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身边都会发生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毕业三四年之后,同学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给你讲一个小故事,你也许就会明白:

学霸和学神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学霸考96分,学神考100分,学霸以为自己和学神只差4分了。

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神考100分不是因为他只有100分的实力,而是试卷满分只有100。

很多时候,学校里两个同班同学很难体现出差距。因为在学校里面,除了成绩,没有更多的衡量指标,所以会造成彼此之间差距不大的假象。

但是进入职场之后,你会发现造成两个人成长速度差异的因素太多了:

眼界——影响你对行业和工作的选择;

家庭背景——影响你的资源和选择面;

行业——影响个人成长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

人脉——影响你人生选择的重要参考;

依靠单纯的勤奋和努力,要想弥补差距,难上加难。所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尤为重要。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了知名作家、口述历史学人,

汽车有文化创始人周海滨老师

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他的职业转型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

周老师我们想请教您一下,在大学期间您读的是什么专业?

周海滨我就读的是国际关系学,或者说叫国际政治的一个学科,是比较偏重于思考类的学术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

您的第一份职业是什么?跟这个专业有特别直接的关系吗?

周海滨:

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我是从事国际政治学习的,所以我第一份工作,以及后面我很长时间的一个工作都是和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国际政治有着密切联系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长春的新文化报,从事国际新闻的编辑,接着到了上海的东方早报,之后又到天津有一份报纸,后来在北京从事竞报的国际新闻的编辑,先是国际新闻版的编辑,然后头版编辑,到后面因为随着业务能力的增长,慢慢的脱离了国际关系的相关的新闻的编辑,涉及到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等。

Q

您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谈到您有一个职业身份叫口述历史学人,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口述历史学人是一个怎样的职业吗?

周海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述历史,口述历史就是讲自己的经历,在这些原始记录中,抽取有关的史料,再与其他历史文献比对,让历史更加全面补充、更加接近具体的历史真实事件,它的鼻祖式的人物是唐德纲老师,他的口述历史的著作,我也推荐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从国际新闻转变到了这个领域,一个是面对新闻,面对媒体的工作,它其实是一个很热烈的工作,而口述历史的写作,采访对象都已经是七老八十了,不像当媒体让记者采访的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政府部门炙手可热的人物,口述历史的职业选择主要是选择了它的价值性。

比如说《失落的巅峰》这本书,它是关于红二代的采访。这本书是红色后人的采访,我从事媒体工作的时候,我发现这些特别有价值的历史人物,像瞿秋白、陈独秀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经历了中国的重大变迁,而他们的子女是能够感知到他的父辈在家庭这样的一个隐秘的角落,对外界不愿意释放的一些情绪在家庭里面释放,所以他一定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这个细节就是它的价值,所以我是通过我的采访去挖掘这样的一个人群的它的内在的价值性。

其实因为我本身不是学历史的,所以对每一个人物的这种采访,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找资料,比如说采访十大大将之一的陈赓的后人,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联系他采访,电话里面就是说:“明天来就行,”可是我对历史人物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所以当天挂完电话,当天晚上就要补课,就要查一些资料,了解这个人物,免得没什么问题可问,所以这个过程对我的成长帮助也很大,所以我还庆幸的从事了口述历史的写作。

当然我更庆幸的是之前从事的各个媒体的这种训练,因为媒体的训练它涉及到对时间的把握,对事件的认知,以及对人物的采访的能力的这种要求。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为后面的工作的转变打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所以大家再仔细观察也能发现从事媒体工作的,基本上转行哪个职业的都有,因为他整个的人的这种思维的框架已经具备了,而他的职业经历接受的或者采访的那么多的人物,也帮助了他敢于去尝试从事不同的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

您刚才讲到您的大学学的研究型的一个专业,再到后来的经历,这其实也很强的一个学习能力,还有时间管理能力等等

周海滨:

这个说的是人对一个事情的认知,他其实离不开他的终身的学习。

无论是投入历史的采访,还是媒体的编辑,以及一些管理岗位,其实考验的是这个人的对这个职务,对这个岗位的驾驭能力,而这个驾驭能力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觉得作为职场的过来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职场的过程,它本质上是一种顿悟的过程,突然恍然大悟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要经历一些坑,如果没有经历坑的成长,其实在后面还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Q

您刚才讲顿悟这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顿悟它一定是一个量变引发质变这样的一个过程,在顿悟前您觉得有哪些积累?

周海滨:

除了自己在学校的这种学习的经历,与那种不同的人的这种观察交流是有关的。

刚才我提到了我采访的对象在70岁、80岁甚至90岁,包括最近刚刚获得七一勋章的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去年是100岁去世了,我在十几年前采访她的时候,她就说了很多她的人生经历,她的悲惨的苏联的往事,以及晚年的她特别热爱生活,她82岁的时候她喜欢跳舞,她说我就喜欢找28岁的跳舞。她的经历以及她经历了这种波澜以后的云淡风轻的心态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跟他之间的对话就会对我带来一种深度的碰撞和启发,所以这个学习的过程不一定非得是书本的,一定是经历过人和事的这种学习,然后沉淀下来的一种素养,而这种素养最后会转变成一种认知的能力,而这个认知的能力其实是对工作的驾驭的能力的一种表现,他的底层的逻辑是这个人的认知。

Q

周老师从您的职业经历来看,从最早的报社到后面,其实一路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这种职业的变化,其实我们很好奇的是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之中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您做了哪些选择?还有您在做这些选择背后的这种思考的方式和逻辑是什么样的?

