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融玫瑰@LawrenceLuk

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象图

大家好,我是“律融玫瑰”频道的律融君,今天分享一个话题“GPT-4通过律师资格考试,律师职业将来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吗?”

从“律融玫瑰”频道昨日发布翻译和解释版《GPT-4技术报告》以后,有些律师朋友在吐槽,“它通过的也是美国律师资格,况且技术也没开放给中国”、“其实我真正关心的不是GPT-4模型通过了美国的律师资格考试,我关心的是‘文心一言’是否能通过中国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如果人工智能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对律师也是好处,至少方便写文书,提供智能语音服务”“智能机器人处理文案工作、语音接待工作可能还可以,需要律师本人参与的事务能取代吗?”……。

ChatGPT对话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hatGPT对话截图
ChatGPT对话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hatGPT对话截图
ChatGPT对话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hatGPT对话截图

还有人尝试问了下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比如下图问,“律师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它的回答是“律师职业可能会部分地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不太可能完全被取代。(还列了几点理由)”。再问“哪些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它的答案也包含了律师和法律助理。

回到律师职业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律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因律师工作事务非常繁多,有些还比较灵活,本文篇幅有限,就不做具体展开,这里主要列举以下几大类):

“v法律咨询;

v文书出具,如:出具各类法律意见书、律师函、起诉状(书)、答辩状(书)、上诉状、各类申请书、法律分析报告、服务方案等;

v合同起草、审核工作;

v法律法规、风险管理等相关培训;

v案件立案、调查取证、申请财产保全、参与法院/仲裁庭审、申请执行有效裁判文书;

v律师会见;

v律师见证;

v法律尽职调查;

v其他需要律师参与的事务。

再了解一下GPT-4模型,根据OPENAI官方定义和评价:“GPT-4,是一种能够处理图像和文本输入并产生文本输出的大型多模态模型。这些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它们有潜力被用于广泛的应用中,如对话系统、文本 和机器翻译。开发这种模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它们理解和生成自然语言文本的能力,特别是在更复杂和更微妙的场景中。为了在这种情况下测试它的能力,GPT-4在最初为人类设计的各种测试中进行了评估。在这些评估中,它的表现表现得相当好,而且得分往往超过了绝大多数的人类考生。例如,在一个模拟的律师考试中,GPT-4的成绩排名前10%。”

通ChatGPT和GPT-4模型的表现,它可以根据指令生成对应的文本,还可以结合语音插件,输出语音进行对话,据反映,它在回答一般法律咨询问题方面和文书生成方面表现相当不错,在生成法律意见书、法律分析报告、合同、电子邮件方面很是高效,如果给到它的指令足够具体准确,生成的文书有些还堪称完美(这个需要见仁见智),虽然GPT模型偶尔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它生成的内容存在偏差,或者存在上下文不连贯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经过后期人工修改也能很快解决,至少律师可以利用机器人在生成文本的过程中打开思路,也能大大的的缩减拟定文本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GPT模型的发展趋势上看,GPT-4表现的这些瑕疵问题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得到解决。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如果GPT模型完全可以处理以上提到的工作内容,律师要不要考虑降低人力成本,利用GPT取代以上类似于律师助理处理的工作?

接着探讨律师职业将来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的问题?

第一、有没有法律依据。

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可以由人工智能取代律师工作的问题,则取代律师这一职业的说法就没有法律依据。当下法律还规定了许多事项都必须由律师参与,比如证监会要求上市企业提供的材料就包含法律意见书,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也被要求供的法律意见书等材料,而法律意见书需要律师事务所出具(要求律所盖章、律师签名);又比如涉及刑拘会见情形,要求必须委托律师才能会见等等。即,人工智能取代律师工作首先需要有法可依。

当然,以上说的只是现行法律的规定,那相关法律法规会不会被修订呢?比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律会不会允许人工智能机器人考取律师牌照呢?从社会管理、节约时间、节约资源、提高社会效能的角度,将来法律会不会允许有条件的律师事务所投入使用人工智能律师办理法律事务?或规定有条件的法院、仲裁机构允许参加庭审的各方当事人委托律师事务所指派人工智能机器人律师代理参加庭审?甚至允许有条件的法院在经原被告双方同意后可由法院的人工智能法官审理案件,并当庭宣判出具裁判文书?或允许有条件的公、检、法、监狱机关准许人工智能律师处理相关法律事务?比如律师会见工作等等。

第二、有没有行业需求和违背公序良俗。

对于行业发展是否需求人工智能机器人问题,可从法律行业发展的视角推断一下未来的趋势,比如,以前律师立案、开庭、申请执行等都需要到法院现场进行,可能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线上立案的问题,只是计算机科技发展了,才考虑应用的可能。而如今法院已经采用了线上智能系统,且据了解,全国一线二线城市绝大部分案件的处理都可以在线上完成,比如线上立案、线上申请财产保全、线上交换证据、线上庭审、线上调解、线上调查询问,线上签笔录、线上申请执行等等。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想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想象图
人工智能办公场景想象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智能办公场景想象图

又比如现行大型律师事务所,包括执业律师们也在利用各种网络移动工具提高办公效率,如:法律法规检索类app、裁判文书检索类app、企业信息查询类app、云笔记类app、合同模版类app、扫描类app、归档类app、还有远程办公类、视频会议类、线上开庭类等各种工。这些工具都是从无到有,根本上也是从需求上产生。如这类工具可以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又能惠及大众,说白了就是这些工具符合行业需求和司法管理需求。按照以上的逻辑,联想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你会发现,其实本质可能都一样,解决行业需求和司法管理需求问题。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关联在法律行业我想可能是这样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了律所客服、接待、法律咨询、文本起草、文案处理、翻译等等大部分工作。如果将来法律允许人工智能机器人律师存在,那么它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手表或投影载体呈现在当事人或公检法等机构面前,也可以通过元宇宙的应用场景等方式。需要留意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凭借超大型大数集、超大型人工网络神经算法会展示得更专业、准确和高效,同时还能24小时提供服务,优势似乎更明显。至于办案有没有人类温情的问题,本文就不做讨论。

对于是否违背公序良俗问题,目前也很难举例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违反这一原则,如果一定要举例那就是判决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不应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判定,但律师毕竟又不是法官。

所以,回答人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取代律师职业本身的问题,需要考虑未来是否会明确立法、或对现行法律作出修订等因素,剩下的就看人工智能机器人会怎么发展,和律师行业的精英们怎么看待人工智能机器人了,是利用它为自己服务,还是抵制它或者与它竞争?

好了,本文先分享到这,剩下的留给读者思考。欢迎继续关注律融玫瑰频道,对本话题感兴趣的朋友请记得关注、点赞、转发、评论,让身边更多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