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宏观政策应延续扩张基调,全方位推动消费复苏

尽管我也比较看好今年的增长,目前基准预测GDP增长5.5%左右,通胀在3%以下,但我认为这个增长不是能够自然而然得来的。对今年增长的乐观情绪无非是出于两个理由,一是防疫政策取消后,社会快速恢复常态,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投资都有比较明显的复苏;二是去年基数低,为今年较快增长打开了空间。但是光这两点还不够,还要加上一条:今年的宏观政策应该延续去年的扩张基调。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矛盾依然是当前增长率显著低于潜在增速,存在负向产出缺口,存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也是2月份CPI增速下滑的深层次原因。外部不确定性较高:1)全球经济下行的不确定性2)美联储短期内陡峭加息可能继续导致全球市场震荡3)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上升。内部增长动力也存在不确定性:1)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2)去年达到了人口拐点3)当前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宽松财政政策的支撑。迄今为止,居民消费复苏势头依然较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疫情压制了服务业消费,房地产调控压制了房地产相关消费。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以及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减弱。要全方位推动居民消费复苏,需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1、尽快恢复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速2、想方设法提振居民部门对未来的信心3、通过政策推动服务业更加全面地复工复产4、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面要更多地向居民部门倾斜5、扩大居民消费和未来房地产政策走向也密切相关6、居民消费的复苏取决于民营企业能否健康成长。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美欧银行业危机何时了?

短期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首先,美欧政策(和市场)响应及时,大部分危机导火索已被“浇灭”。其次,美欧银行体系整体稳健,系统性风险可控。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后,美欧金融监管明显强化,且均建立了更成熟的风控机制。近十年,美欧银行体系一直在夯实,目前资本充足率(CET1)、坏账率(NPL)、股本回报率(ROE)等重要指标较2015年底都更为正面。因此,目前看局部银行风险或难演化成系统性风险。这也解释了,3月10日以来道琼斯银行指数大幅下跌,但标普500指数反而温和上涨。不过,短期金融市场恐慌情绪未必消散。一方面,围绕中小银行的担忧仍然存在,且不排除新的中小银行暴雷;另一方面,瑞信事件后,与瑞信同等级的G-SIBs大型银行短期内有可能受到投机资金的做空和攻击。还有哪些可能的风险?一是,美欧银行业债券市场可能因瑞信事件受冲击。由于瑞信AT1遭遇减记,其它银行的AT1债券价格可能受波及,继而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或受影响。二是,美国商业地产可能因中小银行危机而更受冲击。美国商业地产80%的贷款来自规模较小的区域性银行。今年初以来美国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违约风险亦在上升。三是,中期维度的金融风险仍需观察。本轮美债期限利差倒挂的持续性和深度均超过2000年以来水平,美国各类型银行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问题。经济和政策下一步?首先,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上升。美国中小银行信贷紧缩势必冲击实体经济。其次,美联储停止加息节点提前至5月左右,但降息决策仍有待观察。参考欧央行3月16日加息50BP,以及英国央行在养老金危机后短暂无限量购债但仍加息75BP,可见美欧央行在顾及金融稳定的同时,不会轻易更改此前的政策路径。且美联储先按既定路径“边走边看”,也释放出“一切在掌握之中”的信号,这对于稳定市场预期、阻遏风险发散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较浓厚的下半年大幅降息的预期,恰恰包含了“金融危机”继续发酵以及美国经济“深度衰退”的假设。但若本次银行风险能够较快缓释,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或将有限,叠加美国通胀黏性仍强,美联储在下半年仍可能维持高利率,尽量不降息或少降息。再次,美联储仍可能动用其他工具应对金融风险。由于第一共和银行持有的长期市政债券不属于BTFP接受的抵押品,在该银行仍面临危机之际,美联储有可能考虑扩大合规抵押品的范围。简言之,为化解金融风险,美联储在流动性支持上会“火力全开”!

二、 经济前瞻

赵伟(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美国地产风险有多大?在哪里?

硅谷银行(SVB)破产“一石激起千层浪”,谁是“下一张骨牌”?黑石集团CMBS违约再次将市场的注意力转向房地产市场。美国商业地产供大于求,中小银行商业地产贷款的风险敞口更大,其中是否隐含了系统性风险?地产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地产下行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住宅地产供需紧平衡,居民债务违约风险较低。需求端,随着抵押贷款利率和房价-收入比的上升,居民住房负担能力已下降。供给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住宅地产投资开支长期不足,导致住宅库存下降,空置率低,市场呈现供需紧平衡的格局。债务视角看,美国居民长期去杠杆,宏观杠杆率及家庭负债率均好于金融危机之前。商业地产供给相对过剩,关注企业按揭贷款风险对中小银行的传导。美国商业地产以办公、商场、酒店等为主,企业是商业地产的主要需求方。需求端,美国企业现金流、收入预期持续下降,杠杆率偏高,现场办公需求远未恢复,持续压制商业地产的新增需求。供给端,疫情以来美国商业地产供给增速偏高,空置率上升。从债务视角来看,小型银行对商业地产的风险敞口更大,现金储备也明显回落。需关注商业地产违约风险对中小银行的冲击。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公共财政支出进度创20余年新高

2023年1-2月多数税种收入同比负增长。今年前2个月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同比分别为-3.4%、15.6%,前者跌幅略有收窄,而后者明显回落。公共财政支出进度创20余年新高。2023年1-2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7.0%,高于2022年的全年增速6.1%,也高于5.6%的全年预算支出增速,体现了“保持必要支出强度”。2023年1-2月公共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21.0%,略低于前两年同期,而公共财政支出完成全年预算的14.9%,是2003年以来的同期新高,支出前置特征明显。从支出投向看,2023年1-2月公共财政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不足,可能原因包括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缓解基建项目资本金压力、今年1-2月专项债发行和使用较快、其它刚性支出的挤占等,预计2023年全年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也难有明显改善。政府性基金收、支同比跌幅均扩大。2023年1-2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4.0%、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29.0%,跌幅均较2022年全年的增速扩大。2023年1-2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11.0%,较2022年全年的增速-2.5%回落,但明显高于2022年12月的同比-35.5%。2023年1-2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支出,分别完成全年预算的8.9%和10.6%,收、支缺口达5528亿,创历史新高,专项债资金作为重要补充,在稳基建、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土地一级市场仍显低迷,在提前批专项债额度顶格下发、2023年上半年争取使用完毕的要求下,预计2023年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或将持续高于收入的同比。

李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房地产渐进复苏的路径和展望

一方面,2月份全国楼市交易行情出现积极信号。二手房成交来看,作为楼市“风向标”的一线城市表现较为亮眼。其中,深圳2月二手房成交套数达2942套,是2021年7月以来的最好水平,同比大幅增加184.53%。另一方面,今年以来的土拍市场热度明显回暖。相比于2022年,中国300城土地成交平均溢价率仅3%左右,土地拍卖市场明显回暖。从去年底开始,政策端进一步发力托底地产。从往年经验来看,今年或可预见:在房地产行业企稳前,政策端托底地产不会改变。不过,认为当下房地产市场已经显著回暖还为时过早,目前市场回暖的基础并不牢固,持续性还需要观察。主要原因有:第一,居民部门购房信心依然偏弱。第二,地产政策以托底为主,大规模刺激政策并未出台。第三,居民部门实际房贷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提前还贷动力充足,而加杠杆意愿薄弱。中长期来看,年内房地产企稳向好是大概率事件,特别是2023年经济复苏将带动房地产回暖。但考虑到居民部门购房信心与意愿修复,以及后续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陆续出台,我们更倾向于:年内房地产市场会呈现出渐进式复苏,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复苏的节奏有所分化。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欧美银行危机:挤兑背后的老问题和新含义

