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香港电影,走向死亡之际。

大陆电影崛起了,

彼时的香港电影人,没有想过,他们终有一天,要放低他们那骄傲自满的头颅,来拥抱大陆市场,那个曾一度落后于他们的地方。

李连杰对这件事深有体会。

当年横空出世的《少林寺》,

虽然有着港资背景,但是电影是政治挂帅,

香港那边的按香港的工资背景来算,大陆这边出工的人,工资标准还是按大陆的来算,所谓的大陆标准其实就是:人头标准,不管你是主角,还是配角,所有人都是1天1块钱。

李连杰拍了10个月,加上生活补贴,拿了差不多700块钱走。这700块钱,按照当时的中国收入标准是中等偏上。那年,李连杰在国企上班的老妈,工资是43块1个月。

拍了10个月,拿到700块钱,

李连杰是非常开心的。

电影《少林寺》拍完后,于1981年1月在全国上映,谁也没想道,这部投资200万港币的电影,居然以1毛钱的电影票,在中国大陆就卖了1.6亿以上,香港也卖了1600万,日本更是创下了40亿日元,韩国51亿元的票房记录。

李连杰是在报纸上看到的票房好消息,

他主演的电影卖了1.6亿,他非常开心,他火了,在整个世界都留下了一个印记,只是不到20岁的李连杰想不明白,为什么电影卖了1.6亿票房,自己只拿了700块钱片酬呢?

这里面差的也太多了吧,

不过想不明白归想不明白,付出是有回报的,等到拍《少林寺3:南北少林》时候,李连杰的片酬已经从1天1块钱涨到1天3块钱了。

片酬涨了,李连杰却更郁闷了。

拍同一部电影,香港演员的底薪就是50块钱的一天,那群香港演员里,就算演个尸体,躺着也是50块钱一天。为这事,李连杰没少跟导演吵架。他跟导演说希望在戏份演完后,能去演死尸,多赚那50块钱1天的底薪。

导演答应了,但没多久李连杰就不干了。因为他发现,剧组里面,居然还有几个一个月能拿1万5片酬的人——他们是香港武师。

香港武师工作十个月就可以回香港买房买楼了,而他李连杰,贵为主角,累死累活只有3块钱1天,10个月还没人家一个零头。

李连杰想不明白,同样想不明白的还有刘晓庆。

1983年,香港跟内地合拍《垂帘听政》,女主角定的就是当时已经红遍天的刘晓庆,男主角则是在香港刚混出头的梁家辉。

虽然两个人都是主演,但待遇差的太多。

内地这边每天的午饭是啃馒头,而梁家辉天天吃的肉,为了争取到“伙食”的平等权,

刘晓庆就发挥了女性最大的武器“哭”。

这一阵阵哭声,最后让香港的剧组把刘晓庆喊了过去,让她跟梁家辉一起吃。刘晓庆吃的很开心,至于片酬差太多?她不是没有想过,只是她不曾像李连杰那样说出来而已。

但刘晓庆的身体却很诚实。

80年代的“片酬双轨制”,狠狠地刺痛了他们的内心,在那一刻,他们埋下了种子:

想要赚钱,必须得自立门户。

李连杰和刘晓庆对于财富的渴望已经逐渐取代了原来“人民演员”的集体荣誉感,

跟80年代的精英脱离体制一样,

他们辞掉了铁饭碗,下海了...

李连杰去了香港,在香港他吃了很多的苦,还遭到黑帮的威胁,但最终这一切的经历让他换来了中国片酬最高的演员。

后来,好莱坞请他拍戏,开的是千万美元片酬,折合当时的汇率已经是亿元级别的了。

以前1天3块钱,如今1部戏1个亿,李连杰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幼稚而又贫苦的小演员了。

刘晓庆也想去香港,但是彼时的香港,众星云集,港姐更是一年比一年好看,刘晓庆一张古典的美人脸,去香港拍时尚片没优势。

于是,刘晓庆就留了下来,开了一家电影公司,但这家公司虽然开着,却赚不了钱。

90年代初的变革,虽然撕开了体制的一道口子,但彼时的电影和电视剧制作,还没有向民营资本开放,刘晓庆是自立门户了,

但严格意义上,她也能算是个体户,想拍戏,她只能依靠港台资本和国营制片厂去要机会。电影这走不通,刘晓庆只有去做别的生意,1992年她一转头就去了房地产。

房地产不好做,没她想的那么容易。但谁又是容易的,那会不容易的人,其实有很多。

1992年,是急剧变革的一年。

大批在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和管理人才受南巡讲话的影响,纷纷主动下海创业,他们都辞掉了原有的工作去开公司了。

这些人逐渐成为了中国商界举足轻重的一股力量。这些人,历史上统称:“92派”。

在这群92派商界大佬里,做的行业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拍做电影公司,电视剧公司。

就跟当时的刘晓庆的选择一样,

拍电影的资格,一直在央视和各大制片厂手里,其他人被禁止从事电影和电视剧制作。

直到3年后,也就是1995年,广电部正式出台《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社会资本即“业外资金”被正式获准投资电影制作的资格。民营资本来了!

