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央视发表评论文章——《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把大学生说成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要大学生提着盒饭学雷锋,自觉进工厂打镙丝去,结果陷入话语权陷阱,遭到网友一致的口诛笔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央视发表这篇文章的背景是:打工仔不够用了,苦力面临着断层的风险。因为能够吃苦耐劳的七零后、八零后已经老了,无法进工厂了;而九零后、零零后又不愿进工厂,即便进去了,三言两语话不投机,转身就挂冠而去,因为他们上无老、下无小,根本不担心吃饭问题,许多吃惯了“人口红利”的工厂就混不下去了。而每年大学毕业的“孔乙己”就是成百上千万,他们更不愿意进厂打镙丝,一来无法实现自身价值,二来连他们读书投入的本钱都挣不回来,遑论买房、买车、结婚?三来在现实社会中,打工仔是最受鄙视的一群人,没有尊严,没有自由。真正将打工仔当人看的,是那些欧美资本家的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乙己》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和批判,对孔乙己这类迂腐守旧的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慨。央视将其用来比喻今天的大学生,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钱,是现在唯一的硬通货,衣、食、住、行、医、教都需要它,即便是感情、婚姻也是需要它来买,所以,如果没有钱就寸步难行。

在建议献策时,不少人的提案是没有进行过调查研究的,只是代表了他们那个行业的利益,比如,体育界的代表,就提议大力发展体育;文艺界的代表,就提议大力发展文艺;白酒界的代表,就建议大力发展白酒,诸如此类,而真正能够代表老百姓的利益,反应社会难点、痛点的提案却很少,比如董明珠的“将个税起征点提高至1万元”的提案就很好,但是往往不被采纳。

3月19日,新京报又发表评论文章——《“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说,“一些年轻人格外偏爱寺庙游,到清幽禅静中去寻找心灵慰藉,将人生转机寄托于超自然力量”。

“其中原因倒也好理解。如今年轻人也面临不小的压力,考研究生、找好工作、摆脱单身等。而压力之下,年轻人寻找一个释放压力、转移焦虑的渠道,选中了香火氤氲、庄严宝相的寺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压力之下,一些年轻人如果真的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托在神佛之上,这样的生活之路也显然走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断章取义地引用了苏轼《泗州僧伽塔》中的诗句,“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意思是,耕田的想要下雨,收割的想要天晴;去的船顺风,来的船报怨;如果要想满足人人的要求,那老天爷每天都要上千变。

大学生有这么多的要求吗?没有。他们只有一个要求:找份工作,找碗饭吃,这个要求过分吗?

文章说求神拜佛是虚妄的,充满了现实荒唐性,那岂不是说所有的佛教、道教、基督教等信徒都是荒唐的?美国总统也是基督徒,他也是荒唐的吗?年轻人求神拜佛,总比偷盗、抢劫好吧!

文章最后说,“奋斗才是年轻人底色”。

年轻人也想奋斗呀,但是你们总得给他们一个奋斗的平台吧。资本控制了一切资源,怎么创业?难道——你们所谓的奋斗,又是进工厂打镙丝?那岂不正应了那段顺口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人西辞富士康,

为学技术到蓝翔。

蓝翔毕业包分配,

毕业又是富士康。

故人二辞富士康,

发奋考进新东方。

借问毕业何处去?

校长遥指富士康!

故人三辞富士康,

自主创业天天忙。

谁知今年时运差,

无奈再回富士康。

故人又辞富士康,

抱怨痛揍唐国强。

不料再次进班房,

遣送劳教富士康。

故人哀叹泪茫茫,

怒爬楼顶开天窗。

纵身一跃求解脱,

至死还在富士康。

故人魂断富士康,

气愤不喝孟婆汤。

轮回转世去投胎,

谁料还是富士康。

年轻人被扣上几顶帽子之后,不知孰从了。

年轻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存在呢?寻遍自然界,找不到一种物质可以形容,因为他们眼中的年轻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需要苦力的时候,年轻人就是一头驴,干活不要钱;

需要面子的时候,年轻人就是一团泥,可以任意吹胀拉长;

需要闭嘴的时候,年轻人就是哑巴,完全不说话;

需要牺牲的时候,年轻人就是一群狼,嗷嗷叫地往前冲;

需要人口的时候,年轻人就是母猪,一胎接一胎的生;

需要销售房子的时候,年轻人就是提款机,买了一套买二套,买了二套买三套;

当年轻人挂掉的时候,最好可以把眼角膜、心、肺、肝、腰子等全捐了;

你能找出一种物质来形容吗?

媒体的本质不是当喜鹊,而是当乌鸦。

如果生活无望,求神拜佛也是一种善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