近期美国硅谷银行遭遇大规模储户挤兑并引发一系列全球性连锁反应,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瑞士信贷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同样受到冲击。事件发生后,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迅速接管硅谷银行并承诺向所有储户全额偿付,美联储也推出了针对所有银行的救助性贷款计划。回顾本次事件,市场普遍关注硅谷银行高期限错配和高业务集中度导致的风险,以及美联储从过度宽松到急剧加息带来的货币条件大逆转,但我们也应该重视1980年代以来的过度金融化、混业经营以及2018年美国金融“监管倒退”的制度环境的影响。往前看,欧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值得密切关注,其融资条件面临进一步收紧压力,金融监管料将加强。在这样的环境下,欧美货币当局面临在维护货币(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之间平衡的难题,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和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不利风险资产价格。对中国而言,欧美经济衰退带来出口下行压力,另一方面欧美资产风险溢价上升,增加了中国通过财政货币放松支持内需的空间。中美两国科技行业过往的合作格局将加速转变,中国科技行业估值可能受美国科创估值下降的影响。从启示的角度来看,中国应继续推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以资本市场作为促进创新的主战场。同时,中国也可抓住美国科创产业本轮调整的机遇,谋划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全球创新中心。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地产,初芽

物换星移。不变的,经济的重要内生动力仍有地产。节后我国地产呈现反弹趋势,但迈入“金三银四”传统旺季,高频数据似又现疲态。疫后地产的复苏动能是否可以持续?阻力来自何方?政策是否还将发力?扑朔迷离,却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疫后经济前景。国别经验来看,疫后地产修复的时间跨度往往较长,平均需要三个季度才能弥合与疫前的缺口。其中,疫情期间积压的婚育需求释放,也是疫后商品房刚需的重要支撑。尽管全球婚姻登记数长期呈趋势下行,但近来较疫情时期已有明显反弹。我国或也不例外。经济似乎是有记忆的。对比疫后诸多经济体,我们发现前期居民资产负债表的受损,会对地产修复的斜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此外,房价见底后,无论是总量利率、还是因城施策等政策空间都会有限,尤其是当一线城市甚至全国商品房库存整体偏低的时期。展望未来,前期积压的刚需仍在释放,地产修复历程尚未结束。鉴于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以及政策最宽松时已过,地产实际回升幅度温和。低基数下3月有望实现销售同比转正。保交楼支撑建安投资,但拿地扩张尚待时日,房地产投资全年或修复至零增速。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美欧银行业危机何时了?

短期来看,我们倾向于认为“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首先,美欧政策(和市场)响应及时,大部分危机导火索已被“浇灭”。其次,美欧银行体系整体稳健,系统性风险可控。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后,美欧金融监管明显强化,且均建立了更成熟的风控机制。近十年,美欧银行体系一直在夯实,目前资本充足率(CET1)、坏账率(NPL)、股本回报率(ROE)等重要指标较2015年底都更为正面。因此,目前看局部银行风险或难演化成系统性风险。这也解释了,3月10日以来道琼斯银行指数大幅下跌,但标普500指数反而温和上涨。不过,短期金融市场恐慌情绪未必消散。一方面,围绕中小银行的担忧仍然存在,且不排除新的中小银行暴雷;另一方面,瑞信事件后,与瑞信同等级的G-SIBs大型银行短期内有可能受到投机资金的做空和攻击。还有哪些可能的风险?一是,美欧银行业债券市场可能因瑞信事件受冲击。由于瑞信AT1遭遇减记,其它银行的AT1债券价格可能受波及,继而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或受影响。二是,美国商业地产可能因中小银行危机而更受冲击。美国商业地产80%的贷款来自规模较小的区域性银行。今年初以来美国商业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违约风险亦在上升。三是,中期维度的金融风险仍需观察。本轮美债期限利差倒挂的持续性和深度均超过2000年以来水平,美国各类型银行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资产负债久期错配的问题。经济和政策下一步?首先,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上升。美国中小银行信贷紧缩势必冲击实体经济。其次,美联储停止加息节点提前至5月左右,但降息决策仍有待观察。参考欧央行3月16日加息50BP,以及英国央行在养老金危机后短暂无限量购债但仍加息75BP,可见美欧央行在顾及金融稳定的同时,不会轻易更改此前的政策路径。且美联储先按既定路径“边走边看”,也释放出“一切在掌握之中”的信号,这对于稳定市场预期、阻遏风险发散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较浓厚的下半年大幅降息的预期,恰恰包含了“金融危机”继续发酵以及美国经济“深度衰退”的假设。但若本次银行风险能够较快缓释,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或将有限,叠加美国通胀黏性仍强,美联储在下半年仍可能维持高利率,尽量不降息或少降息。再次,美联储仍可能动用其他工具应对金融风险。由于第一共和银行持有的长期市政债券不属于BTFP接受的抵押品,在该银行仍面临危机之际,美联储有可能考虑扩大合规抵押品的范围。简言之,为化解金融风险,美联储在流动性支持上会“火力全开”!

三、 投资策略

洪灏(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瑞信没了,风险还在

瑞银将以3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信,基本对上周五瑞信的收盘价打五折。瑞信开始是拒绝的。然而,瑞士当局急于在亚洲盘前撮合这笔交易,告诉瑞信如果不接受瑞银的收购,将考虑把瑞信国有化。为了撮合这次交易,瑞士央行需要向瑞银提供约1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瑞士政府还为瑞银担保了90亿瑞郎的损失。同时,瑞信的160亿瑞郎的额外一级债券AT1全部减记,变得一文不值。美联储还联手另外五家央行提供美元互换,以增加系统流动性。瑞信的没落是一部内部风险严重失控的故事:从当年一位瑞信的私行员工篡改客户签名进行交易,但瑞信因为看到纸上收益而不闻不问;到两位总裁候选人在湖边晚宴大打出手后,瑞信被发现对其几个员工进行监控;再到2021年比尔王的Archegos爆仓,瑞信发现自己的不知不觉借出了近50亿美元;最后,沙特的金主爸爸以合规为由拒绝进一步增资。股价从顶峰的80美元跌到了昨晚的一块钱,堂堂的瑞士信贷跌成了瑞士借贷。瑞信这个复杂的交易里,最引人关注的是瑞士当局对于瑞信那160亿瑞郎AT1债券的处理。令人费解的是,瑞银的32亿美元的收购款项,将付给瑞信的股东,而不是先兑付AT1债券持有人。毕竟,这些债券在资本结构里优先于股票。亚洲开盘后,美国股指期货和日经开始松口气反弹,美元走软,黄金、比特币走强。市场现在暂时认为瑞信的AT1债券减记是单一事件,不会蔓延到其它银行。但是可以想象,其它银行的AT1债券价格将很可能下跌,并有可能危及到其它银行的资本充足条件。交易数据显示,美国市场的金融条件并未收紧,而美国债券市场的隐含波动率与美股隐含波动率分道扬镳,债券居然比股票还危险。压力一定会如洪水决堤,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直到鲸涛怒浪啸天而无人可力挽狂澜。美国国会现在还在讨论是否要公开宣布担保所有存款。刚刚,瑞信的债券持有者亏了160亿。

黄文涛(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从瑞信事件看欧美金融稳定前景

瑞信危机的原因有投资、风控和监管多重因素,但与硅谷银行不同,瑞信规模大,高质量流动性资产充裕,其风险敞口并非利率敏感,其主要问题在于内控问题带来的资产的大规模亏损及资金外流。经济前景转弱、利率上升及不确定性上升,导致美国融资条件持续收紧。存款外流趋势显现,需求向好推动贷款继续增加。家庭及企业部门债务率从高位不断下降。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有所恶化,但总体仍处在合理区间。贷款拖欠率总体稳定,企业贷款标准趋紧。抵押贷款利率上升,房价见顶下跌。中小银行经营能力承压,需持续关注短期融资市场存在结构性问题。随着通胀加息、增长前景转弱和资产重估,欧元区金融稳定情况有所恶化。信贷增速放缓,占GDP比率从高点大幅下降。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价格开始下跌。资本充足率有所下滑,但仍在监管适度区间。信贷质量风险集中在房地产和消费品等对利率敏感的行业。盈利情况出现显著恶化。风险传染相关指标总体稳健。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宏观政策应延续扩张基调,全方位推动消费复苏

