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小小的刻刀,一块小小的印石,刀过之处,石花剥落,在四知书屋中的印床旁,四知先生正全神贯注地打磨一方新的印章,整个书屋充满了浓郁的金石味道。四知先生治印已有十余年,除了勤加练习,他篆刻水平的不断提升还得益于多年来在诗词和书法艺术上的积累和造诣。他的诗、书、印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通过在诗词中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并将书法中的刚柔疏密、空间横竖对比应用到治印中来,四知先生不断挑战篆刻水平的新高度。在专注于齐派篆刻的同时,他还学习了清代不同篆刻大师的风格,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融合,充分体现了先生的创造力。下面选取一些有特色的作品进行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方“笔歌墨舞”四知先生临摹的是邓石如大师的代表作。邓石如的篆刻刚健浑朴,篆法圆劲,是中国印学史上“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典范。这枚印章疏朗处不显空虚,繁密处毫不局促。四知先生在临刻这枚作品时对“歌”字的处理略有变化,圆润婉转与棱角分明相映成趣,整体印面浑然一体,古拙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白衣门下”是四知先生临摹邓石如刻赠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作品。罗聘晚年淡泊利禄,自称“白衣门下”。“白”字头有弧线小修饰,与“衣、下”呼应。四知先生非常喜欢这样刚健挺俊、流动多姿的印文书体,在摩刻之时他还融入了齐派单刀刻的风格,用刀猛利流畅,迎石冲披,作品整体爽利洒脱,“衣”字出锋更为尖锐,印边增加了一分厚重感,破残自然,别具一番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四知先生临摹邓石如刻赠罗聘的另一个作品“山中白云”,全印俏皮生动,充分体现了邓石如用刀如用笔的风格。与原作相比,四知先生临摹的“云”字出锋更为尖出,“山”字的线条更为劲挺,整体气息平稳与流动相结合,既有阳刚之妙,又有阴柔之美。

吴让之刀法承邓石如并加以发展完善,四知先生在摩刻他的作品之时综合运用不同刀法,用刀更加注意因线而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草木有本心”,四知先生临摹的是吴让之有名的六面印中的一面。这枚印章篆书结体瘦长疏朗,点画舒展飘逸,活泼灵动。在尽力呈现原作的风韵古隽、妩媚秀雅之时,四知先生的摹刻作品线条细微之处略有不同,气质更加坚实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让之号师慎轩。四知先生的这枚摹刻作品与原作布局略有不同,在正方形的印石上,整体气息更加端方平正,字内外空间均衡,疏密得宜,曲直相和,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淳厚朴实又颇具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让之的这枚“省悟子”的款记内涵丰富,使四知先生颇有感触。他在摹刻这方作品时增加了线条的虚实变化,对连续笔画的残断使之产生了“笔断意连”的效果,增强了视觉对比,也增加了整个印面的沧桑感和金石味,细节处理恰到好处。

相比吴让之,赵之谦的篆刻风格“求古于拙、拙而不野”,他的审美表达也更为注重疏密与呼应。这也是四知先生在摹刻他的作品时所特别注意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安乐”体现了赵之谦在印章的分朱布白上对疏密虚实手法的运用自如。全印横、直、斜三种线条有机结合,上疏下密。四知先生在摹刻时横、直线条刻得坚挺有力,“安”字的斜线条相互呼应,交叉得当,视觉效果安定自然又富于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之谦的这枚“血性男子”布局密不杂乱,疏不松散,气息古朴。四知先生在摹刻这枚作品时注重学习了大师厚重凝练的刀法。每根线条的头、尾、转折处有尖有钝,少数笔致犀利异常,体现了用刀的生辣遒劲。印边处理上还增加了恰到好处的残破,更具有自己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之谦这枚有名的“为五斗米折腰”,据说是他30岁左右时刻的自用闲章。这方印字体取长势,上紧下松,弧直并举,使印文线条更显刚健和富有弹性。在四知先生的临摹作品中,重点关注了以弧线为主的圆势和方笔的处理,体现了赵之谦这枚印章“钉头鼠尾”的效果,线条方圆结合、刚柔相济。

