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新闻:“80多位观众和60多只宠物犬一起观看了中国版《忠犬八公》,全程在渝拍摄的催泪大片。”我家是养狗家庭,而且它们年龄也很大了,在与宠物相伴的事上,我觉得健康是首要问题。

《永远的爱犬》本书更深入地探索毛孩子们健康平衡的问题,指导我开始管理影响它们健康的饮食,环境,情感三方面因素。

我坚持每天早中晚固定2个小时总时间带它们去远足,午后在家里10米距离折返跑,饮食上注重了荤素搭配,同时把蛋白质控制在30%左右,想办法减少肠胃的负担。充分理解小狗的玩耍和饮食过程中“界限”,学会爱的身体语言。

从毛孩子身上学会了包容和体谅。所以我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研究与它们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为了学会爱,用于维护家庭更持久的幸福和心理健康。

永远的爱犬》给我带来了哪些影响

《永远的爱犬》作者面对患重病的爱犬,选择了勇敢面对困难,从全球范围内收集信息。使得重病的狗子重获新生,但他们与狗子“治疗”过程,并没有详细叙述。不过有了一个结论,饮食,精神,环境,基因倾向在影响狗子的健康。

作者从容易引起疾病的基因缺陷开始研究宠物细胞,以及细胞中微量元素载体的主导性,它们负责了细胞的新陈代谢平衡。他也在情感和环境的压力测试中,证实了毛孩子的长寿需要呵护精神。理解这些内容很简单,可要是从知识到行动中,需要人与动物建立长时间的互动性,所以它是一本引导狗子和主人共进退的书。

谁来负责他们的健康,是勤奋的主人,是想要提升认知的主人。同时也是迫切需要了解毛孩子的营养饮食,健康的生活环境,想通过体检数据之外方法来治疗狗子疾病的人。所以不能完全靠着一本书纠正你与宠物的健康生活方式,这本书提供一个健康的角度和相处方向。

主人目的不能放在一定范围内去做,要把健康的问题无限放大,因为宠物的健康也影响着人的健康,有必要保证它们与人在一起情感舒适度,对于我们来讲可以称作释放真心。

《永远的爱犬》这本书的缺憾

看了这本书后,因为有些地方我并不完全赞同,比如对狗粮,零食的极度否定和对鲜食的追捧。

所以我把更多时间放在观察这本书粉丝们的实际操作上。刚开始我也是铁粉,后来转变为了质疑。质疑并不是这本书写的不好,而是这本书之外,很多人遇到了认知提升的障碍。

大家为了狗子而付出的勤奋和爱心。质疑来自偶像包袱。作者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做的食物,粉丝们也按照搭配做事,表面上很好,背后有些粉丝不知不觉却在高标准的要求下遇到认知障碍。

大家在作者社交媒体下,讨论这本书的伟大,然后跟着作者每天关注狗子饮食。大多数粉丝做到最多的是:狗子对食物的选择从狗粮变为了完全鲜食。

换句话说,狗子被动选择了另一种饮食生活方式。

这本书对于吃的信息来说,都是作者自我主导“实验”结果。所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作者探索知识的过程并不是经过不同环境下的实验,而是与专家的面谈。这些专家的访问取决于作者认知在某一阶段认知的提升和逻辑思维结构。如狗子能吃的东西里面,有多少细胞参与,哪些基因在主导。这些主导元素与健康,精神的关系。

这个过程是作者的自我提升,注意书本里的这些方面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实验结果。换句话说:作者想要做的实验正在粉丝模仿和崇拜下继续进行。作者写了这本书。大家觉得新鲜开始操作,作者更新社交媒体继续燃烧想法,大家参与进来,看似大家一起进步,其实在照顾狗子道路上越走越窄。

假如有些生活在特定疾病环境下的狗子,在饮食上改变导致了不可逆的问题,那么他们对于治疗会不会产生相对排斥,产生讳疾忌医的心理。

因为我觉得作者的在本书没有更多地讨论基础宠物医学,顶多是在亚健康或者营养学的探索。这本书讲到了狗子的长寿环境,饮食可以改变,情绪也可以,环境更需要重视。这都是这本书伟大之处。

最怕的事情

我们可能被罩在一个世界里,一个不再需要兽医和打针的世界,一个狗粮是泡面的世界,一个主人知识结构转变,被动主导狗子胃的世界。知识转变和认知的提升并不是一个概念,认知提升需要自省和多角度思考。

在这本书倡导的健康的世界看似很大,自由。很多人觉得狗子吃多了种类,反而得到了安慰。营养也跟上来了。可是即便再仔细的饮食转变,大多数主人都会遇到狗子的营养不良和肠胃不适。

每个食物,每个狗子的性格都有相互的作用。

我觉得作者应该会再继续探索,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方向,比如更专业的案例。

整体来说,这本书帮助我们看到一个方向,我希望更多狗主人能够通过一本书提升认知,多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成为了粉丝后,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