尽管我也比较看好今年的增长,目前基准预测GDP增长5.5%左右,通胀在3%以下,但我认为这个增长不是能够自然而然得来的。对今年增长的乐观情绪无非是出于两个理由,一是防疫政策取消后,社会快速恢复常态,无论是消费还是生产、投资都有比较明显的复苏;二是去年基数低,为今年较快增长打开了空间。但是光这两点还不够,还要加上一条:今年的宏观政策应该延续去年的扩张基调。这是因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矛盾依然是当前增长率显著低于潜在增速,存在负向产出缺口,存在总需求不足的问题,这也是2月份CPI增速下滑的深层次原因。外部不确定性较高:1)全球经济下行的不确定性2)美联储短期内陡峭加息可能继续导致全球市场震荡3)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上升。内部增长动力也存在不确定性:1)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2)去年达到了人口拐点3)当前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宽松财政政策的支撑。迄今为止,居民消费复苏势头依然较弱,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疫情压制了服务业消费,房地产调控压制了房地产相关消费。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速下降,以及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减弱。要全方位推动居民消费复苏,需要关注以下六个方面:1、尽快恢复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速2、想方设法提振居民部门对未来的信心3、通过政策推动服务业更加全面地复工复产4、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方面要更多地向居民部门倾斜5、扩大居民消费和未来房地产政策走向也密切相关6、居民消费的复苏取决于民营企业能否健康成长。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十字路口的美联储

3月以来随着硅谷银行等事件爆发,市场押注美联储3月停止加息,分歧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是通胀难以遏制,另一方面是面对陷入流动性困境的中小银行,多方向美联储施压。中小银行危机,或倒逼美联储转鸽。1)存款历史低位,银行问题箭在弦上2)银行间资金面紧张,流动性风险高企3)银行危机导致信贷紧缩,经济硬着陆风险加大。然而此轮通胀堪比70、80年代滞胀,但就业强劲、服务通胀仍然高企。2月以来经济数据、最新高频数据显示通胀依然有抬头迹象。一旦美联储转向,通胀容易再次卷土重来。1)70年代为了稳定就业,CPI稍有回落,美联储便开始降息,反复几次最终导致滞胀。前车之鉴,美联储不会轻易转向。2)2月核心CPI环比超预期上涨。美联储最关心的“超级核心通胀”——扣除住房的核心服务CPI仅小幅下滑至同比增长6.14%,但环比上涨0.5%。3)二手车价格已经率先反弹,成屋库存低水平下一旦货币政策转向,房价易涨难跌。

连平(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美联储加息已至尾声

3月23日凌晨,美联储公布3月议息会议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4.75%至5%,基本符合市场预期。鲍威尔在随后召开新闻发布会中,透露出弱化后续加息的信息。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两难问题凸显,抗通胀虽然仍是主线,但防衰退和稳金融的重要性已经明显上升。虽然目前美联储货币政策不可能马上180度大转弯,但继续加息的动力已经大为减弱,这意味着美联储加息已经进入尾声。当前,美联储货币政策两难问题突出,美联储正面临三重压力相互挤压。美国经济衰退迹象已现,金融市场也因利率高企变得脆弱、敏感。近期,硅谷银行、签名银行和第一共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暴雷,中小银行流动性持续承压。本次虽然加息仅0.25%,但在持续大幅加息之后的边际影响依然不小。短期来看,美联储本次加息的边际效应不应小觑。值得指出的是,美联储加息和救助中小银行流动性,可能还将加剧美债上限问题,从而使得美国加速走向新一轮的财政悬崖。次美联储加息,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会表现在三个方面:短期内高利率使得美国金融风险继续暴露,可能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风险传染效应;美元指数可能震荡波动,影响人民币汇率稳定,美元指数和美元汇率下行,意味着人民币资产市场表现向好趋势正在形成;中美利差倒挂加大,阶段性制约中国货币政策空间。

一周新闻热点20230320-0326

房地产新闻一览

安徽亳州:第二次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50%降至30%3月20日,澎湃新闻从安徽省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官网获悉,近日,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通知》共计三大方面11条政策。通知提出,调整住房公积金商品房贷款额度和比例。单身或夫妻双方只有一方正常缴存公积金的,购买商品住房时,最高贷款额度由33万元提高至45万元;夫妻双方均正常缴存公积金的,购买商品住房时,最高贷款额度由43万元提高至55万元。购买商品住房的,首次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第二次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50%降至30%。同时,降低住房公积金二手房贷款首付款比例。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手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40%。(澎湃新闻)

江苏无锡:优化住房限购范围,适当调整限购区域无锡市房地产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支持新市民、新就业、外来人才在锡刚性购房需求,对在无锡工作、但社保和个税缴纳在外地的居民,提供半年及以上居住证明,可以在本市购买1套新建商品住房。优化住房限购范围,适当调整限购区域,将梁溪区、滨湖区、新吴区的部分街道,以及锡山区的锡东新城,惠山区的惠山新城等商品住房库存偏高、去化周期较长的限购区域,调整为非限购区域。(证券时报)

南通: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提至100万元,支持用公积金付首付3月21日,据江苏省南通住房公积金官网,南通市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相关政策的通知,并自2023年3月21日起施行。新政明确,提高在职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个人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由40万元/人调整为50万元/人,每户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由80万元/户调整为100万元/户。新政还提出,支持公积金缴存人用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同时,南通加大对新市民、青年人租房支持力度,将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由每月1000元/人调整为1200元/人。(新浪财经)

浙江丽水: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拟提至100万元从浙江省丽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获悉,丽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就《关于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丽水市灵活就业人员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按照《征求意见稿》,丽水拟提高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职工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双缴存职工最高限额由80万元上调为100万元;单缴存职工最高限额由40万元上调为60万元。职工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或购买第二套自住住房的,双缴存职工最高限额由60万元上调为80万元;单缴存职工最高限额由30万元上调为50万元。(澎湃新闻)

蚌埠:降低首套房公积金首付比,10年内房龄存量房首付最低两成3月23日,蚌埠市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的通知》。按照新政,住房公积金个人存量房贷款所购住房房龄最长不超过30年,贷款年限加房龄合计不超过40年。同时,降低新建商品房首付比例。职工家庭首次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新建商品房,首付比例不低于20%;二次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新建商品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0%。在降低存量房首付比例方面,职工家庭首次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存量房,房龄10年(含)以内,首付比例不低于20%,房龄10年以上30年(含)以内,首付比例不低于30%。二次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存量房,房龄10年(含)以内,首付比例不低于30%,房龄10年以上30年(含)以内,首付比例不低于40%。(央广网)

哈尔滨上调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 二孩及以上家庭再上浮50%3月24日,记者从哈尔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市住房公积金中心近日出台支持政策内二孩及以上家庭和租赁保障性住房家庭提取住房公积金新政策。从3月23日起,政策内二孩及以上家庭,租赁住房提取额度上浮50%。符合生育政策,2021年10月29日以后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缴存职工家庭,职工及其配偶在哈尔滨市无房租房自住的,可分次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提取上限,按现行租住商品住房额度标准上浮50%确定,即市区(含呼兰、阿城、双城)每户39600元/年,县(市)每户28800元/年。(澎湃新闻)

