对个人的肯定。

高度奉献精神背后,实际上也是对他人拥有着高需求,她们自身渴望被人照顾、被人珍惜和疼爱,所以把这种心理投射到他人的身上。

因此,我们会发现,大部分人一边牺牲奉献,一边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索取。

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把所有的家庭重担都包揽在自己身上,一边要对家里人说不辛苦,表示都是自愿完成的,一边又去埋怨家里人不懂得体贴,并以“我这么辛苦”、“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为理由,去掌控家人的一举一动。

妻子反复强调的牺牲感,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会导致丈夫和孩子感觉到窒息,进而忍不住想要远离。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总是强调,先爱自己,再去爱别人,先搞清楚个人的价值和真实的需求,然后再去探索跟家人相处的边界,真诚地告诉家人你需要什么,而不是通过牺牲自己,感动自己,来换取对方的同情。

父母应该如何做?

孩子的个性和三观往往是从家庭教育中塑形的,所以为了避免女儿日后变成这种牺牲奉献型人格,父母要从小做好相应的工作。

1、鼓励女孩做真实的自己

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总是教育女孩要隐藏真实的自我,学会“忍”字,母亲教育女孩要忍耐不完美的伴侣,在家庭中当个哑巴,不要顶撞丈夫。

父亲教育女孩要忍耐不如意的社会,吃了亏也不要张扬,女孩不比男孩,名声比什么都重要。

父母从小教育女孩这些多“忍者教育”,却偏偏忘记了询问女孩,她们究竟想做什么,她们的内心需求是什么,在女孩自己的心中,面子和尊严哪个更重要,个人幸福和表面和谐的家庭,哪个更重要。

2、让女孩学着爱自己

爱自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先要求女孩要爱别人,首先要听话懂事,爱父母,其次要贤良淑德爱丈夫,最后要牺牲奉献爱孩子。

女性的一生都背负着社会职责赋予她们的道德枷锁,她们要成为父母的贴心小棉袄、丈夫的“贤内助”和孩子的“超人母亲”。

女儿、妻子、母亲,这些身份都让女孩把别人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身后,结果导致她们很难找到个人的价值,进而难以拥抱真正的幸福。

希望父母能够摒弃掉这些有毒的教育观念,从小让女孩多学着爱自己,有个丰盈的精神世界,内心才能拥有汲取不断的能量,支撑着她们走完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