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当地民居‍‍‍

“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就在澄海

英歌舞在潮汕的潮阳、普宁一带流行,澄海本地没有英歌舞队。3月6号,星期六,下午在澄海的樟林有个庙会,请到了潮阳的英歌舞队。策划庙会的人是陈斯鑫的朋友陈椰,他家在樟林有一栋百年的老宅,可以作为队伍的驻点。

英歌舞队的年轻人们下车,把行李放进宅子里,刚拍了一张合照,突然领队开始吹哨。

整个队伍一下子舞了起来,站在门口的陈斯鑫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所有队员抄起舞槌,从他身边奔过,往附近的一个神庙跑。

鼓声一起,手中的槌互相敲击,四面的人都围了过来。

完全意料之外,没有化妆,没有穿演出服的英歌舞开始了。

中快板的节拍,两根槌在手中有节奏地挥动着,一头雾水的陈斯鑫挤过围观的人群拍视频。原本的安排是等队员化完妆换完衣服之后,他的“行走书斋”研学班要带小孩子体验英歌舞。心里有点焦急,想着这怎么就开始了?

他和陈椰的原意都是先不让周围的乡民知道,怕给化妆准备带来干扰。后来才知道,因为驻点的附近路过了一个神庙,按照英歌舞队的规则,必须出来报一下地头。

这就是潮汕,神和祖先俯瞰着一切众生。神的规矩大于人的意图,既然鼓也敲了,舞也跳了,周围的人都知道了,神嘛,肯定也知道了。人才能安心做事情。

从深圳乘高铁前往澄海沿途景致‍

深圳北至汕头站约2个半小时

澄海是陈斯鑫的家乡,他在这里的主要工作是做研学班。做研学是一件挺麻烦的事情。

小孩、水和动物,是好莱坞最不敢拍的题材。陈斯鑫的研学班经常把这三样都占全了。

以前澄海乡下家家养鹅,他就让学员去赶鹅。有从深圳来的,也有从来没有到过乡下的,自然是把鹅赶得千姿百态。

第一组学员非常着急,鹅比他们更快。不到十秒钟,一只鹅都看不见了。家长在一旁边录视频边笑,到活动结束后一统计,还少了一只鹅。

他们试着用狮头鹅的鹅毛做扇子,但因为鹅毛骨太硬,最后放弃了。

还组织过赶海,或者到荷塘边,看种藕的人把带荷花的藕拔出来。

让学生们体验拔藕是不可能的,陈斯鑫就想了另外一个项目,用荷叶接水、运水,让学生们懂得荷叶片不透水,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有些同学装得很多,但是跑得太快就洒掉了。陈斯鑫就会告诉他们:“有时候做事情啊,并不是说越快越好啊。"

后来的生源比较多了,陈斯鑫和工作人员去催同学怎么作业还没交,家长用大声的潮汕话说:“啊呀不要紧,细仔(小孩)没在家里玩手机,有出去外面,去体验一下就可以了。”

他还想着要组织一次收紫菜,但捞紫菜的时间在晚上12点多,回来之后清洗整理,等到学生天亮了去,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工序了。他跟种紫菜的老板说:能不能留一部分给我们体验。老板也为难,工人之前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了,只能作罢。

但他也没有放弃,还计划着体验采生蚝之旅。我说他非要挑战水和小孩,是澄海研学界的李安。

“那没有办法,这边又有水田,又有海。这边的物产有百分之八十是跟水有关的,小孩子要了解自然,当然就会遇到水的问题,不能因为害怕出事,就不让他们接触,这样,他们的了解不完整,有可能是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澄海。”

这次英歌舞研学班是天时地利。

据考证,英歌舞从乾隆年间开始演水浒人物,“大概是因为徽戏(京剧)《攻打大名府》的流行,原来都是傩戏。”陈斯鑫说。最初是用于驱鬼的,在疫情之后演,很符合人们想要热闹一下的心理,又加上去年短视频平台的传播,使得这个班的关注度特别高,宅子里一下子来了二十多个小孩,再加上他们的家长。

英歌舞队本来就是年轻人占绝大多数,陈斯鑫跟领队聊了一下,发现这些人都很随和、热心,大家一拍即合。

早上十点,英歌舞队报完地头后回来化妆,到晚上六点庙会表演前有几个小时的空档,可以带着小孩子们体验。陈斯鑫很兴奋,之前的研学班是一两个老师教所有孩子,而这次,是每个小孩都有一个英歌舞队员带着。

化妆的过程很热闹,英歌舞不像京剧,后台规矩大。队员们有拍短视频的,有开直播的,让大家看清楚怎么把一张张青春的脸变成鲁智深、杨志、花荣、李逵,武松。

他们晚上要参加的兔年庙会是火神主题,所以中间还加入了一些跟火和兔子相关的图案。

这个英歌舞队的年龄从十五到二十五岁的都有,有的队员却已经跳了十年。他们教小朋友转手里的棒子,刚转了五分钟,学生就开始说手酸,陈斯鑫就跟学员讲:你猜猜这哥哥学多久才能表演啊?起码要练三个月。