湖南株洲:公积金最高贷款额提至80万 首套房“可提可贷”湖南省株洲市第五届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优化住房公积金业务政策和流程的议案》,6项住房公积金惠民新政策将于4月1日起实施。其中,新政明确实施首套房“可提可贷”政策。按照新政,缴存职工家庭购买首套住房(当前家庭唯一住房且家庭从未办理过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可先申请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不超过发票金额),之后不足房价部分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或按规定申请提取偿还商业银行住房贷款本息;同套房购房提取金额和贷款本金不超过总房款。购买二手房和异地新建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又提又贷”的,购房提取分别在不动产权证发证1年以内或购房合同备案2年以内办理。新政还提出提高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缴存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60万元调整至70万元;按政策生育二孩以上(至少有一个未成年子女)的缴存职工家庭最高额度为80万元。(澎湃新闻)

3月北京二手房成交或破2万套 4月以后预计成交规模将会收窄3月近三周北京二手商品住宅周度成交量均在4600套以上。3月1日-20日,北京二手住宅成交量为12579套,较上月同期上升34.7%,较去年同期增长28.5%。从多位受访房屋经纪人对所在区域的观察来看,成交量虽仍处高位,但热度已不及2月。业内表示,整体来看,进入3月,北京的二手房成交继续维持在高位,全月成交有望突破2万套。但从可持续性上看,随着前期需求大规模的释放,预计4月以后成交规模将会收窄,月成交量回归至1.2-1.5万套的成交水平。(21世纪经济报道)

35个城市首套房贷款利率进入“3时代” 银行放款走“高速”尽管LPR已连续7个月保持不变,但在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下,多地首套房贷款利率明显回调。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35个城市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记者采访多地银行和房地产中介了解到,“贷款余额充足,放款速度快”是当下的普遍情况。有银行个贷经理对记者表示,房子过完户后,通常两到三天即可放款。甚至有银行工作人员称,双证(房产证和抵押证)办好后,立即放款。(证券日报)

美媒:银行业危机或蔓延至商业地产领域 美国中小型银行承担80%商业地产贷据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美国房地产开发商近日警告称,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等银行的关闭将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这场危机加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脆弱性,而这恐将给美国消费者带来负担。高盛集团近日发布报告指出,资产值低于2500亿美元的银行,承担了美国约50%的商业和工业贷款。其中,美国的中小型银行,也就是区域性银行,承担了美国六成的住房贷款以及八成的商业地产贷。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表示,贷款业务的减少将影响投资和经济活动,进而影响借款人的财务健康,向商业地产放贷的美国区域性银行可能会存在风险。(央视财经)

基金新闻一览

证监会:进一步推进REITs常态化发行工作 抓紧推动REITs专项立法据证监会3月24日消息,证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常态化发行相关工作的通知。此次《通知》共提出4方面12条措施,进一步推进REITs常态化发行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项目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应为持有消费基础设施、开展相关业务的独立法人主体,不得从事商品住宅开发业务。同时,分类调整了产权类、特许经营权类项目的收益率以及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首发资产规模要求,推动扩募发行常态化,支持优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开展ABS及REITs业务,加强二级市场建设。二是完善审核注册机制,优化审核注册流程,明确大类资产准入标准,完善发行、信息披露等基础制度。三是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突出以“管资产”为核心,构建全链条监管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四是凝聚各方合力,完善重点地区综合推动机制,统筹协调解决REITs涉及各类问题,推动完善配套政策,抓紧推动REITs专项立法。(中证网)

国家发改委: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据国家发展改革委3月24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决策部署,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项目用地性质应符合土地管理相关规定。项目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应为持有消费基础设施、开展相关业务的独立法人主体,不得从事商品住宅开发业务。发起人(原始权益人)应利用回收资金加大便民商业、智慧商圈、数字化转型投资力度,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严禁规避房地产调控要求,不得为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变相融资。(中证网)

上交所:尽快推动REITs覆盖新基建、水利等基建领域 加快打造REITs市场保障性租赁住房板块记者获悉,上交所将进一步落地几项重点工作:一是拓宽REITs行业范围,尽快覆盖到新基建、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加快打造REITs市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板块,着力推动重大标志性项目REITs落地,更好统筹REITs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是深入项目前端,推动建立重点地区省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参加的综合推动机制,保障常态化发展的项目资源供给。三是逐步优化体现REITs产品特点的信息披露规则体系,持续强化二级市场交易行为监测和处置能力,维护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上证报)

优胜劣汰趋势显现 “迷你基”分化加剧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记者发稿,年内已有66只(A/C类合并计算,下同)基金产品清盘,共涉及40余家基金公司,显示出公募基金行业持续推进的优胜劣汰趋势。从原因来看,主要包括触及基金合同相关终止条款以及经持有人大会表决通过两种。但整体而言,基金产品在面临清盘时,多数规模已不足5000万元,成为“迷你基”。值得注意的是,“迷你基”中,今年业绩表现亮眼的不在少数,业绩分化愈发凸显。数据显示,截至3月21日,在全年回报率位居前100位的基金产品中,共有65只规模低于2亿元。(经济参考报)

“中字头”行情有望贯穿全年今年以来,“中字头”板块领涨A股市场。基金人士表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备受市场瞩目和追捧,不少“中字头”个股股价持续攀升,或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之一。此外,数字安全、基建以及高端制造等有望成为今年投资赛道的“重头戏”。高净资产收益率、高股息和低负债的央企和国企,成为市场下一阶段关注重点。 (中国证券报)

经济新闻一览

央行: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为4.3%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2023年3月20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65%,5年期以上LPR为4.3%。以上LPR在下一次发布LPR之前有效。(央视财经)

证监会:协调推进投资端和融资端改革3月24日,证监会召开了2023年机构监管工作会议,研究部署2023年各项重点工作。证监会要求,机构监管条线要聚焦“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调推进投资端和融资端改革,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要突出机构功能发挥,扎实服务高质量发展;突出提质增效,继续壮大长期专业投资力量;突出稳字当头,保持行业稳健发展;突出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行业生态;突出严的氛围,锻造政治强专业硬作风实的监管队伍,以正确的监管理念引领行业发展理念,以高效能的机构监管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新华社)

银保监会:信托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银保监会网站24日消息,为厘清各类信托业务边界和服务内涵,引导信托公司以规范方式发挥信托制度优势,巩固乱象治理成果,丰富信托本源业务供给,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通知》提到,信托公司应当严格把握信托业务边界,不得以管理契约型私募基金形式开展资产管理信托业务,不得以信托业务形式开展为融资方服务的私募投行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坚决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融资类信托业务。(中新经纬)

海关总署:稳妥推进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 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一窗口”合作海关总署办公厅主任赵增连2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会同各方积极推动陆路边境口岸复通。目前相关陆路边境口岸的货运复通已经实现“能开尽开”,相关客运通道也在有序恢复开通中。正结合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大力推动“智慧海关、智能边境、智享联通”国际合作,协调推进智慧口岸建设,稳妥推进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单一窗口”合作,推动跨境贸易相关单证交换共享。在前期评估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组合港”等通关便利化改革试点。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公布口岸通关流程和主要环节作业时限,将通关时间稳固在合理区间内,给广大企业提供相对稳定的通关预期。(每日经济新闻)

国常会:研究优化完善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优化完善部分阶段性税费优惠政策,包括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将减半征收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减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政策,延续实施至2027年底;将减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部分所得税政策、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2024年底;今年底前继续对煤炭进口实施零税率等。以上政策预计每年减负规模达4800多亿元。会议要求,要做好政策宣介,确保企业应享尽享。(证券时报)

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 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据财政部3月20日消息,财政部发布《2022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财政部将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增强精准性针对性,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特困行业的支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创新能力,为企业增活力、添动力。(上证报)

