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俗话,叫:“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四人莫回头”。

其中,二人不看井的意思是,两人一起朝井口看,若其中一人起了歹念,便会顺手将另一人推入井中。

不过就在近日,云南崇明就发生了一起真实的“二人不看井”事件,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件事竟然还发生在两名幼童身上。

01

7岁女孩模仿电视剧情节,将4岁男童丢井里

网上最近流传一段“女孩把小男孩扔进井中”的视频,虽然不足3分钟,但看完真是让人毛骨悚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中,一个7岁的小女孩最先出现在镜头中,紧接着跑出镜头,带了一个年仅2岁的小男孩过来,小女孩假装看井,而小男孩也是有样学样。

女孩在观察四周确认无人后,直接抱起小男孩就往井里扔,动作十分果断,虽然小男孩眼疾手快,在掉下去的瞬间赶忙用手抓住了不宽的井口,但小女孩却残忍地掰开小男孩抓着井沿的手,成功地将小男孩丢下井,随后快速跑开。

万幸的是,在男孩落入井中后,周围有大人及时发现,把小男孩解救了上来,而男孩的家人,最后也因为和女孩家平日里关系不错而选择和解。

看完这样的视频内容,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美剧里的女主角。一副乖娃娃的面容下,却藏着恶人的心,因为颁奖的时候名单没有她,就把领奖的男孩骗到山上抢走奖牌,还把男孩推到山崖上,甚至在警察调查的时候,还面不改色地撒谎。

没想到现实中也有这样的孩子,虽然最后选择和解,但不难想象,男孩的父母当时该有多少心痛。

02

“恶魔不分年龄”?围观先别“脑补”

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讲,“7岁女孩将4岁男孩扔进井中”已经够惊悚、够极端了,对于女孩的行为,大家纷纷感叹这是“恶魔在人间”的现实版,确实不该以一句“她还是孩子”来轻描淡写。

但事发地的村干部称:女孩做出这样的行为是模仿影视剧的情节。而事后警方和村委会也会对女孩批评教育,并要求家长加强管教。

可见,相对于不假思索地扯什么“人性本恶”,如何避免孩子受到网络和电视的不良引导,才是更多家长需要重视的事。

孩子之所以会有异常行为,无非就是三个原因:

基因中的遗传成分:

对于孩子来说,从父母身上不仅可以遗传到外貌,就连暴力行为也可以由基因遗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弗洛里达州立大学对2500名男孩和女孩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一种在X染色体上的单胺氧化酶A 物质发生变异的时候,就会诱发暴力行为

但这种暴力行为只存在于男孩身上,对女孩不受影响。通俗来说,暴力的父亲可能就会生出暴力的儿子,虽然这样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至少也能说明,原生的家庭和个体行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原生家庭的氛围熏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必然会深刻影响到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

在言传身教方面,各类职业背景的家庭,家长能用文明用语教育的比例均超过了五成,最高为企业老板家庭背景62.5%,最低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家庭背景为51.74%,可见不同类型家庭的子女仍存在较大的脏话使用程度差异。

父母的“示范”作用往往会包含“好”和“坏”两个方面,如果父母日常行为不积极,那么孩子耳濡目染必然也会跟随学习。

尤其是一些孩子会学着父母平时教育自己的样子,把情绪宣泄到其他弱小或憎恨的同伴身上,这种畸形的性格演化就是来自父母的行为移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行为筛选确认:

所谓的“社会行为筛选确认”,说白了是一种做事习惯的养成。

当孩子做一件好事的时候,父母没有夸奖,或者当孩子做一件坏事的时候,父母也没有及时干预,孩子就难以形成记忆和习惯,分不清究竟怎么做才好。

社会行为筛选确认考验的是父母的责任心和陪伴力,特别是在孩子首次发生一些错误的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引导的情况下,后续再修正这些行为,就需要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可能还改正不了。

所以对于错误的筛选确认,与发生时间的长短、频次和行为深度有很大的关系,时间越久越难办,发生的几率越多越难办,因此父母需要“盯着”孩子,及时在他出现问题时及时干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03

提高共情能力,和人性善恶无关

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中级心理治疗师施道明分析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道德发展还未成熟,与人性的善恶没有关系。从心理角度看,这是儿童的一种“攻击性行为”,缺失家庭关爱和经常接触暴力影视剧,都会对儿童造成很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认为小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才会认识不到生命的脆弱和重要,所以做出过分的、危险的举动,也就成为可能。

之所以这样讲,并非是说女孩没错,而是面对女孩的错,除了要严肃地批评教育之外,也要对其父母进行教育,一方面要让父母加强基本的常识教育,另一方面要让父母做好日常管教。

世界儿童发展组织在针对儿童环境教育,曾经做出了一分关于儿童暴力倾向的观测分析,根据对孩子的气质、行为评估调查显示:30%以上的孩子在语言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暴力倾向。

近几年,我国儿童的暴力事件频繁发生,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但却并未引起家长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因此,在处理这类事件的时候,除了要追究责任之外,还应该重视对女孩进行心理评估和干预,加强对儿童进行同理心、情绪管理、规范教育等方面的培养和提升。

提高共情能力

心理学家丹尼尔曾经说过:“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层次越高的人,越是有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包括:情绪共情+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感同身受的能力,天生就有且婴儿期开始发展;

认知共情:换位思考的能力,幼儿期开始发展,青春期、成年期生理发育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培养的只要就是认知共情,对于孩子来说,比起理解家人或亲密朋友的情绪状态,理解陌生人更加困难。家长可以尝试帮助孩子扩大自己的关注圈。

  • 多带孩子参与户外运动,不局限在孩子自己小小的世界里;
  • 带孩子倾听演讲,或者是访谈节目,听听别人的想法;
  • 多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一起讨论他们可能在想什么,鼓励孩子分享自己对情感的分析。

提高情绪管理

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作用只占到了15%,而情商(EQ)的作用占到了85%。也就是说一个人管理情绪的能力,决定着这个人的成功与否。

教会孩子情绪管理的关键,是情绪被唤醒之后的自我觉醒,并不是让孩子远离消极情绪,而是让孩子拥有情绪自我觉醒的能力。

当我们在和孩子一起看动画品和读绘本的时候,出现关于情绪的情节,不妨可以给孩子描述他们的情绪,以及情绪发生的原因,并且分析和讨论他们应对这些情绪的方法是否有效,怎么做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承认,类似的事件确实能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而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异常。因此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社会和家长都应该要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源头上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教育孩子是一个“大工程”,孩子的成长和发育取决于父母的栽培和教育,希望所有家长在孩子这张白纸上都能加上美丽的风景山水画,而不是乱涂乱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