小学员的眼里充满了佩服。

整个英歌舞队有五十多个队员,最后跟研习班的孩子们拍了一张合影,家长孩子加起来跟队员一样多。大家都笑得很开心。

陈斯鑫是一个美食作家,做了十多年潮汕美食的研究,对于海滩、乡间的物产都有很深的了解。

回到澄海之后,遇到了“儒济书斋”的唐春喜,一个语文老师,组织课外活动,几个家庭带着孩子出去玩,在玩的过程中,教孩子一些东西。

陈斯鑫说自己也可以试试。

唐春喜有点惊讶,他发现陈斯鑫根本不用备课,无论是讲潮汕的柑橘、狮头鹅,还是当地的民俗传说,在田间遇到什么,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潮水来了,在海滩上留下的贝类、海螺,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他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大家都很惊讶,他的年龄跟见识的不相符合。

行走书斋研学课堂上的陈斯鑫

于是就开始组织小学生和初中生的研学班。

潮汕之地多“异人“。陈斯鑫算一个,华南师范大学的陈椰老师也算一个。

陈椰家祖上的大宅邸叫德和里,占地八亩,被日本人烧去了两翼,只剩五亩,是类似《小城之春》的情节。他不愿意看到家宅荒废,费了很大力气去修复。

门口有个卖茶的大哥,陈椰让他把搭的小茶棚拆了,在宅子里给了他一个房间,让他在里面卖茶,顺便管家,也给来旅游的人做饭。

这次的英歌舞队的驻点就是在这个宅子里。

潮阳英歌舞的基础最好,平时就有英歌舞进校园。半个月前,双忠公巡城举办了最大型的一次汇演,现场十几个队伍竞技,那一次,队员们跳了18个小时。

陈斯鑫说,只有年轻人才有那样的体力。他看过一场演出,队员停下来的时候全部席地,瘫下来,很快鼓声敲响,又立马站起来。

给研学班上课的“忠精英歌队”这个团当中,最小的队员只有六岁,负责手拿一条道具蛇,在短视频平台上很红,应该是某个团员的孩子。

根据陈斯鑫的了解,英歌舞队的组织性质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不属于常设团队,除了某些有商业性质或者政府文化项目的队伍,基本都是村子里要到正月了,临时抽选人去集训,训练两三个月,之前还没有女子,现在也有女子英歌队了。

”忠精英歌队“属于潮阳龙井的双忠公行祠庙,这个庙属下有两支舞队。

所有的表演都是为神服务的,应邀到外地演出的费用就供给这个庙运转,这种队伍不允许私下去接商业活动,请也没用,请不动。

潮汕人都很热心这种活动,尤其是在正月间,他们的春节一直要过到二月底三月初,团里的饭菜都是由当地的餐厅捐赠的,很丰盛,有猪脚饭、鹅肉饭。

陈斯鑫问领队,队员们喜欢吃什么,答案是“火腿肠“。

哦,毕竟还都是些小孩子。

大概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到潮州开始,这里就已经种下了倾慕文化的种子。

写文章是一件大事,陈斯鑫就写了100来篇研究美食的文章。认识唐春喜老师的初衷,也是在他的工作室里能静下来,看看书,写点东西。

他写《潮汕人与蚶》:“此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讲究,水温过火,则蚶太熟直接开口,吃起来口感呆滞;水温不够,淋后的蚶不熟、掰不开。关于火候的把握,有‘凊水淋蚶,开嘴’的俗语,形容方法不当导致徒劳。”

到泰国吃饭,上了一盆血蚶。他说,这按潮州的标准就不合格,个个都开着口。

他最开始要求学生们都交作文,第一次插秧项目,有个小姑娘一到水田里站不稳,整个人摔在里面,浑身都是污泥,第二周刚好期中考试,她就写插秧的经历,作文拿了全级第一名。

那篇文章陈斯鑫看过,说好当然也是好,但不见得特别高超,老师给这么高分,是因为有真实的经历跟感受,这个东西是很难得。

他说潮阳地区保存的潮汕文化仪式最多最好。游神英歌队伍经过了,没有参与英歌队伍的孩子,自己手拿着两个舞槌,在旁边同步做动作。

陈斯鑫拿视频给队员看,他们说:“我小时候也这样,我小时候也这样。”

第一次英歌舞研学班的效果很好。家长们在群里说,小孩子回家后在家拿着舞槌敲,连睡觉也拿着,现在,陈斯鑫已经有了筹备澄海第一支英歌舞队的想法了。

文化就是这样,有的人不以文字表达,用歌舞表现,有的是以建筑来表现,有的用文字表达,只要有人在做这些事,就是在埋下新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