银保监会:1月份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171亿元3月21日,银保监会公布今年首月保险业经营“成绩单”。数据显示,1月份,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0171亿元,原保险赔付支出1924亿元。按可比口径,行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86%,保险金额下降26.78%,原保险赔付支出增长1.23%。截至1月末,保险业资产总额达278183亿元,净资产28376亿元。资金运用余额255421亿元,其中银行存款为28399亿元,占比11.12%;债券为103985亿元,占比40.71%;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34127亿元,占比13.36%。(证券日报)

2022年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中国人民银行3月20日发布了《2022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2年支付业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银行账户数量、非现金支付业务量、支付系统业务量等总体保持增长。2022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626.49亿笔,金额4805.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7%和8.84%。(金融时报)

保险机构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 将开展为期3个月的合规性自查整改记者从业内获悉,银保监会近日下发《关于开展保险机构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合规性自查整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3年4月3日起部署开展为期3个月的保险机构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合规性自查整改工作。《通知》要求保险机构全面自查各级机构建立及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责任情况;排查销售人员在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抖音视频、快手视频、微博帖子、小红书笔记、今日头条帖子等)发布违规或不当信息情况,如:未经公司允许发布增员广告,以个人或公司名义进行增员的内容;除自媒体平台外,在微信群或其他互联网平台的聊天群中发送违规信息等。在加强整改落实方面,《通知》显示,保险机构要致力完善销售人员管理制度,加强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合规性培训,建立健全销售人员互联网营销宣传日常监测机制,通过自建、外包开发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构建互联网舆情监测体系,常态化监测本机构销售人员招募信息发布、营销宣传、自媒体运营等行为,逐步提高监测能力。(每日经济新闻)

银保监会:2022年第四季度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69555件银保监会网站发布消息称,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近日发布《关于2022年第四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指出,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2022年第四季度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69555件。其中,涉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21559件,占投诉总量的31.0%;股份制商业银行26247件,占比37.7%;外资法人银行341件,占比0.5%;城市商业银行(含民营银行)11202件,占比16.1%;农村中小金融机构3872件,占比5.6%;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6334件,占比9.1%。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29981件,占投诉总量的43.1%。(证券日报)

上海市今年前2个月外贸进出口值创历史同期新高 超6810亿元2023年前2个月,上海市外贸进出口值创历史同期新高,达到6815.6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同)增长0.7%。其中,进口4159.9亿元,由去年四季度下降4.7%转为增长4.7%;出口2655.7亿元,下降4.9%。(央视新闻客户端)

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当地时间22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结束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宣布上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25个基点到4.75%至5%之间。此前市场机构对于加息25个基点还是暂停加息存在较大分歧。有分析人士指出,美联储此次的利率决议可能主要出于两点考虑,一是美联储的工作重心仍然在降低通胀方面,美国2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增长6%,与2%的目标水平相距甚远;二是如果暂停加息,可能会加剧投资者对于银行业危机持续蔓延的担忧情绪。(央视财经)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仍致力于将通胀率压低至2%当地时间3月22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就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货币政策会议纪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他表示仍致力于将通胀率压低至2%。鲍威尔表示,他们曾经考虑过暂停加息,但加息的决定得到了委员会很强的共识支持。在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加息时,将特别关注信贷紧缩的影响,如果需要将利率上调至高于预期,他们会那样做。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不会降息。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表示,“一些额外的政策收紧可能是适当的”。鲍威尔称,自去年年中以来通胀情况有所缓和,但近期数据表明通胀压力继续居高不下,美联储距离将通胀率压低至2%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还表示,政策制定者普遍预计经济增长将继续迟滞,几乎所有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都认为经济增长存在下行风险。(央视新闻)

美联储点阵图:2023年底联邦基金利率预期维持于5.1%据美联储网站,预计2023年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为5.1%,12月份料为5.1%;预计2024年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为4.3%,12月份料为4.1%;预计2025年年底的联邦基金利率为3.1%,12月份料3.1%;预计长期联邦基金利率预期为2.5%,12月份料为2.5%。(每日经济新闻)

英国央行加息25个基点当地时间3月23日,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4%上调至4.25%,符合市场此前预期。尽管英国央行已连续多次大幅加息,但受到俄乌冲突、能源价格飙升等因素影响,英国的高通胀压力迟迟难以缓解。英国国家统计局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英国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0.4%,高于市场预期。从数据来看,英国2月价格涨幅最大的有食品、饮料、服装等,交通运输、文化娱乐等价格则小幅回落。(央视新闻客户端)

多国央行掀起加息潮当地时间23日,瑞士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政策利率上调至1.5%,符合市场预期;挪威央行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3%;英国中央银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4%上调至4.25%;菲律宾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此,菲律宾的基准利率已达到6.25%。(央视财经)

全球央行大力买入黄金在欧美多家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的背景下,市场避险情绪不断升温,国际金价随之不断攀升。2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在欧洲交易时段一度站上每盎司2000美元大关。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欧美多家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多家机构对于美联储未来加息的预期出现逆转,各国央行对于黄金的购买需求巨大。世界黄金协会经调整后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各国央行买入黄金的数量进一步增加,1月全球央行净买入黄金的数据从此前的31吨上调至77吨,较去年12月环比大涨192%。(央视财经)

多国央行协调行动促进美元流动性当地时间3月19日,美联储和几家西方主要中央银行宣布了一项协调行动,以促进美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流动,保持信贷流通。联合声明表示,“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美联储和瑞士央行今天宣布一项协调行动,通过常设美元流动性互换额度增加流动性供应”。从3月20日开始,将七天期的操作频率从每周增加到每天,并将至少持续到4月底。(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电信2022年营收4750亿元,同比增长9.4%3月22日晚间,中国电信发布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749.67亿元,同比增长9.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5.93亿元,同比增长6.3%;基本每股收益0.3元。拟以2022年末总股本915.07亿股为基数,每股派发末期股息0.076元(含税)。财报还显示,2022年,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达到3.91亿户,净增1875万户;5G套餐用户达到2.68亿户,渗透率达到68.5%,同比提升18.1个百分点。(新京报)

中国移动营收超9300亿元3月23日晚间,中国移动发布了2022年财务业绩:2022年,中国移动实现营业收入9373亿元,同比增长10.5%;净利润1255亿元,同比增长8.2%,5G用户增长至6.14亿。公司预计2023年营业收入和利润仍将保持良好增长。(央视财经)

腾讯控股2022年四季度营收1450亿元腾讯控股3月22日公告,第四季度营收1,4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预估1,445亿元人民币;腾讯第四季度调整后净利润2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9%,预估308.4亿元人民币。第四季度网络广告收入247亿元人民币,预估220.7亿元人民币。腾讯控股称2022年营收5545.5亿元,同比下降1%。全年净利润1882.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预估1136.6亿元人民币。腾讯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跃帐户13.1亿,预估13.1亿。(新浪财经)

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发布胡润研究院发布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这是胡润研究院连续第12年发布“全球富豪榜”。2022年,全球共有3,112位十亿美金企业家,全球富豪总财富比去年下降10%,至92万亿元人民币。“奢侈品之王”、LVMH74岁的伯纳德·阿诺特财富增加3,300亿元,以1.35万亿元人民币上升两位首次成为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下降一位至第二,财富1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减少3,200亿元,主要因为特斯拉市值下跌。(新浪财经)

沙特国家银行投资瑞信损失近80%瑞士信贷银行最大的股东沙特国家银行20日证实,其投资瑞信银行损失近80%,约10亿美元。总部位于利雅得的沙特国家银行去年11月以每股3.82瑞士法郎的价格向这家瑞士银行投资了14亿瑞士法郎,目前持有瑞士信贷9.9%的股份。数据显示,瑞银对瑞信提出收购要约后,沙特国家银行所持瑞信的股份目前价值约3.04亿瑞士法郎。(央视财经)