在赵之谦之后,吴昌硕继承了他“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并加以发扬光大。四知先生也深入研习了吴昌硕的篆刻风格,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君子和而不同”,四知先生将单刀、双刀和冲刀、切刀结合运用,生猛、醇厚兼具。他充分利用了印石形状,布局上对边框和界格充分运用,使外边栏与内印文达到了相互呼应、调和的效果。四知先生在篆刻时挥洒自如,呈现出的线条张力很强,结构饱满、神采飞扬,很好的结合了稳定的横、竖线,并辅以向上和向下弯曲的弧线,平衡而又富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人民至上”布局基本遵循“均分印面”的原则,四字各占一角,具有宗法汉印大气稳重的气息,与印文相照应。文字的线条处理饶有笔意,刀笔交融,体现了四知先生追随着吴昌硕大师,对“印从书出,印外求印”所进行的不断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四知先生为自己所刻的字号章, “四”字取势上扬,“知”字则向下走,对比之下使得整体印面非常和谐,二字看似简洁但极具装饰性,使转自然,立体感强。这枚朱文印章的圆角处理、厚重的底部边框也充分体现了吴昌硕印风对四知先生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方“守正”气息苍劲浑厚,线条凝重流畅,“守”与“正”字体结构不同,四知先生把“守”处理成与边相黏连的效果,而“正”字则没有,它最下面的横取势向下,使得整体印面布局平衡中又不再是简单的规整平正,颇为写意,仿佛可见先生运刀的凌厉多姿。字与边框的残破处理也增加了印章的沧桑感。

生命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的旅程,充满了无限挑战和惊喜,只有勇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有机会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这场旅程中,四知先生乐此不疲地不断汲取新的养分,并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拥抱生活。博采众长,笃行不怠

——浅探四知先生篆刻艺术(二)

一柄小小的刻刀,一块小小的印石,刀过之处,石花剥落,在四知书屋中的印床旁,四知先生正全神贯注地打磨一方新的印章,整个书屋充满了浓郁的金石味道。四知先生治印已有十余年,除了勤加练习,他篆刻水平的不断提升还得益于多年来在诗词和书法艺术上的积累和造诣。他的诗、书、印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通过在诗词中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并将书法中的刚柔疏密、空间横竖对比应用到治印中来,四知先生不断挑战篆刻水平的新高度。在专注于齐派篆刻的同时,他还学习了清代不同篆刻大师的风格,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融合,充分体现了先生的创造力。下面选取一些有特色的作品进行赏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方“笔歌墨舞”四知先生临摹的是邓石如大师的代表作。邓石如的篆刻刚健浑朴,篆法圆劲,是中国印学史上“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典范。这枚印章疏朗处不显空虚,繁密处毫不局促。四知先生在临刻这枚作品时对“歌”字的处理略有变化,圆润婉转与棱角分明相映成趣,整体印面浑然一体,古拙大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白衣门下”是四知先生临摹邓石如刻赠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作品。罗聘晚年淡泊利禄,自称“白衣门下”。“白”字头有弧线小修饰,与“衣、下”呼应。四知先生非常喜欢这样刚健挺俊、流动多姿的印文书体,在摩刻之时他还融入了齐派单刀刻的风格,用刀猛利流畅,迎石冲披,作品整体爽利洒脱,“衣”字出锋更为尖锐,印边增加了一分厚重感,破残自然,别具一番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四知先生临摹邓石如刻赠罗聘的另一个作品“山中白云”,全印俏皮生动,充分体现了邓石如用刀如用笔的风格。与原作相比,四知先生临摹的“云”字出锋更为尖出,“山”字的线条更为劲挺,整体气息平稳与流动相结合,既有阳刚之妙,又有阴柔之美。