在那个法无禁止即可为的野蛮年代,中国民营资本正式进入影视行业拓荒,在那会,民营资本的介入成了一件很新潮的事情。

一开始民营资本的介入,并没有改变什么。中国电影的主流话语权,还掌握在精英知识分子手里,人们都还忙着拍文艺片,想着怎么拿到西方电影节上,去拿国际大奖。

那批精英里面,只有姜文和张艺谋的脑子比较“清醒”,姜文转头就拍了一部造价极其昂贵,但又卖座且留名青史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张艺谋则转头拍了《有话好好说》,这是老谋子转向大片时代的第一部商业电影。

当然,像张艺谋和姜文这样的人是少数,大时代的变革,更多的精英电影人是失意的,曾一度跟张艺谋齐名的陈凯歌,在1997年筹备的那部《荆轲刺秦王》就没那么卖座...

1997年最卖座电影的是《甲方乙方》,

这部电影中国内地第一部贺岁片,冯小刚的登台大作,冯氏黑色幽默喜剧的开山之作。

这部电影能火的原因很简单:冯小刚,他让连小学文化都没有的老百姓看懂了电影。

而在冯小刚之前,中国主流电影还是文艺片,那些宏大叙事,民族叙事下的文艺大片。第五代导演还在忙着阵痛,第六代导演还在地下拍着他们的那些“地下文艺电影”...

从陈凯哥1984年的《黄土地》算起,那20多年,大概是中国电影思想最活跃的20年,但非常遗憾的是,尽管思想很活跃,圈内人看的很嗨,但是外行人老百姓看不明白...

对于老百姓而言,那些精英们的电影是生涩的,跟他们的生活无关。而冯小刚是那几年最会拍电影,最会关心普通人的导演,跟陈凯歌他们不同,他只关心人们的生活。

1997年《甲方乙方》结束后,

冯小刚拍了“贺岁三部曲”的下面两曲《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三部曲拍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房子,车子,票子,搬迁,结婚,爱情,要债...电影里面的那些人物总是在为钱而烦恼,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脾气。

这些内容在当时的第五代导演中是看不到的,第五代导演从来就没谈过钱这件事。而冯小刚的电影的“俗”就是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当然,冯小刚也不是没有高雅过,

在拍《甲方乙方》前,冯小刚曾倾尽全力拍了一部叫《月亮背面》的电视剧,这部电视剧可以说狠狠的讽刺了转型时期的腐败。

如果说《人民的名义》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不是在监狱里,就是在去往监狱的路上”。那么《月亮背面》核心就是把企业家为什么进监狱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

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戴锦华评价:“看完《月亮背面》我本人有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庆幸感,幸亏在文化不时髦的时候我还继续追逐文化,否则的话,将是多么的悲惨。

非常遗憾的是,这部电视剧刚上映不久就被下架了,原因没有人知道,用冯小刚自己的话来说:“那天,我感觉我的理想死了一半”。

或许,冯小刚只要再坚持一年就好了。

再坚持一年就能等来一个“宽松”的环境。

1998年,对于中国电视剧行业而言,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卫视上星了。所谓“卫视上星”就是省级电视台完成了卫星信号覆盖,由区域电视台变为全国电视台的过程。

以前只能收到十几个台,如今能搜到60多个台,各类节目和创意,百花齐放进入电视。

观众的选择是多了,但电视台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卫视上星是需要花钱的,当年的电视台本就在亏欠,上星后欠下了数千万的账,

为了还账,必须多卖广告还钱。

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王中磊,看到了机会,把公司的主营业务放在广告片制作上,同时开始涉足电影投资,布局中国电影市场。

这一年,王长田和他妻子杜英莲也下海经商,创办了光线电视(现光线传媒前身)。一年后,也就是1999年,于冬拿着30万创办了博纳。

第一批大陆娱乐资本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跟今天不同,大陆娱乐资本刚诞生,就碰见了比他们要大个好几圈的:港台资本。

1999年,香港电影已经走向了不可避免的消亡之路,电影产业萎缩严重,本土电影票房全部被好莱坞电影给统治了,有一大批,点名气的演员和导演也选择去了好莱坞发展,

另外一批选择北上,这批来到大陆的电影人,看中了一个14亿人口的超级潜在市场。

薄弱的大陆娱乐资本,在港台资本面前就像个弟弟,第一批大陆资本,真的是几乎一点抵抗都没有,内娱完全成了港台资本的地盘。

就跟1983年的李连杰刘晓庆一样,大陆初代明星们,一上来就面对了事业的天花板。

他们发现无论自己有多么的努力,多么的有天赋,主角和二番的角色,永远轮不到他们,男主角和女主角永远来自香港。

似乎内娱已经形成了一个潜规则

台湾玛丽苏偶像剧和香港TVB剧在大陆播出,但背后的资本全部由港台投资入股,并左右电影制作岗位。在整个电视剧的生产中,港台已经把所有人的位置都给占了,留给大陆演员的永远都是那些配角和小角色...