股债汇新闻一览

五部门:禁止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管理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活动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一是资金筹集方面,明确了举办者的出资义务和不得抽逃出资的要求,同时禁止上市公司、外商投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禁止中小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机构。二是资金营运方面,对校外培训机构收入归口、预收费监管、合同签订和退费做出规定,强调其融资及培训服务费收入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要建立大额资金支付决策制度,明确大额资金支出的程序、方式、规则。三是资产和负债管理方面,强调要维护资产安全与完整,禁止非营利性培训机构对外提供担保,明确培训机构申请贷款的使用方向,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四是收益分配方面,明确了培训机构净资产(利润)的使用与分配方式,强调非营利性培训机构举办者不得分红或取得其他投资收益。五是财务清算方面,规定了培训机构的清算情形、清算主体、剩余财产清偿顺序和支配,要求首先清偿应退学生培训费。(中国新闻网)

中证协: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APP“一键打新”功能据中证协发布消息,中证协研究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APP“一键打新”功能的通知》,对证券公司提出以下三方面要求:一是完善风险信息提示。要求证券公司向投资者充分揭示网上申购风险、增加风险提示频次、优化资金冻结告知程序、以书面形式订立开通“预约申购”协议。二是优化APP选择功能设置。赋予投资者在申购数量、取消申购资金预冻结、取消预约申购指令等方面充分的选择权。三是细化新股申购页面提示。健全新股基本面介绍,确保投资者切实、全面了解拟申购新股的相关情况。(每日经济新闻)

2月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实现净利4.53亿元3月23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2023年2月期货公司总体及分辖区经营情况显示,2月全国150家期货公司实现营收23.97亿元,同比减少23.46%,环比减少18.09%;净利4.53亿元,同比减少57.15%,环比减少41.11%。(中国网财经)

中上协:2月境内市场新增首发上市公司24家,首发募资总额超250亿元中上协统计月报显示,截至2023年2月28日,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112家,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分别为2184、2753、175家。分股份类型统计,仅发A股公司4879家,仅发B股公司11家,A+B、A+H等多股份类型的公司222家。2月当月,境内市场新增首发上市公司24家,首发募资总额超250亿元;转板上市0家;退市1家。(每日经济新闻)

中基协:2月企业ABS新增备案规模超880亿元3月20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发布了2023年2月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备案运行情况简报。数据显示,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当月共备案确认84只,新增备案规模合计881.76亿元;新增备案规模环比减少17.10%,同比增长24.15%。截至2023年2月底,存续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2234只,存续规模19699.34亿元,存续规模较上月增长0.81%。(经济参考网)

瑞信上千亿元债权被一夜清零,瑞信债券投资人损失大于股东在瑞士银行收购瑞士信贷的交易中,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面值约160亿瑞士法郎、约合1184亿元人民币的瑞信额外一级资本债券、也就是AT1债券,被完全减记。一般来说债券的优先权高于股票,意味着股票清零后才会轮到债券,但在本次交易中,债券持有人承受了比股东更大的损失,这颠覆了传统的债权人等级制度,让很多投资者感到震惊。有分析指出,这可能是一件合法但是不合理的事件。根据瑞信AT1债券条款的规定,在银行无法继续经营或需要监管机构出手救助时,AT1债券就要被减计,以确保纳税人不会先于投资者承担损失。有专家表示,牺牲债券持有人利益,照顾股东利益的决定,会破坏金融市场的信心。(央视财经)

巴黎市场2022年首次超越伦敦 领先优势在2023年进一步扩大在去年11月取代伦敦,首次成为欧洲最大的股票交易中心后,巴黎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根据相关数据,巴黎证交所的总体市值达到3.13万亿美元,比伦敦证交所高出2500亿美元。(彭博)

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在港成功发行中国人民银行21日宣布,当日在香港成功发行5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此次发行受到境外投资者广泛欢迎,表明人民币资产对境外投资者有较强吸引力,也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此次发行的50亿元6个月期人民币央行票据,中标利率为2.20%,投标总量约为302亿元,超过发行量的6倍。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常态化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央行票据,对于促进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华网)

大商所:调整生猪期货合约交易限额3月21日,大商所公告,自2023年3月22日交易时起,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在生猪期货所有合约上单日开仓量合计不得超过1,000手,在生猪期货单个合约上单日开仓量不得超过500手。该单日开仓量是指非期货公司会员或者客户当日买开仓数量与卖开仓数量之和。套期保值和做市交易的单日开仓数量不受上述标准限制。具有实际控制关系的账户按照一个账户管理。(每日经济新闻)

香港将引入新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在港开展业务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24日发布《有关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的政策宣言》,希望吸引全球家族办公室在香港开展业务。香港将引入新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以原有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为基础,建议计划的投资范畴包括在香港上市的股票;由香港上市公司、政府、或由政府全资拥有或部分拥有的实体发行或全面保证的债券;认可机构发行的后偿债券;以及合资格的集体投资计划(包括投资相连保险计划)。除了以港币计价的资产外,亦会考虑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如成功申请,申请人可与其配偶及未婚受养子女来港居住和发展。(央广网)

港交所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港交所24日宣布推出新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进一步扩大香港的上市框架。《主板上市规则》将于2023年3月31日起新增一个章节,有意根据新章节上市的公司由该日起可提交正式申请。特专科技公司指主要从事应用于特专科技行业可接纳领域内的科学及/或技术的产品及/或服务(特专科技产品)的研发,以及其商业化及/或销售的公司。(新浪财经)

深市主板首只注册制新股定价出炉 登康口腔确定发行价为20.68元/股深市主板首家注册制企业IPO定价结果正式出炉。3月23日晚,登康口腔披露发行公告,确定本次发行价格为20.68元/股,对应发行市盈率为36.75倍。按照本次发行价格计算的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为8.9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资净额8.26亿元。登康口腔将在3月27日进行网上和网下申购。(上证报)

逾百家上市公司拟定增募资超两千亿元今年以来,A股市场定增热情显著升温。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20日记者发稿,已有超过120家上市公司发布定增预案,预计募集资金总额超过200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增发实施方面,年内A股公司实际募资总额逾千亿元,同样超过去年同期。与此同时,机构参与定增的热情也大幅攀升。业内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实现良好复苏,加之政策端持续发力,结合全面注册制实施的大背景,定增市场不断升温。(经济参考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30320-0326

房地产

国泰君安(香港):

我们认为最近房价的反弹明显强过销量的复苏。在2023年1月份房价有所小幅复苏之后,我们目前在更多的城市都看到了更强的房价反弹的表现。在2023年2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达到了55个和40个,显示出全国范围内房价明显复苏的信号。与其他普通商品不同,我们常常会看到房价变动领先于销量的情形,主要原因是地产库存并不构成分析房价的重要变量。我们认为房价的修复,将成为今年剩余时间房地产销量企稳的先行要素。只有当地产商可以从其土地储备中赚到钱的时候,房地产的基本面才会迎来全面修复,包括土地投资、新开工以及房地产销量。

两会期间政策基调保持正面,我们也看到地方层面密集出台放松政策。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房住不炒”并没有出现在表述之中。我们认为,这预示着仍然偏正面的房地产基调,也预示国内房地产松绑政策会继续持续。除了来自中央政府仍然正面的政策基调以外,最近我们还看到几乎每日都有调控放松的地方性政策出台,例如长沙、福建省、河南省以及深圳等地方。我们认为密集的政策出台会加强市场关于房地产市场进一步放松的预期。

我们推荐土储优质的领先房地产企业,以及具有园区主题的企业。我们建议投资人在最近板块回撤后收集房地产板块,尤其是在一些企业发布盈利预警之后。在优质房企中,考虑到稳健的运营和财务上的优势,我们推荐龙湖集团(00960 HK)、金地集团(600383 SH)、保利发展(600048 SH)和万科企业(02202 HK)。同时,我们也推荐园区公司中新集团(601512 SH),其在利好产业政策下具备更好的增长前景。

中信证券:

