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城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曾给城市如此定义——“城市就是陌生人较为可能在此相遇的地方”。

陌生人的交往,如何形成有序的公共生活?人们相互之间如何产生依赖和情感共鸣?这便是文明的意义。文明,是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是成风化俗、感化人心的纽带,也是城市秩序的粘合剂。

2003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启动,到如今已经有了六届,它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也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有着严格的评选标准和苛刻的评选程序,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2005年获评以来,深圳已经连续六届入选。连续六次蝉联,足以说明深圳的文明城市头衔有着实打实的含金量。

如今第七届评选正式升级,在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推出了升级版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作为先行示范区,深圳再次发力,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志在必得的信心呼之欲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明行为需要久久为功,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蕴,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深圳的信心和底气,正源于长期以来将文明二字内置于城市的肌理。

这一切,相信深圳市民最有发言权。如今的深圳,不仅从当初的小渔村成长为全国GDP第三的城市经济体,城市的市容市貌,也在不断刷新美好的底色:

干净整洁的街头,道路两旁花团锦簇、绿意盎然;地铁、公交车站秩序井然,人们有序排队;垃圾分类参与率不断提高,早已成为了一种市民习惯……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彰显着美丽深圳的城市形象。

所谓文明城市,不仅是指向外在面貌,还蕴含着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深圳的文明底蕴,也不仅体现在一流的市容市貌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不久,2022深圳马拉松开跑,随处可见的“志愿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三千多名热心参与的志愿者,是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性缩影。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深圳注册志愿者已达351万人,平均每5个深圳市民里就有一位志愿者。

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的“志愿红”,飘散在深圳的每一个城市角落,在十字路口的斑马线旁,在机场、地铁、巴士以及大型商圈等公共场所……

志愿者精神背后,是深圳城市治理的底层逻辑——文明精神的孕育,不能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它更应该是共享共建,调动全民参与,撬动社会各方力量,让“陌生人的交往”形成一种有序而美好的公共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深圳网约车司机艾祥华的故事,营运6年时间里,“见不得人间疾苦”的他,每天免单至少半小时,累计为乘客免除车费近3000单,让美好和温暖在人际间传递。

还有,那两个穿着校服过斑马线的小女孩,朝着礼让让她的司机鞠躬致谢,“疯狂点头”的美好画面在网上让人直呼暖心……这种生活中的美好,在深圳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深圳是一座“搞钱”的城市,赚钱的效率导向,为何没有让城市显得冷冰冰?为何没有造成种种失序和混乱?说白了,这正是精神文明的力量。

文明成果,惠及你我,已经成为最大的文明共识。

对深圳人来说,一方面,他们相互礼让,不随手扔垃圾,有序排队,在日常的生活中,从各种细节之处贡献文明的力量,展示着现代化的市民素质和高度的文明自觉;另一方面,也享受着文明建设带来的美好、舒适和便利,愿意去呵护、去共同浇筑文明的地基。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共振,全民参与的意识迸发出高度的文明自觉,向上、向善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深圳在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上的持续发力,让城市的公共生活,变得那么美好而可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