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饭总喜欢拿着玩具边玩边吃、孩子的玩具总是到处放……这是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很常见的问题,难免让儿童成长陪伴师有些难办。

先别急,不如反省下自己有没有明确告诉孩子吃饭、玩玩具都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陪伴师觉得孩子不合时宜的行为,却忽略了孩子没那么多的社会经验,他们心里不会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做什么是合适的,这些需要陪伴师给孩子设定一些原则,让孩子明白基本的是非,在原则之上再给孩子自由。

从孩子能独立站、走,有意识开始找玩具、玩玩具开始,陪伴师就应该把孩子带到一个特定的区域,跟他说“走喽,我们去玩玩具啦”;吃饭的时候把他放在儿童座椅上,搬到餐桌前,说“开始吃饭啦”。

每做一件事都有个仪式感,让孩子从你的行为中学习到玩玩具要到游戏区域,吃饭要在餐桌前。

潜移默化地,就有了这种规则意识,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位陪伴师接触过一个孩子,吃饭从来不好好吃,就喜欢一手拿着个小汽车在桌子上滑着,另一手扒拉着饭。陪伴师说不让拿不行,不拿就不吃了。

后来细问就知道,早一些时候是孩子不好好吃饭,为了让他吃,家长就给他拿个玩具哄着他。

家长的做法直接打乱了吃饭和游戏之间的界限,让孩子觉得吃饭时拿个玩具很正常。实际上这样不仅不能养成正确的吃饭习惯,对孩子的消化系统也很不利。

和这种情况类似的,就是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老老实实坐在餐桌前,比如手里拿着个鸡蛋跑到别的地方看看这个、动动那个,把饭弄得到处都是,看到好玩的立刻放下不吃了。

如果从开始就给孩子设定好吃饭和游戏的地点,孩子从懂事起就知道在什么位置做什么事,以上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孩子指定区域,也是在给孩子自由。很多陪伴师觉得不是说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吗?那我给他指定了游戏区,会不会是变向限制了他的活动?

要明确的是,陪伴师是建议给孩子指定吃饭和游戏的区域,并没要求孩子哪儿都不能去。

想想如果一个喜欢扔东西的孩子,你会放心让他去探索吗?孩子拿个东西,担心他摔了碰了,就会喊“别拿那个”。

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这个不能拿那个也不能拿,他不知道到底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的时候就容易什么都不做,开始变得胆怯,畏首畏尾的不敢去尝试和探索。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而给孩子划定了区域之后就能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喜欢扔东西,去游戏区扔玩具,陪伴师还可以一起加入进来;喜欢涂涂画画,去游戏区画。留这个空间给孩子,让孩子发挥他的创意。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引导孩子明确游戏区这个概念的时候陪伴师也要注意方式,别大声地制止。

孩子拿个球在床上拍,不要在一边说“你在床上拍把床都弄脏了,去游戏区拍。”孩子会立刻觉得不开心,不想转移地点。

你可以说“想拍球啦?走,咱们去游戏区,老师给你数着。”孩子不会拒绝你和他一起玩儿的机会,渐渐形成习惯,孩子自己就会说“咱们去那儿拍球吧!”

这个意识是要有段时间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陪伴师一定要做到不急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