周海滨:

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人的一生是面临了不停的选择,虽然我的年纪不算大,但是我也经历了不少的这种选择,比如说我的第一份工作,虽然从事的是一个媒体的工作,当时我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想好了我的职业的选择,然后我从事媒体的工作,先是去了国际新闻的这种编辑的版面,在这个版面上几乎是每个报社我都是非常认真的去待着。

我曾经在长春的新文化报,上海的东方早报,北京的竞报,还有天津的大众生活报,以及只待过一天的北京的京华时报,这些报社无一例外的全部都阵亡了,但是我其实是没有待到他们阵亡那一刻的。我在2009年其实就已经脱离了平媒的这种岗位,2009年脱离的时候,这种都市报其实在无论是在哪个城市都是非常辉煌的,他们的总编辑甚至在演讲里都还提了我们要做百年老店这样的一种有着一种恢宏的这种理想。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既没有做成百年老店,甚至很多同性质的这种都市报,现在可能还是要靠补助才能够生存,所以这个时代是变了。我在09年的时候,并不是说我是预判的,而是因为我对当下的这种工作的这种延续,或者职业的这种延续,我是有了自己的新的想法。

从一个职场的新鲜人慢慢的变得成熟,其实有的时候这种成长真的是不知不觉的。

不停的拓展自己的认知的边界,自己的能力的边界,其实是我在每一个阶段职场转换的过程中所想要尝试的。因为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就短短的这么一个时期,其实是要经历很多的事。当我从编辑的工作转变为记者的工作之后,后来在两年的时间里面,我又去了一家公关公司,去公关公司这里面是有一个小插曲。

我当时采访的是西藏藏药厂的厂长,采访完了以后,公关公司的负责人他就老是跟我联系,然后让我去那边去任职,长达半年时间联系了我半年的时间,后来终于把我说动了,他看中我的一点,是因为当时在博客我是喜欢总结自己,我是每年都要写一篇文章对自我总结,他看中了这一点,他觉得一个喜欢总结的人一定不会差,所以他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面长期对我进行跟踪的这种挖我跳槽,后来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Q

您后面又做汽车新媒体觉选择当时的背后的思考是什么?周海滨:

当我去了这家公关公司以后,公关公司它的主要的业务是汽车企业,在汽车企业里我就进入了汽车行业了,但是公关公司这种企业性质的公司,它做媒体它是要营收的,这个时候也是对我一个挑战,我要给他创收,所以我就想办法提升自己,叫营销的能力,也是广告能力,而这个广告能力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

因为记者的工作,无论是车企的领导,还是我们小区的保安,还是副国级的领导人,还是演员明星艺人,还是一些专家学者,这些人我都采访过,而且都能跟他们说白了谈笑风生。另外一个我是真诚的认为我们是能够给对方提供帮助的,我不是说因为我们关系好,或者我们是媒体,你就必须要支持我一下,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做这个广告业务也让我后来创办新媒体,有了底气,因为你自己创办一个新媒体的话,是需要有后面是有支撑的。如果你自己没有这种营销能力或者说变现能力的话,其实是一个死亡之旅,后面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Q

现在其实就业的形式其实并不是特别好,而且很多人在就业和职业选择上其实有很多的困惑,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他们来讲,您基于自己的经历,您对年轻人关于就业和择业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周海滨:

我觉得年轻人的择业的话,我有一些建议:

第一、不要躺平,因为现在摆烂和躺平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我觉得作为年轻人来讲,它其实是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这是第一步。如果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点的话,其实也没有关系,就找到一个自己发自内心愿意去走进这家公司的工作,然后你在这个公司里面,你觉得你能不能给对方带来价值,如果你觉得互相之间都难以匹配,就既不要耽误这家公司,也不要耽误自己。

第二、一定要从自己的认知里面去提升自己的工作的认识,而不是说去依靠父母或者说朋友的这种介绍,只有自己去找的工作,恰恰是最适合自己,才能够真正的打开自己的一个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提升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要自己在工作的岗位上一步步的去建立起来的。

所以我是希望推荐大家看一些书的,你比如说《知行合一——王阳明传》,他的理念曾经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新职场人往往过于放大了自己的价值,在一个公司里面,个人的价值其实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大,而当个体和个体之间发生关联以后,成为一个整体,为这个公司共同去全力以赴的时候,它的价值自然就来了。

第三,职场人一定要奉行他的这种长期主义。我接触到的这些比较成功的人,他们一个共同的成功的密码,就是专注的做事,把一个事情做成极致。所以职场人一定要奉行这种长期主义,但是这种长期主义不是说我把一个工作从头做到尾,从二十多岁一直做到六十岁退休,不是这样的。这种长期主义是你对职业的这种规划,不要让自己被时代所抛弃,一定要通过自己的职业去做这个时代最精彩的,或者说自己认为最精彩的事,然后在不同的职业里面,用自己的长期主义来改变自己的认知,成为自己更充实、更丰满的人生的一个主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老师通过分享他自己的职业经历和职业选择,给到了我们年轻人很多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上的一些建议和方向,也非常希望我们的《潮职》栏目可以帮助更多的青年人找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

从周老师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行业更迭的浪潮中,其实很难一直处在黄金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技能

保持终身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