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里,中国演艺圈最资深的“警察”专业户都有谁?

2021年12月28日,演员张译曾被黑龙江省公安厅特别邀请。

专门录制了一段“人民警察节”的祝福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会找他?

因为张译就是当下中国最资深的“警察”专业户之一。

仅2023年前3个月,他已经在两部收视第一的电视剧里,饰演了两个警察角色。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安欣。

另一个就是卫国平。

来自今天我们要说的电视剧《他是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一部央视八套首播剧。

张译在里面饰演一位刑警。

关键词:刑侦、悬疑、罪案。

顾名思义——“他是谁”?

千日寻凶:

横跨8年,连续数起雨夜奸杀案件。

外加一宗惨不忍睹的碎尸案件。

真凶是谁?迷雾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未知真相一样抓人眼球的。

还有中国电视剧第一次真实、严肃的还原那些可怕至极的凶案现场。

深刻揭露了犯罪的残暴与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劲爆题材+浓厚悬疑。

再配上张译、赵阳、丁勇岱这样的演员组合。

开播后的收视率并不意外:连续蝉联收视第一宝座,而且数据一天比一天狂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互联网播放量和热度更是一口气拿下19个冠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口碑,豆瓣8.2分,四星、五星好评乱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讲,《他是谁》为国产刑侦剧立下了一座全新标尺。

真有这么好?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验验这部爆火大剧的成色。

看看张译到底是抓了一副怎样的王牌?

最后又是怎样把自己打成王炸的。

01、又硬又狠,突破国剧的尺度天花板

电视剧开篇就是一宗奸杀案。

时间发生在1988年。

被害人双手反绑,衣不遮体,致命伤是割喉。

而一场大雨,又把现场证据“消灭”了个个干干净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人背脊发凉的,是老警官的一句话:

“跟2月26日那起,有关联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竟然还是连环谋杀案。

凶手专挑雨夜下手,弄得警方毫无线索。

《他是谁》的题材,是刑侦剧中最硬的一种——悬疑凶案。

真凶几次出场,要么像野兽扑食般,一掠而过。

要么就如幽灵般,飘忽不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一能让观众一窥“真容”的。

也仅仅是双令人不寒而栗的眼睛。

关于“他是谁”这个谜题。

整部剧张力十足,悬念拉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只有题材硬,还不够。

拍得狠,才是《他是谁》的第一张王牌。

有两点堪称突破:

一是呈现尺度大。

没有避讳罪案现场的残忍,而是尽可能还原。

这在之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极为罕见。

尤其“碎尸案”,相当大胆的拍出了部分“残体”,绝无仅有。

有一场戏,是张译与徒弟在水沟摸排尸块。

警察产生的不适生理反应,是真的可以传递到屏幕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这样拍?

并非为了寻求感官刺激。

我们发现《他是谁》几乎从不拍摄凶手的施暴过程。

通常以凶手现身+案发后惨不忍睹的现场,作为凶案的完整呈现。

既不宣扬暴力和犯罪,又没回避犯罪的残忍。

这种震撼带来的警示作用,反而非常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打破预期,突如其来的“转折”。

如果你经常看美剧。

就应该知道诸如“血色婚礼”这样的名场面。

《他是谁》也给国剧挂上了类似属性:“角色突然被下线”,挑战观众预期。

比如一来和卫国平(张译饰)号称“保卫科双雄”的陈山河。

亮相戏份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以为两个菜鸟会一同成长,协同破案。

结果陈山河出场10分钟后,不做铺垫,直接被真凶一刀抹了脖子,完成下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穿着红色高跟鞋的美女,被凶手尾行。

气氛越来越紧张。

关键时刻,美女佯装坐出租车,逃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真的逃过一劫?

我们刚刚长舒一口气。

美女继续向前没走几步,突然就有人闪过把她扑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猝不及防打破预期,突然转折的角色命运。

再叠加大尺度。

让《他是谁》的硬和狠,超出了我们对以往刑侦剧的认知。

但除此之外。

它还使出了另外一个“绝招”:

02、无死角的真实

所有影视作品都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

《他是谁》的第二张王牌,正是无死角的真实感,犹如一面高度还原的镜子。

真实一:年代感。

故事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有几个细节值得一提:

比如里面还原的国营工厂保卫科。

与如今大家印象里的工厂保安不同。

上世纪80、90年代在那些大型国企单位中。

由于当时警力不足等原因,厂区和家属区的治安工作往往由工厂保卫科承担。

辖区管理人口数少则几千,多则几万,实际职权非常大。

很多保卫科的优秀苗子,甚至还会被选入派出所升任警察。

张译饰演的卫国平,就是工厂保卫科出来的警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他去垃圾场翻证据,来帮忙的也都是过去保卫科的老同事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警察的办案过程。

80-90年代中叶,缺乏专业设备,也没有监控录像,更别提DNA检测。

信息量匮乏的让人绝望。

遇见这种“无头案”,刑警就只能靠经验、靠直觉、拼体力跑断腿。

电视剧精准复刻出了上世纪警察办案的琐碎、辛苦和煎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就是剧中多次给到的“奖品”镜头,也非常符合那个年代的特征:

大型国营单位激励员工不发钱。

而是发一些暖水瓶、水杯、运动服、镜子、床单被套等日常生活用品。

卫国平吃饭时穿的运动服正是一件厂里发的奖品。

仔细看,还是他参加厂运动会跑步比赛时拿的,很契合人物的职业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连镜头晃到的墙上海报都是满满真实感。

