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兰州牛肉拉面,您一定吃过。

不过说起兰州拉面,虽然口味极佳,但也总有网友吐槽兰州拉面的牛肉含量惊人。甚至有网友调侃“一家拉面店,一年用不了一斤牛肉”、“拉面口味不说,刀工是真不错,让我见识到了如何把牛肉切的比纸片还薄”。各大视频平台上也有不少打趣兰州拉面牛肉份量的视频。

近日,由甘肃省政协办公厅提出的关于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的立法建议,已列入甘肃省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调研项目,将由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推进立法调研、论证、起草等工作。这意味着兰州牛肉拉面,或许将会有统一的行业标准。

有网友们建议:“兰州拉面立法出台牛肉重量标准,让吃拉面的时候,真的能吃到牛肉。”

推动产业标准化发展

甘肃省政协办公厅在建议中指出,兰州牛肉拉面历史悠久,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目前,兰州牛肉拉面已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面馆超过50万家,年销售额粗略估计超过4000亿元。但目前甘肃省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牛肉拉面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环节服务质量都缺乏法制保障,亟待通过制定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专门法规,保障和推动兰州牛肉拉面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此前,甘肃省政协相关专委会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于2022年12月13日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建议:将《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条例》列入立法规划,并尽早着手组织开展立法调研,积极推动出台。

“兰州牛肉拉面”是甘肃的一张名片,具有较高的品牌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甘肃省政府办公厅曾于2018年印发《关于促进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的意见》,将兰州牛肉拉面作为扩大内需、吸纳就业、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产业,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牛肉拉面企业整合产业链,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促进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兰州市政府也于2019年1月出台《兰州牛肉拉面提升发展质量行动实施方案》,从龙头培育、连锁发展、人才培训、文化发掘、互联融合、协会引领、加强宣传、助力脱贫等重点工作方面,推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整体提升。

近年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兰州牛肉拉面在全国市场取得了较快发展,在直接带动就业,拉动甘肃甘南地区牦牛肉、张掖民乐大蒜、武都花椒、天水甘谷和河西地区辣椒、徽县蒜苗及河西地区面粉等相关产业持续发展方面,显示出独有的优势。但目前,牛肉面标准化、工业化生产及供应链建设仍未成形,大多数仍是沿袭传统的作坊式经营模式,处于小、散、弱的状态,可复制性差,很难形成规模化效应,品牌势能并未很好地转化为经济的增长引擎。为此,“立法”加快兰州牛肉拉面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国内早有先例

围绕地方美食、文化名片开展立法保护,在国内早有先例。

去年年底,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并在全国率先探索省市“1+N”协同立法新模式,由汕头、佛山、梅州、江门、潮州等城市,分别围绕广府菜、潮汕菜、客家菜制定相关条例,这也是全国首个保护地方菜的地方法规。

粤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既保留了地方饮食习俗,又融合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还博采外来各方面的烹饪精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风味特色享誉海内外。

2018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立足保就业惠民生的初心,以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带动收入增长。2022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制定《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作为重点立法项目,在全国率先就推动地方菜发展探索“小切口”“小快灵”立法。

该条例以“菜”为名,但目的并不仅仅是“菜”,更重要的是围绕粤菜产业促进、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传播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将“粤菜师傅”工程中经过实践检验、真正有效管用的政策举措上升为法规条文。

为摸清粤菜资源底数,《条例》对粤菜资源普查作了规定,要求根据实际建立本地粤菜特色菜品名录。为提升粤菜品牌建设保护水平,《条例》对加强本地粤菜集体商标、公共品牌、地理标志等的宣传、保护,打造粤菜名店、名品、美食街(城),通过美食鉴赏、消费指引等方式对粤菜餐厅进行宣传推介等内容作了规定。

此外,据洛阳日报报道,近日,洛阳市人大常委会也组织召开“洛阳牡丹”“洛阳味道”立法工作论证会,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立法调研。

从牡丹画、牡丹瓷,到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牡丹鲜花饼……牡丹是洛阳的文化名片,也有着极强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隋炀帝与蟹粉狮子头、周总理与牡丹燕菜、武则天与水席宴……古都洛阳的美食故事一桩又一桩,让洛阳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地。

据介绍,“洛阳牡丹”立法将围绕牡丹核心种质资源保护、品牌保护、产业扶持、科研支持、文化传承等方面建章立制。“洛阳味道”立法将从明确政府职责、品牌标准化与保护、菜品传承与创新、产业融合、人才激励等方面进行规定。

地理标志立法 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地理标志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乡村振兴。在中国广袤的乡村田野上,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国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7076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超2.3万家,地理标志产品年直接产值超7000亿元。带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其价格往往比同类产品高20%以上。

如何进一步发挥地理标志特色优势,使其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着力点?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主席、浙江省委会主委,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地理标志立法需兼顾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和作为公共资源的特征,既要严格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强化全方位保护,又要加强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竞争力。

“同时建议加强地理标志标准体系建设,尤其要注重地理标志产品品种、产地、生产控制等优质特征指标的筛选和标准构建,始终保持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外在感官特征及高质量的内在品质。”吴晶表示,在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标准的情况下,应科学推进品质优化,从原材料、工艺、环境、人文等方面综合施策,不断提升地理标志独特品质,从而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针对目前部分地理标志产品尚未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形成完整体系,吴晶提出推进地理标志产业融合,延伸一二三产共富链条。

(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工人日报、第一财经、中国新闻网、界面新闻等)

编辑:袁凯

校对:风华

审核:龚紫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