所以那些年,真的发生了很匪夷所思的事。

2000年,周杰演的《少年包青天》刚播出,立刻就在全国掀起了一阵暴风,他的事业也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巅峰状态。

后来这部电视剧要拍续集,周杰说,这个剧本有抄袭的成分在里面,不愿意继续拍了。

制片方气急了,表示永不再用周杰。

“我们是借鉴,不是抄袭。”

后来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还是没能超过第一部的成绩,不过得罪《少年包青天》的制片人无所谓,重要的是不能得罪港台。

2003年琼瑶筹拍《还珠格格3》,希望还珠四子能回来,不过当时大家都在担心未来发展的转型问题,只有周杰还愿意回来。周杰成了3部曲里,唯一的3部都在的主角。

但很奇怪的是——

2004念,林心如去《康熙来了》。她与主持人的对话,第一次真正将周杰拖入深渊。

小S说:“你和尔康拍过伸舌头的吻戏吗?”

林心如抿了下嘴巴:“我闭得多紧啊。”

蔡康永接着问:“所以十个对手里面有几个顶过你的牙齿?”

林心如答:“就一个吧,尔康。其实人家也不是故意想顶,可能太投入。”结果第二天,媒体的娱乐各大报道说:周杰是个小人。

周杰不是没有解释过,他说,那是因为导演要求,吻的太假,导演说不行,要逼真点。

不过周杰的解释并未奏效,没多久后,他就逐渐消失在了内地的娱乐圈里,后来曾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不第一时间解释。

周杰说:“问题不在于我解不解释,问题是我们的娱乐为什么就掌握在这样一群人手里呢?到底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呢?”

周杰的话,让人深思,

但这并没有改变什么。

2003年,在香港闯堂许久的吴京,在《杀破狼》的一场45秒的打戏中,甄子丹提出真打,这一打就打断了四根棍子,为了戏当然可以真打,只是伤的是吴京而已。

两年后,也就是2005年,谢霆锋和张卫健在拍摄《小鱼儿与花无缺》电视剧时,

闹出了假戏真做的丑闻。

在拍摄一场“鞭尸”戏时,

二人对内地演员王伯昭进行了一场痛打。

尽管是以拍戏的名义,但最后谢霆锋和张卫健造成的结果和伤害真的不可挽回的:“内地演员王伯昭左大腿、左肾、左面部等多处受伤,造成频发性心房早搏。”

初代大陆娱乐资本的路,真的很难走,

他们真的是几乎没有选择,就连自家公司都要依托着庞大的港台资本的注入,所以在那些年,内娱的话语权,几乎被港台资本所把持。

今天我们笑内娱经常给观众喂大便,

但在15年前,大陆的娱乐资本却一度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打破了港台资本对于大陆影视市场的垄断,夺回了内娱的主动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内娱的建设与发展。

当然跟大陆娱乐资本站在一起的是那些年的央视,央视前后制作了多部大片,全部用的是大陆的演员和大陆的导演组和制片组...

在电影制作行业,大陆也给香港电影建立了一个“入选标准”,所以2002年的《无间道》在香港收获了5500万港币的票房,却并没有在内地上映。而同一年,张艺谋导演,却以香港演员作为主演的电影《英雄》成为了内地的票房冠军,全球获得1.77亿美元的票房。

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来,我们很欢迎,但是内娱发展的主导权得是大陆自己。

港台资本当然没那么快认输,于是在这场话语权的战争里,上演了收视率上的一城一池的争夺,从1998年到2007年,快10年的发展后,大陆这边的星光璀璨已经不输港台了。

2012年后,华谊,光线等诸多内地的影视公司,先后登陆A股市场,标志着大陆娱乐资本正式崛起,借助二级市场的力量,大陆娱乐资本最终实现了对港台资本的彻底碾压。

大陆娱乐资本,获得了本土市场的主导权,这个历史意义是值得肯定的,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与建设,中国的内娱市场也迎来了一次巨大的繁荣与聚变,屠龙人也成了恶龙。

资本就是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最终迫使了新的需求,用更少的成本,去赚更多的钱...

这一切都是电视台交给他们的...2012年以后,造星的路上,引领着一切格局变化的,正是曾一度被许多人瞧不起的中国电视。

而香港电影,在一片喧嚣声中失声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