我们看张译去录像厅的这场戏,旁边贴了张电影《勇敢的心》的海报。

电影拍摄于1995年,非常符合剧中故事1996年的时间线。

更重要的是,内涵了风靡那个年代的盗版影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实二:故事。

没错,《他是谁》的震撼和触目惊心,正是因为它源自两个真实故事:

电视剧中的“1988——1992年连环杀人案”。

原型是“白银市连环杀人案”。

与剧情故事一样:受害者全是年轻女性,生前遭受过性侵,凶手专挑雨夜作案。

不同的是,现实中的“杀人案”更棘手和残暴。

凶手高承勇从1988年到2002年,连续作案近14年,杀害了11位女性。

由于早年缺乏线索,直到2016年才将其抓捕归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凶手高承勇

而剧中“1996年碎尸案”,原型则是“南大1·19案”。

当年南京警方为破此案,发动“人海战术”,动员了几乎全市警力进行排查。

电视剧也对这一事实进行了非常准确的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看剧中受害者遗物上写着她的名字是“艾卿”。

现实中该案件受害人的名字也叫“爱青”。

两人谐音名相同。

由于该案至今尚未侦破。

或许,某种程度电视剧能弥补我们的这个“意难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作品的真实感,是让观众感到震撼、共情的基石。

而在基石之上。

演员的表演,则会把这种情绪进一步撑大。

03、五星的张译

张译塑造过很多警察形象。

演过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警察,也演过20后“最新款”的警察。

甚至有人开玩笑讲,如果“锦衣卫”也算特警的话,还可以帮往前他追溯到明朝。

这次在《他是谁》里演刑警卫国平,人物塑造上,张译抓住了两个精髓:

一是成长的弧光。

刚出场时,没经验,像个愣头青。

第一次到凶案现场,张译设计了一个绊到现场证物的动作。

角色的慌乱与恐惧一下就有了。

凶案现场的残忍,也从他的反应中被印证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初次登场的他还问出一个“低能”问题,让老警察无言以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行一言,就将菜鸟卫国平的形象立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8年后的卫国平,老辣像狐狸,硬的像石头。

清洁工稍稍迟疑,就被他一眼看出在说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瞄着路上的轮胎痕迹,就能追查到有用线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在案发现场,这次淡定到“毫无人性”。

甚至潜入臭水沟,徒手捞尸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时间,人物蜕变明显。

中间的催化剂,则是好友陈山河被凶手当着他面,抹喉杀害。

卫国平有一道明显的成长弧光,从中能看到角色经历的磨难和内心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眼神有戏。

张译曾在采访时说,他问过医生,像自己这种单眼皮,天生里面缺一条肌肉。

所以做不到双眼皮演员那种:“啪”一下睁开炯炯有神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硬件不够,可以“软件”补。

只要情感充沛,再小的眼睛也有戏,也能成影帝(张译拿过金鸡最佳男主)。

我们看张译在好友遇害那一刻的眼神:惊恐、不可置信、自责。

情绪一层一层涌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见过眼睛睁这么大的张译吗

再看他望向同一个人,时隔8年时间的眼神对比。

一样的情绪起伏和内疚感。

但褪去青涩。

多了些五味杂陈和坚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演员的表演,通常带着光。

因为他们给角色注入了充沛情感,触及了灵魂。

从《他是谁》曝出的幕后花絮,我们看到有一场哭戏。

对面每念一句台词,张译的眼泪就止不住刷刷的往下流。

如果不是深度进入角色,很难做到这个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张译的表演,架起了剧情与观众共情之间的一座桥。

同时也打出了第三张王牌——他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通常把这种既好看又有共鸣的电视剧,称作良心剧。

但是有时候良心,除了上述,还体现在很多我们不注意的细节上。

比如那场翻垃圾的戏。

《他是谁》的道具组当然可以弄点假垃圾来。

反正隔着屏幕观众也闻不到味道。

可他们偏偏很实诚的运了60多卡车真垃圾。

散发着恶臭,让张译带人钻进去扒拉。

只是因为人在真垃圾和假垃圾前的生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绝大多数观众看剧并不注意的“视听语言”

里面的被害人,导演很早就用“偷窥视角”的镜头暗示了她们被人“惦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被害人此后会因为案件,与张译饰演的卫国平产生某种关联。

然而导演却很早就通过一个场景让两人擦肩而过,埋下了草色灰线般的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可能会问,这些看似闲笔一般的画面,有什么用?

通常在罪案剧里,被害人有一种工具属性,是开启故事的引子。

但《他是谁》却用视听语言有意无意提醒我们:

她们也是活生生的人,那些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

让观众对被害人生出真正的同理心。

同时也对罪犯和犯罪行为产生厌恶和警醒。

尤其是联系到剧集还源自两宗真实的案件。

这种互动感,前所未有。

不得不说用心良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是谁》不仅是尺度捅破了国剧天花板。

在体验和走心设计上,也怒刷了一个新标杆。

剧圈曾有“男靳东女孙俪”的定律:个个都是收视保障。

如今透过《他是谁》,似乎我们看到“张译定律”也要应验了:

有收视、有品质。

中国电视剧正以我们肉眼可见的变化,越来越好。

这是件好事!

文/范西里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