吴让之刀法承邓石如并加以发展完善,四知先生在摩刻他的作品之时综合运用不同刀法,用刀更加注意因线而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草木有本心”,四知先生临摹的是吴让之有名的六面印中的一面。这枚印章篆书结体瘦长疏朗,点画舒展飘逸,活泼灵动。在尽力呈现原作的风韵古隽、妩媚秀雅之时,四知先生的摹刻作品线条细微之处略有不同,气质更加坚实沉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让之号师慎轩。四知先生的这枚摹刻作品与原作布局略有不同,在正方形的印石上,整体气息更加端方平正,字内外空间均衡,疏密得宜,曲直相和,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淳厚朴实又颇具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让之的这枚“省悟子”的款记内涵丰富,使四知先生颇有感触。他在摹刻这方作品时增加了线条的虚实变化,对连续笔画的残断使之产生了“笔断意连”的效果,增强了视觉对比,也增加了整个印面的沧桑感和金石味,细节处理恰到好处。

相比吴让之,赵之谦的篆刻风格“求古于拙、拙而不野”,他的审美表达也更为注重疏密与呼应。这也是四知先生在摹刻他的作品时所特别注意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安乐”体现了赵之谦在印章的分朱布白上对疏密虚实手法的运用自如。全印横、直、斜三种线条有机结合,上疏下密。四知先生在摹刻时横、直线条刻得坚挺有力,“安”字的斜线条相互呼应,交叉得当,视觉效果安定自然又富于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之谦的这枚“血性男子”布局密不杂乱,疏不松散,气息古朴。四知先生在摹刻这枚作品时注重学习了大师厚重凝练的刀法。每根线条的头、尾、转折处有尖有钝,少数笔致犀利异常,体现了用刀的生辣遒劲。印边处理上还增加了恰到好处的残破,更具有自己的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之谦这枚有名的“为五斗米折腰”,据说是他30岁左右时刻的自用闲章。这方印字体取长势,上紧下松,弧直并举,使印文线条更显刚健和富有弹性。在四知先生的临摹作品中,重点关注了以弧线为主的圆势和方笔的处理,体现了赵之谦这枚印章“钉头鼠尾”的效果,线条方圆结合、刚柔相济。

在赵之谦之后,吴昌硕继承了他“印外求印”的创作理念,并加以发扬光大。四知先生也深入研习了吴昌硕的篆刻风格,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君子和而不同”,四知先生将单刀、双刀和冲刀、切刀结合运用,生猛、醇厚兼具。他充分利用了印石形状,布局上对边框和界格充分运用,使外边栏与内印文达到了相互呼应、调和的效果。四知先生在篆刻时挥洒自如,呈现出的线条张力很强,结构饱满、神采飞扬,很好的结合了稳定的横、竖线,并辅以向上和向下弯曲的弧线,平衡而又富有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人民至上”布局基本遵循“均分印面”的原则,四字各占一角,具有宗法汉印大气稳重的气息,与印文相照应。文字的线条处理饶有笔意,刀笔交融,体现了四知先生追随着吴昌硕大师,对“印从书出,印外求印”所进行的不断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四知先生为自己所刻的字号章, “四”字取势上扬,“知”字则向下走,对比之下使得整体印面非常和谐,二字看似简洁但极具装饰性,使转自然,立体感强。这枚朱文印章的圆角处理、厚重的底部边框也充分体现了吴昌硕印风对四知先生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方“守正”气息苍劲浑厚,线条凝重流畅,“守”与“正”字体结构不同,四知先生把“守”处理成与边相黏连的效果,而“正”字则没有,它最下面的横取势向下,使得整体印面布局平衡中又不再是简单的规整平正,颇为写意,仿佛可见先生运刀的凌厉多姿。字与边框的残破处理也增加了印章的沧桑感。

生命是一场不断探索未知的旅程,充满了无限挑战和惊喜,只有勇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有机会发现更为广阔的天地。在这场旅程中,四知先生乐此不疲地不断汲取新的养分,并以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拥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