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同事一起下班回家,她抱怨自家的孩子太过粘人。

已经上小学了,别的小孩都在跟同伴玩耍,可自家小孩却成天都黏在家里人身边,晚上还想要一起睡觉,只要父母脱离自己的视线,孩子就会大哭。

学校里的老师也在反映,孩子平时在学校比较封闭,话很少,而且不太爱交朋友,建议父母平时多引导。

同事的烦恼,估计不少新手爸妈都经历过。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为什么孩子总爱粘人?

其实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小孩黏大人,这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感需求,孩子在生命成长的初期,与父母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更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心理健全发育。

通常,小孩黏人多是在六岁以前出现,而且有两个高峰期——

1~2岁:孩子需要确定自己是被爱着的

这一阶段,孩子正在度过两个“分离焦虑期”。

  • 大约6~9个月的时候,小孩会出现人生第一个分离焦虑期,他们会对父母有明显的依恋,排斥陌生人的接近,也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
  • 到了1.5岁的时候,小孩出现第二个分离焦虑期,这段时间孩子的自我意识出现,他们需要通过反复地向父母确认自己被爱着,来找到个人存在价值。

因此2岁内的宝贝,其实对父母有高度的依赖,生理和心理都需要被父母安抚好,作为宝宝最信任的人,我们除了照顾好他们的吃喝拉撒以外,还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心理安抚。

例如,多陪伴宝宝,跟他们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宝宝害怕、难过时,父母能及时开解等等。父母的这些陪伴,能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信和安全感。

3~4岁:孩子用父母的支持缓解不安

这一年龄段,孩子开始有明显的独立行动意愿,而且他们的活动场所也从家庭内部开始往社会场所(幼儿园)延伸。

而这一转变,会让小孩感到不安,他们一方面希望走出父母的臂弯,跟同龄的伙伴相处,但一方面又很容易焦虑、迷茫、畏惧,进而对父母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安抚,来缓解不良的情绪。

而到了六岁以后,小孩的情绪慢慢稳定起来,他们通过日常的接触,逐渐适应了与外界相处的原则,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父母不再是孩子的世界中心。

如果孩子长到六岁以后,还经常黏着妈妈,未来多半有两个隐患,对子女的成长不利,父母要重视。

孩子六岁后,还黏着妈妈的隐患

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概念: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

而这里所指的“母婴共生”,其实说的就是母亲和孩子是完全的共生体,他们还保留着脐带关系。

❶一般来说,孩子在0~6个月,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需要母亲的精心呵护,来帮助他们成长,所以这个阶段,孩子与母亲之间有“母婴共生”关系是正常的。

❷可6个月到3岁时,孩子的自主意识出现,他们会逐渐明白“我”和“TA”的概念,知道自己和外界是有界限的。

❸3~6岁时,孩子逐步向社会化发展,他们会经历很多事情,与不同的人建立起羁绊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养成完善的人格。

❹而6岁以后,孩子的人格雏形基本形成,他们有独立的思想,不再受父母掌控。如果这段时间,孩子还经常黏着妈妈,心理上依旧没有办法“断奶”,还停留在婴儿时期。

那么这种“母婴共生”关系将变得畸形,它会慢慢绞杀孩子独立的人格,导致小孩心理退化,未来的成长过程中经常伴随着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难以真正的成长起来。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从小被畸形共生关系影响的孩子,未来哪怕结婚生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也会把“共生”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

例如,他们会忍不住掌控孩子的生活,把小孩当成个人所有物,不允许小孩有独立的思想,不允许他们与别人建立依恋关系。

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婆婆喜欢插手儿子的事情,背后说儿媳的坏话,离间夫妻感情;妈妈经常当着女儿的面诋毁女儿的丈夫和婆婆,破坏女儿的幸福等等。

这些都是畸形的“共生关系”在作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让他们依赖,而是要在恰当的时候及时放手,让小孩独立成长。

父母应该怎么做?

1、鼓励孩子表达自我

父母从小让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自我意识,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我的想法,在家庭活动中多咨询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主人公”意识,参与到家庭活动中来。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让小孩从小就有责任和担当。

2、拒绝为孩子包办一切

父母首先要调整好个人的心态,不要把自己当成24小时的保镖或者保姆,为孩子包办一切,学着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行动,在一次次碰撞中找到个人存在的价值。

另外,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是个独立的个体,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