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政府有些慌了,这次不是金融信贷问题,而是有关俄乌冲突。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援引瑞士《新苏黎世报》消息称,有记者在冲突前线发现,乌军装备了由瑞士莫瓦格公司制造的“鹰”式装甲车。

关键在于,瑞士政府并未通过官方渠道向乌克兰援助或出售该型装甲车,而相关装备的国家和公司也对此否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有人在对乌克兰进行军火走私,在发战争财。

自冲突爆发以来,走私犯罪在乌克兰境内屡见不鲜,既然有不合规的武器能流通进乌克兰境内,自然也会有武器被走私出国门。

欧洲刑警组织曾指出,北约援助的武器可能遭到走私并流入黑市,对欧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022年7月份,乌克兰安全局在哈尔科夫地区查获了一批走私军火,其中包括26枚R-27R中程空空导弹和R-73格斗空空导弹以及大批坦克发动机和零部件。

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一边是基辅不断要求北约持续提供援助,另一边又军火黑市猖獗,这样的状态令西方,尤其是欧洲十分不满。

现在瑞士“鹰”式装甲车出没于前线,更凸显乌军军纪不严,基辅失察之责。

其实基辅、乌军司令部早已丧失了对前线事无巨细的控制,战争发展到如今的地步,大多以连、班为单元分散作战。

许多乌克兰士兵都是见到什么就用什么,会用什么就用什么。

最初乌克兰还对持有枪械的民兵登录在册,可现在已然全民皆兵,这些散落于民间与黑市的武器将成为战后重建的隐患。

乌克兰已然是一锅乱炖,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当务之急是如何抵挡俄军的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瑞士在一旁遭遇无妄之灾,本来身为中立国家是拒绝对乌克兰提供军援的,但自家装甲车莫名其妙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上,这本身对其信誉就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此类装甲车曾销往丹麦,后又辗转德国,瑞士想要推卸责任只能从出口的这批做文章了。

从国际影响力而言,瑞士的“信誉”也在进一步被削弱。

去年瑞士被迫加入对俄施加制裁后,俄罗斯就指控瑞士已经丧失独立自主的政治选择。

这几天,瑞士信贷“爆雷”更让其引以为傲的金融银行业在全球系统中摇摇欲坠,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

从这点而言,瑞士的金融系统出现问题,标志着全球金融市场正在加速崩盘。

长期以来,瑞士金融系统以高度保密的安全性而冠绝于其他银行,但2008年美国要求瑞士将客户信息移交给美国国税局。

2021年,瑞士拒绝签署与欧盟的双边框架协议,长达七年的谈判宣告失败。

自打二战以来,瑞士就以欧洲“净土”的身份自居,中立身份使其收获颇丰,但眼下的局势正将瑞士推向风口浪尖之处。

总而言之,我们能看到在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许多国家都将迎来新的变革与身份转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重转变,是金融危机和经济寒冬的到来。

过去二十年间,大多数国家在金融资本的助推下都迎来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时代,同时也埋下许多隐患。当有一天,经济周转的齿轮卡动时,潜在的债务风险将如多米诺骨牌般被引爆。

如果经济危机蔓延至全球,对外发动战争转移矛盾,似乎成为唯一解决的办法。

第二重转变,地缘政治的博弈。

俄乌冲突本质上是俄罗斯同欧洲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每个国家都要扩大自身版图的需求,当局势越发混乱之际不排除会有人会完成“历史任务”。

波兰觊觎乌克兰西部地区,土耳其意图向希腊、叙利亚扩张等等,这些地区矛盾都是局部战争的导火索。

第三重转变,世界轴心国再次交接。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文明轴心国的地位几经更迭,而美国确立霸权地位是在冷战结束后才逐步完成的。

平心而论,美国势力依旧如日中天,军事、经济、文化上的霸权地位无可撼动,但肉眼可见的是此消彼长已经成为常态。

这或许是一个好的兆头,人类不再需要依靠战争手段就能完成权力交接的过渡,哪怕这个过程将相当漫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还是希望俄乌冲突可以早日结束,世界上其他地区也保持冷静克制,通过外交协商框架来解决纷争。

在经济等软实力上,也呼吁各方通过协商合作的透明机制解决问题,建立完善共赢的多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