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回去那么早,回去了就我跟我妈两人在家。”
“跟我妈俩人在一起聊天,很尴尬,不知道聊什么!”
“不为什么,有代沟呗!”
“三句不离成绩,听她说上一句,我就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托管大班10岁的英子吐槽着,明明作业做完了,也不愿打电话让父母早点接她回去。
英子出生在高知家庭、富裕家庭。父母也有足够的个人能力、经济实力去给孩子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机会。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环境之下,父母却成了孩子最反感,最痛恶的人呢?
很多父母想当然地说“我做不好教育是因为我家没钱,我没有高学历”,其实这既是对教育的无知,又是对父母责任的推卸。
很多孩子从小学阶段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了,因为跟父母分享任何东西,都要遭到怀疑、批判和贬低。
做好教育并不需要父母有多少钱、多高的学历;有钱、有学历的父母,不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也照样做不好教育。
当父母以为教育就等于供孩子吃穿、上学,督促孩子考好成绩、将来找好工作,那意味着他还没有入教育的门,他不知道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遇到困难向父母寻求支持时,父母也武断地以自己认定的方式向孩子发号施令,令孩子很不舒服。
孩子们是怎么一点点关了房门又关心门的?
就是从父母不会倾听、共情开始的。
想要解决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得先重构亲子关系。
我们看到,虽然孩子和父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真正能够进入彼此心灵的不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