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诗词还是颇有研究的,当他看到诗词的表面内容时,总能通过上下文揣测出语句中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1960年的一天,毛主席接到秘书的呈阅文件,发现里面有一封信件,信的内容是一首名为《忆秦娥》诗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满,且蕴含讽刺之意

毛主席看信后有些生气,询问写信人到底是何许人也,秘书说,他叫陈掖贤,是赵一曼烈士的儿子。毛主席叹了口气说,“还是个孩子罢了”,此事不了了之。

牺牲

我们都知道抗日英雄赵一曼的故事,她少年时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四川老家的反帝爱国运动,并且在革命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1931年,赵一曼被指派到东三省进行抗日宣传时,她的儿子陈掖贤出生才两岁,正是需要母爱的阶段,但赵一曼将国家的命运看得比自己的家庭利益要高得多。因此,赵一曼将陈掖贤寄养在亲戚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日军占领区的道路。

赵一曼在哈尔滨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她或组织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或积极宣传抗日思想,调动群众抗日积极性,或组建游击队与日军作战,是日伪军闻风丧胆的“红枪白马”的传奇人物。

1935年,赵一曼不幸被捕,尽管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她始终没有让敌人得到关于我党的半点消息。1936年夏天,赵一曼被日军残忍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

令赵一曼放心不下的,只有被自己呼唤为“宁儿”的陈掖贤,而当陈掖贤离开自己的母亲时,却不知母亲是何样的容颜。

落差

陈掖贤是在自己的大伯父家长大的,因为从小缺乏母爱,陈掖贤的性格非常孤僻。当他逐渐了解到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心中的落差愈加明显,这也为他今后的事业发展和不幸婚姻埋下了伏笔。

解放后,陈掖贤的亲姑姑,也就是任弼时的爱人找到了被寄养的陈掖贤,带他进入了人大读书。当已经长大成人的陈掖贤得知自己的母亲已经在十多年前牺牲,父亲也已再婚且育有多个弟弟妹妹时,继而联系到自己的身世,心中更是觉得落差加大。

陈掖贤没有因为自己是烈士的子女而感到光荣,而是觉得自己配不上烈士母亲的荣光,因此,当组织上分发给他一部分母亲的抚恤金时,他婉言拒绝了。陈掖贤认为,那是母亲的牺牲换来的,不是自己的,自己若是拿了、花了,是问心有愧的。

自尽

陈掖贤平时不是很注重自己的仪表,头发长了也不去修剪,这与他在学校当老师的职业有些不太吻合。陈掖贤日常花销也没有规划,常常是上半个月吃高档菜,下半个月或向同事借钱,或申请当时的一种小额贷款。

这样的生活直到他成家后才得到了改善,但陈掖贤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这与其从小养成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他与爱人离婚后又复婚,还因为妻子的身体原因愈加消沉。

1960年,当陈掖贤得知自己的父亲被批斗游行之后,愈加愤慨,向多个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希望父亲能够被解脱。但他的许多信件都石沉大海,无奈,陈掖贤给毛主席写了那封信。但毛主席的宽宏大量让陈掖贤暂时没有陷入人生的沼泽。

不过,在“特殊时期”,陈掖贤还是没有逃脱被关押到牛棚中接受批判的命运,这样的人生经历导致他对生活产生了更加无助的想法。1982年,54岁的陈掖贤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脱离了他认为的人生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