历史上对土地市场需求侧(开发商资金链和拿地意愿)研究多,对市场的供给侧研究少(地方出让行为)。我们认为,2021年之后房地产市场一度陷入恶性循环,不仅有金融和产业的原因,也有土地市场长期繁荣之后,地方土地定价过高,规划条件不佳,净地不净的原因。2022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实现了年初预算的78%,土地市场表现在2022年拖累了财政预算完成度。从2023年预算来看,财政可以接受土地使用权收入在2022年的下降,但不能接受未来继续以比较快的速度下降。政策重视房地产稳定宏观经济的支柱产业作用,也会持续出台政策避免开发企业过分削减杠杆。房地产行业不仅迎来周期性复苏,也迎来非周期性的正循环开始。

2022年,土地市场表现拖累财政预算完成度。地方财政收入分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全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在2022年为15.4%,较之2020年20.5%的高点明显下降。2022年全国地方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实现了年初预算的78.1%,同比下降21.5%,主要是因为土地市场疲软,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表现不佳。

财政不期待土地市场恢复到2020年程度,但也不能接受土地出让金继续快速下降。2023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0.4%。这说明财政可以接受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下降的事实,也并不期待以土地市场繁荣来显著增加地方财力。但预算不能接受土地市场的继续快速下降,重视房地产作为稳定宏观经济的支柱产业作用。中期而言,财政收入中能够取代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的经营性科目仍然罕见。

部分低线城市的土地市场下滑过于明显,土地供给方参与重建房地产市场正循环。我们统计,哈尔滨、沈阳、天津等部分城市土地出让金下降十分明显。低线城市提振房地产需求的要求十分迫切。例如,天津和沈阳2023年的土地出让预算收入,分别是2022年实际收入的250%和231%,说明这些城市迫切期待见到房地产市场回暖,也期待开发企业重新评估这些城市的土地价值。

一线城市政策有定力,三线城市政策有空间。低线城市下行的土地市场,加上开发企业普遍存在的“聚焦核心城市,收缩战线”的预期,反过来说明低线城市政策发力仍然任重道远。市场此前对消除摩擦阻力的政策关注度不够,实际上低线城市也具备提升拿地意愿,优化开发环境,加快销售去化的政策空间。我们相信,未来低线城市会持续出台实质性政策。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没有继续放开房地产政策的必要和可能性。

债市

中信证券:

3月议息会议美联储符合预期地加息25bps。鲍威尔表示近期银行事件将导致信贷紧缩,这或将降低所需的加息幅度。我们认为美联储未来加息将更为谨慎,5月是否加息将高度取决于风险事件演变、就业以及通胀数据。鲍威尔表示降息不是基础情形,市场降息预期存在过早抢跑的情形。未来10年期美债利率或宽幅震荡。

此次议息会议结果:利率工具与数量工具方面,在本次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上调联邦基金利率25bps至4.75%-5.0%,缩表节奏维持不变。经济预期方面,美联储加入了最近事态发展可能会导致信贷收紧的表述,删除了“通胀有所缓和”的表述。货币政策立场方面,美联储对于适当的加息节奏的表述有所转变,声明中“目标范围的持续上调将是适当的”这一表述被替换为“一些额外的政策紧缩可能是适当的”,反映出加息或临近落幕。

政策利率预测与经济前景预测:点阵图显示此次加息路径的预测相较2022年12月的预测变动较小,加息终点水平仍维持在5.0%-5.25%。点阵图表明2023年美联储或将继续加息25bps,并且降息将发生在2024年。美联储下调2023年和2024年的经济增速预测,虽然美联储经济预测摘要显示美联储仍认为美国经济有机会实现软着陆,但美国银行业流动性压力在美联储继续紧缩的背景下仍存在风险,货币紧缩对于经济的压力或通过信贷紧缩更快的显现,我们认为此轮美国较难实现软着陆。

鲍威尔讲话要点:鲍威尔表示,最近的银行业事件将导致信贷条件更加紧缩,更紧的信贷条件可以替代加息。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加息时,将特别关注信贷紧缩的实际、预期影响。鲍威尔表示今年降息不是我们的基本预期。近期资产负债表扩张并不直接改变货币政策立场。少数银行出现了严重的困难,银行系统健康且具有韧性。金融条件的收紧可能比指标所显示的更为严峻。信贷紧缩持续会很容易产生重要的宏观经济效应,美联储政策决定会考虑这一点。

鲍威尔此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危机可能只会产生适度的影响,但其将导致信贷条件更为紧缩,这将可以替代加息,同时也表示降息并不是基准情形。由于银行业风险事件的影响,美联储紧缩预计将更为谨慎,需密切关注未来美国金融体系流动性情况以及信贷收缩情况。同时,未来降息或由经济恶化或信贷紧缩超预期触发,但经济短期仍具有韧性,市场降息预期或pricein过多。

加息临近尾声,5月是否加息取决于未来通胀以及美国金融体系风险进一步的演变,10年期美债利率或宽幅震荡。虽然美国通胀仍具有黏性,但美国银行业的压力不容忽视,同时通胀下行斜率,尤其是除住房项以外的通胀下行速度仍不明朗,美联储面临两难,加息预期或已见顶。我们仍为此轮加息临近结束,5月是否加息需关注银行业冲击导致美国信贷紧缩、市场恐慌的风险、就业以及通胀数据,存在5月加息不再加息的可能性。由于未来仍存在风险事件产生、通胀下行不及预期、美国就业市场超预期强劲的可能性,因而10年期美债利率或宽幅震荡。

中信证券:

Recently,two new energy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REITs)ended their fundraising ahead of schedule,with multiple indicators such as subscription multiples and placement ratios indicating high market recognition for such asse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spectus,the underlying assets of new energy REITs boast stable revenue from basic power generation with certain elasticity in market-oriented power generation revenue.Meanwhile,the issue of state subsidies has also been effectively addressed to a certain extent.Given the headroom for equipment renovation going forward and the scarcity of similar assets in the market at this point,we are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performance of this type of REITs.

股市

中信证券:

国内经济和政策预期的低点已过,数据验证下国内经济预期上修,超预期降准助力政策预期回升;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的顶点已过,近期欧美银行风险对我国没有实质性影响,反而有利于提升A股在全球的配置价值;下周美联储最关键的一次加息落地后,市场预期的转折点将明确;A股全面修复行情的第二波虽略有延后,但趋势已日益清晰。一方面,1~2月国内宏观数据验证开年经济修复趋势,预计未来2个月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修复,市场对2023年经济增速的预期也在上修;两会后的政策舆情已明确全年政策基准和重心,超预期降准呵护经济和市场信心,助力政策预期从底部修复。另一方面,欧美金融风险压制美联储加息节奏,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的顶点已过,A股在全球的配置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配置上,建议坚守成长洼地,战略配置“四大安全”领域的同时,保持半导体和信创板块较高的配置优先级,同时在财报季关注2023年业绩有较大同比改善空间的品种。

国内经济和政策预期的低点已过,超预期降准助力政策预期从底部回升。

1)数据验证开年经济修复趋势,未来2个月增速料将进一步修复。1-2月国内经济数据公布,验证了近期高频数据以及基本面趋势修复的预期,结构性亮点也很明显。当前经济运行呈现“服务业强,消费稳步修复、投资超预期,工业相对弱”的特点:需求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超预期达到了5.5%;社零增速亦由前值-1.8%转为增长3.5%,其中餐饮消费增长较快,场景类消费优先改善。另外,房地产主要同比指标降幅明显收窄、高技术制造业及广义基建投资保持高增速。中信证券研究部宏观组测算1-2月虚拟GDP同比增速约4.0%(两年平均约4.4%),未来2个月在低基数效应、新政府班子创新施策、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发展等有利因素推动下,预计经济数据还将进一步恢复。

