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正式发布。10项重大科学进展经两院院士等3000余位专家投票审议脱颖而出,而与这些重大科学进展一同亮相的,还有酝酿出这些科技成果的8所高校。

图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中国科学杂志社

时至今日,“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已成功举办18届,每一届的十项重大成果背后,都有众多高校的身影。在此,小何收集了近十年(2013-2022)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数据,并汇总了其中出现的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过去十年中,高校获得了一半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而这十年间产生的100项重大科学进展,同样也离不开高校的贡献。据统计,过去十年中,共有27所内地高校65次上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这份由3000余位专家遴选出的名单里,9所多次上榜的高校格外引人注目。它们之中,有7所都是高教圈内的顶流——“C9”高校,而这也让同在此列的上海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更加显眼。足以比肩“C9”的成绩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两校各具特色的办学历程。

潜力无穷,一颗迅猛的“新星”

潜力无穷,一颗迅猛的“新星”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

背靠中国科学院与超一线城市上海,上海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之高、资源之丰富,在国内也属少见。它的两次上榜分别为2019年度的“揭示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组装机制”,以及2021年度的“揭示SARS-CoV-2逃逸抗病毒药物机制”,这两项成果对于相关疫苗以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实,就在首次上榜后不久,上海科技大学又创造了一项记录——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同时在线发表了两项上海科技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成果,上科大在人类健康基础研究领域再创佳绩。将指针拨到今年一月,上科大成果再次入选2022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这已是该校成果连续第四年登榜。种种成绩在前,上科大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强悍实力可见一斑。

2022年中国内地高校CNS发文数统计(节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中国内地高校CNS发文数统计(节选)

其实不止生物医药,上科大在光子科学、人工智能、能源科学等重大创新领域也取得了许多原创性成果。据统计,2022年全年,该校共在CNS三大刊上发文13篇,总数位居内地高校第7位,与2021年的名次持平。而截至2022年末,上科大已在CNS及领域代表性期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300余篇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

满打满算,上海科技大学真正建校也不过十年,但它所具备的雄厚实力已足够傲视群雄。

坐落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上科大周边汇聚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早在2016年,上海市就已经决定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管理中心依托于上科大。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上海科技大学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项目4号工作井至3号工作井之间的首条光束线隧道实现基本贯通

去年3月,上科大在科研平台方面又传喜讯,由它作为法人单位、国内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唯一、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第四代 X 射线光源大科学装置。如此丰厚的科研资源加持,这所建校不到9年就冲入“双一流”的年轻高校,也拿出了足以服众的“硬”实力。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它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底力绵长,一座稳健的“高山”

底力绵长,一座稳健的“高山”

与上科大相似,燕山大学两次上榜的成果也来自同一领域——立方氮化硼。从2013年的“合成出极硬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到2014年的“合成出具有空前硬度和热稳定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燕大田永君教授团队不仅打破了自然界的纪录,也打破了自身的纪录。此外,这两项成果也都登上了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且都获得了封面导读。连番高调出场,似乎与人们印象中低调的燕大不够重合,但这样的高光时刻,在燕大历史上并不少见。

图源:河北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河北日报

“百年燕大,家国天下”——作为赫赫有名的“机械四小龙”之一,燕山大学因国之所需而生。独立办学仅半年后,它就创出了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成果;独立办学不到二十年,这所年轻的高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回首漫漫办学路,燕大经历过辉煌,也直面过风雨。错失“211”“双一流”机遇,常常令人抱憾扼腕,但默默无言的燕大,始终怀抱着历史传承默默前行。柳暗花明、苦尽甘来,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燕大人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燕山大学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图源:河北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河北日报

2014年,燕山大学成为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四方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2017年,燕山大学的机械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类,进入全国前10%,这也是河北省唯一的A类学科

2017年,田永君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燕大培养的第一位本土院士,此后他又荣获了2018年度陈嘉庚科学奖。

2020年,河北省印发《关于支持燕山大学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计划力争通过3-5年建设,确保燕山大学达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水平,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2022年,燕山大学获批国家自然基金94项,资助经费总额达11511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立项数和经费额均创历史新高;由田永君院士牵头承担的“材料高压调控”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正式获批立项,获得直接经费6000万元,是河北省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近期,燕大又喜讯连传——该校黄传真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增材制造与激光制造”重点专项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总经费2300万元;燕大正式获批2022年度中国科协海智计划基地,成为河北省首所获批该平台的高校。

图源:燕山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燕山大学

百年长路,坎坷无数,燕山大学校如其名,用大山般的沉稳厚重踏平多舛命途,走出了一条洒满辉煌的康庄大道。这样一所“实力大于名分”的大学值得更多关注,而这样的燕大也必然能够再临顶峰。

以这些重要成果为原点,我们一起探寻了上海科技大学燕山大学或迅猛或厚重的办学足迹。在基础研究这个“从0到1”的关键领域内,这两所高校用过硬的成果和实力,成为了高教圈内最闪亮的星辰之一。期待在未来,它们能为中国、为世界带来更多的科技惊喜。

本文部分素材来源:各相关高校、中国科学院、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杂志社、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教育报、河北日报等

关注我们,了解高等教育领域新鲜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