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文学的原罪是难就业,难就业的原罪是结构失业和学历超发后的贬值”,20多年前开始的大学扩招,本来就是想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走到今天成了孔乙己文学,这怎么成了学生的错呢。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第一点就业岗位和毕业增量不匹配。
202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1076万,创出历史新高。十年就是1个亿大学生,就业岗位增长的速度远没有这么多。2022年新增就业岗位1206万,这包括全社会所有的行业,收入高的体面的毕竟占比不多,也就是说你大学毕业就得和所有没读大学的一起来抢岗位。
第二点固化的阶层的更替慢。
大学生们追求的体面的岗位,多数在塔尖和腰部。如果没有更多的增量就得淘汰存量。但这些人已拿到发展红利经在好的位置扎根,所以35岁招聘歧视就出来了,只不过这个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还制造了摩擦引起不满。解决办法是把金字塔形变成橄榄球形,壮大腰部的增量。
第三结构性失调。
基础服务行业对低学历要求的占比大。据2022年4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前10分别是:营销员、汽车生产线操作工、快递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保安员、包装工、车工。而这些行业大学教育的对接是断档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icon,让专业直接和社会和企业对接,大力培训一些专业的服务性蓝领,收入不比坐办公室的差,也有尊严。大家还会孔乙己文学?
现在现状却是:这么多年扩招,恨不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大学毕业,然后收最贵的学费,最后一脚蹬开让大家放下架子。你叫一个医学生脱下长寸衫,去工厂打螺丝。再换工作时,简历上写着毕业进工厂打螺丝三年,试问下哪个医院敢录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