2)两会后的政策舆情已明确全年政策基准和重心。新一届国务院开始全面履职,成为近期国内政策关注的焦点。首先,新总理接受采访明确了政策预期,“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风格下,预计政府今年将通过多种政策组合拳实现5%左右的高质量增长,这明确了基本面预期基准。其次,在新一届国务院的第一次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后,国务院机构改革为政策执行提供了保障,聚焦科技、金融、数据三大核心。舆情明确政策重心,预计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绿色发展、粮食安全等领域很可能是未来重要的政策落脚点。政策预期明确后,市场对经济快速恢复的预期与经济渐进修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明显缓解,有利于修复市场预期,降低市场波动。

3)超预期降准呵护经济和市场信心,助力政策预期从底部修复。央行在3月15日超额续作MLF,实现2810亿元的中长期流动性净投放后,3月17日超预期公告降准25bps,于3月27日执行。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固收组观点,本次降准核心目标在于补充中长期流动性,预计将释放约5000亿元资金,但仍难以覆盖全年中长期流动性缺口,年内除MLF超额续作外可能还有降准的需要。我们多次强调,经过3年疫情压制后,当前经济恢复依然处于初期,即使近期数据较好,亦远未到讨论政策力度边际衰减的阶段,经济数据与稳增长政策短期并非此消彼长。这次降准修复了前期已回调的稳增长政策预期,政策体现了央行对于当下银行间流动性水位的关注,补充中长期流动性的意图表明政策呵护经济修复和市场信心的导向不变。

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的顶点已过,A股在全球的配置价值进一步提升。

1)欧美银行风险短期演变成系统性风险爆发的概率低。除了硅谷银行,近期陆续有其它欧美银行爆发挤兑危机和流动性风险,风险蔓延影响市场情绪,COMEX黄金和白银现货价格相对3月8日分别上涨了8.5%和13.2%。一方面,局部危机短期已有比较及时的应对,美国政府除了及时承诺对硅谷银行储户存款全额兑付外,16日美国11家华尔街大型银行决定向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亿美元资金,以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此外,瑞信宣布向瑞士央行借入不超过500亿瑞士法郎的贷款。另一方面,当前美国金融体系较为稳定,存款机构储备金余额为3.4万亿美元,相对2019年低点高2.1万亿美元,仍处于相当健康的状态;另外,近三个季度美国四大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持续反弹,其CDS报价也非常健康。欧美金融风险短期系统性风险爆发可能性较低。

2)金融风险压制美联储加息节奏,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顶点已过。虽然短期系统性风险不大,但欧美央行快速紧缩下金融体系日益脆弱,金融风险约束下,美联储政策节奏将在通胀和流动性风险之间权衡调整,下周的议息会议预期引导非常重要。一方面,本周投资者已大幅下调对于此轮美联储加息幅度的预期,美债收益率曲线也大幅下移,CME利率期货交易隐含的3月加息50bps的概率降至0%,加息25bps的预期概率上升至80%;且利率期货报价还隐含了年内加息见顶后开始降息的预期。另一方面,美国2月通胀读数总体继续回落且基本符合预期,通胀下行趋势不改,但核心通胀仍显较强黏性。我们预计,美联储政策短期或难因硅谷银行风险事件转向,但加息节奏将放缓,预计3月和5月议息会议各加息25bps。

3)A股在全球的配置价值有望进一步提升。A股今年在全球主要市场中的基本面相对优势依然明显,甚至在新兴市场中有明显避险属性。欧美金融风险波动对我国经济没有实质性影响,对A股影响亦十分有限,只要欧美不爆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绝大部分情景下,都将有利于提升全球资金对A股的配置意愿。若欧美货币金融政策快速有效应对,本轮欧美银行危机的“出血点”及时得到救助,则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将修复,外资对A股的配置将提速。若风险进一步恶化,只要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欧美央行大概率调整货币收紧节奏,甚至提前转为宽松,这也有利于A股的估值修复。

超预期降准助力,预期转折点将至。

1)外部扰动延后市场预期拐点,加剧市场结构分化。资金接力和板块快速轮动下,今年A股行情的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半导体、信创和“中字头”央企领涨市场,而传统的机构重仓板块相对表现均不佳。本周的外部金融风险导致市场预期转折点延后,存量资金博弈加剧市场行情结构分化。首先,外部风险直接影响外资流入节奏,2月至3月17日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仅212亿元,其中配置型资金净流入485亿元,交易型资金净流出272亿元。其次,今年以来主动型公募收益率中位数已回落至0.5%,公募前100大重仓股加权动态P/E已接近去年10月底水平,公募产品赎回稳定,但同时新发回暖缓慢。再次,外部风险影响市场心态和活跃资金加仓节奏,根据对中信证券渠道调研情况,3月17日中小私募仓位已降至76.8%的历史平均且偏低的水平。最后,近期市场结构分化明显,“中字头”行情除了资产质量预期提升之外,前期较为极端的低估值开始回归均衡也是行情的重要推动力。

2)全面修复行情的第二波虽略有延后,但趋势已日渐清晰。市场对国内经济和政策预期的低点已过,数据验证下国内经济预期开始上修,超预期降准助力政策预期开始回升;全球流动性收紧预期的顶点已过,近期欧美银行风险对我国没有实质性影响,反而有利于提升A股在全球的配置价值;下周美联储最关键的一次加息落地后,市场预期的转折点将明确;A股全面修复行情的第二波虽略有延后,但趋势已日益清晰。配置上,建议继续坚守成长洼地,继续保持半导体和信创板块较高的配置优先级,战略性增配能源、科技、国防和农业“四大安全”领域的同时,风格结构上更偏向中大盘成长。同时,还建议关注2023年业绩有较大同比改善空间的行业,如科技中的数字经济,医药中的中药、设备、器械和创新药,基建投资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中字头”央企,地产链中家居、家电等后周期品类。

浦银国际:

在过去疫情扰动、地缘冲突、流动性等宏观不确定性下,港股的定价模式也随之不断调整,主要表现在不同板块和风格标的之间的估值差、价格敏感度差别等指标的反复震荡。3Q22之后,随着防疫政策调整、海外流动性紧缩的缓和,多项指标显示,港股正在结束此前的调整期,逐渐找到新的估值模式。而在新估值模式下进行测算,我们认为,当前的成长股或被低估;叠加现阶段基本面修复、流动性紧缩拐点的缓和,成长股尤其是IT和通信服务板块或存在更大的估值修复空间。

港股过去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估值分布模式。2016年以来,港股市场,经历了两种估值模式:1)低分化:2019年之前,港股板块分布中金融等传统行业占比大,市场呈现出估值低分化的特征;2)高分化:

2019年底开始,随着科技巨头回港上市,叠加整个防疫周期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港股市场成长股和价值股间呈现出显著的行为分化,市场上行时,成长股相对价值股表现出巨大的估值分化,并在市场下行时回撤更剧烈。

3Q22之后,港股在过去的两种模式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1)2019年之前传统行业主导下的估值低分化模式难以重复,主要由于港股板块分布经历重大调整,成长赛道占比扩大;2)2020至2022年之间的估值模式抑或难以重复,主要考虑到行业监管、流动性问题及此前大起大落对市场情绪的影响,对于成长股,市场比之前更谨慎,其超额收益或较2020年市场上行时收窄,而下跌时的回撤空间也同样被压缩;3)当前估值分布数据显示,3Q22之后,港股正在沿着此前两种模式之间的平衡状态演化,而随着波动率等风险指标高位回落,或表明港股找到了平衡成长性与风险的新估值模式。

新估值模式下测算,当前成长股估值或被低估。通过对市场估值分布、资金拥挤度、板块估值中枢等测算,我们发现,IT和通信服务板块估值或显著低于应有水平。此外,结合目前防疫政策调整后的基本面修复、通胀下行显现、流动性紧缩的缓和,我们认为,成长股因其高市场Beta或有更大的估值修复空间,建议超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