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丧失军权的始末(下)
书接上回,我们接着分享明朝皇帝丧失地方军权的始末。
明朝地方军的组成
明朝地方军由卫军、边军、民兵以及归降明朝的大西军残部等组成。明朝初年的地方军势力一直被中央军压制。土木堡之变后,募兵制广泛推行,地方军战斗力逐渐超越了中央军。到了明朝末年,地方军成了明军主力。明朝中央政府逐渐丧失了对地方军的绝对控制。这也为日后南明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1地方卫军
明朝地方卫军是中央配置于内地军事重镇以及东南海防要地的卫军,归明朝中央政府五军都督府管辖。但是干的实际上是地方的事情。卫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分兵把守军事重镇,势单力孤,难以对中央军造成威胁。甚至外敌入侵时,还需要京军的支援。
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遭到破坏。卫军逃亡严重。公元1503年,卫军逃亡人数竟然达到了1633664人,占军籍一半还多。可见卫所制度败坏到了何种地步。到了嘉靖年间,有些地方逃亡的卫军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明朝地方卫军已经名存实亡。
2边军
边军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由塞王统领。靖难之役后,漠南诸卫被废除或者内迁。朱棣设置了九边诸镇,由总兵统领。后来,朝廷又派巡抚削弱总兵权利。再后来又派总督削弱巡抚的权利。归根结底,明朝中央政府一直担心边军威胁中央。虽然同属于卫军,边军却由边关将领直接统领,缺乏合理得分权机制。这样做虽然保证了边军战力,但是也为日后边军的军阀化埋下伏笔。
卫所制遭到破坏之后,边军也受到了影响,明朝广泛推行募兵制后,边军战斗力得到恢复。到了明朝末年,边军军阀化越来越严重。明朝末年,民穷财尽、内外交兵。将帅到处募兵。兵饷由将帅自己筹措。兵成了将帅的私兵。将帅成了“藩镇”。比如,左良玉拥兵80万,却不听调遣。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几乎成了“藩镇割据”。打仗之前,总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甚至明朝政府重金打造的“关宁铁骑”也出现了军阀化的现象。部队只认军头,不认朝廷。明朝中央政府指挥起来很困难。公元1629年,袁崇焕含冤入狱,其部下祖大寿便自行离开京师。朝廷调祖大寿救援京师,祖大寿却按兵不动。崇祯皇帝不得不让狱中的袁崇焕写信给祖大寿下令。祖大寿这才出兵解了京师之围。
3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组织的用以维持社会治安的武装力量。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的矿兵、盐兵、僧兵等。这些地方武装力量没有左右明朝政局的能力,这里不过多分析。
4农民起义军之一的大西军曾经是明朝死敌。但是在民族危机面前,他们逐渐产生了联合的想法。张献忠死后,其四位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文其)分别恢复本姓。他们推荐孙可望为首领。投降南明,联合南明一起抗清。但是,明朝对这支军队的控制力很薄弱。
这支军队大约有20万,它是南明最后的顶梁柱。大西军曾一度收复广西、四川、湖南大片地区,大有收复江南半壁江山之势。就在此时,大西军内部开始分裂。刘文秀在四川战死,孙可望企图杀死李定国,反而被李定国击败,投降了满清。李定国虽然忠于明朝,但是他也难以抵挡清朝进攻的步伐。
公元1658年,清军进攻昆明。永历帝逃入缅甸后,在咒水之难中被俘并被献给吴三桂。不久,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至此,身死国灭的明朝皇帝再也无法控制这支军队。
总的来说,明朝皇帝至死都没有完全丧失对军队的控制权。假如没有满清势力的强势崛起,凭借对军队的微弱控制,明朝也许还能续命几十年。可惜,历史不容假设。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之下,明朝皇帝一点点丧失对军队的控制权,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