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在上美影制作了被传为经典的《天书奇谭》的另一个平行时空中,香港于当年年末上映了一部《A计划》,因为当时的特殊原因,大多数内地观众看到这部动作片时已是1985年之后,临近1990年代,且与其在四年之后的1987年上映的续集一起为人所知。

录像厅时代里,成龙的作品并不一定是最受欢迎的,但一定是最能刺激观众神经的,他同当年盛行的吴宇森的枪战片一起展现了一个市井英雄的世界。

今天一些人认为成龙在当年于内地如何受欢迎,如何成为功夫片的经典代表人物,但客观地说,彼时最受成龙电影影响的是好莱坞。尤其是在成、洪逐渐在武行中崛起之后,欧美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含有功夫元素的电影幕后,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出身草根,凭一身筋骨生生扛住野蛮摔打的武师们以成龙为首,同时向影视剧中的男女主位置进发。今人得见的李赛凤、杨盼盼、大岛由加利、杨丽菁等后来者也趁着这股功夫潮接过了郑佩佩的衣钵。

至于成龙,这个后来成为“大哥”的男人之所以出现在本文中,同样也是因为他此前出演过的代表作具有小人物不畏强权,反杀各种大BOSS的快感曾影响了一代观众,人们除了觉得在家具城里打不过他之外,也颇为感念当年成龙电影中传递出来的朴素的价值观。

曾几何时,作为草根英雄的代表人物,“马如龙”这个名字成了平民百姓们心目中所能依靠的神话。

尽管他和所有人一样,在警队会遇到霸凌(水陆警之争),执行任务时会屡遭危险(从打海盗到打恶霸),遭遇上司欺负(“镇三环”(林威 饰)栽赃嫁祸),但功夫巨星成龙年轻时似乎永远不会耗尽的活力让他扮演的英雄一路高歌猛进。

同时,区别于《A计划》单纯的“打怪”行动,在《A计划》续集里,成龙主动(编剧、导演、主演)让“马如龙”表达了大多数市井百姓对政治斗争的态度——

逃亡香港的革命党万天晴(吕良伟 饰)、白影红(关之琳 饰)和秋玲(刘嘉玲 饰)设计让“镇三环”栽赃马如龙,然后见他被人下黑手又救了他,见他醒来后对他诉说革命大义和栽赃他的不得已,并邀请他加入革命党。

马如龙用轻松又无奈的语气说(大意):

“我不知道政治和革命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老百姓的幸福,那么请做得光明正大一些,不管怎么样,用诡计获得的革命成果本身就很肮脏。”

原片里自然没有这么文学化的表达,但马如龙的确代表了“旁观者”,或者说当时许多“旁观者”面对朝代更迭时的心愿。

这种心态在成龙的早期作品中屡屡展现,不止是《A计划》系列,还有《醉拳2》及《警察故事》等——

我要做的是除恶务尽,不是指点江山。

我要护的是黎民百姓,不是千秋万代。

因此,早期的成龙电影看起来并不压抑,不用带着太多的家国情怀,顶多响应了一声“国宝让外国人抢走了,我们的子孙以后看什么?(醉拳2)便不惜以身犯险与群魔大战。

简单、质朴、清晰。

在这种前提下,观众们方能惊呼当时成龙电影中所有的实打实的高难度动作以及演员真实感受到的痛苦效果。

成龙凭借着这些获得了无数的赞誉,更因此在很多年后在片场说:

“这就是我们的命。”

把时光拉回1980年代,马如龙,这个香港影人臆造出来的英雄在当年嘉禾、拳威与寰亚的共同加持下迅速打开了日韩及东南亚市场,此时距离李小龙逝世已经过去了几个春秋,许多国外同行惊讶地发现,少了一脸严肃和以死相搏之后,功夫居然还可以这么幽默?!

在他的功夫中只有正邪善恶,并没有立场大义,于是紧接着作为引领一个时代的人物,成龙不但奋起续写了《飞鹰计划》,还跑去美国与当时的摔跤手们切磋起来。

功夫小子成龙,终于成了当时顶流。

这便有了香港“一成二周”之说。

而在一湖之隔的内地,很多年后坊间虽然流传起了“代言之王”的黑色幽默,可广告上每次给到他的名头“国际巨星成龙”却是货真价实的。

即便在新世纪后的今天,垂垂老矣的成龙经历过许多荣誉,也承受了许多非议,都不能抹杀掉他对于华语功夫片的巨大贡献,因为恰恰没有立场、只论善恶的小人物,用微笑和幽默感动了许多愿与他一样平凡却依旧崇尚英雄的观众们——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海边,马如龙对身边仅存的小伙伴们说:

“你们走吧,回去照顾好你们的父母妻儿,我留下来弄死这帮海盗。”

当他走出几步回过头来,却发现这些人选择与他并肩作战:

“凭什么……只有你才能当英雄?”

又过了很多很多年,成龙不止一次地说:

“我也很想休息,但我身边的兄弟们没了我就没饭吃,他们跟了我那么多年,他们也老了。我只能继续拼下去……”

此时,功夫片,终于存在于渐行渐远的传说里:

曾经有一个时代,拍打戏的人不用威亚,敢从几十层楼上跳下去,还敢爬火山,和汽车赛跑……我说的不是神话,是曾经发生过的真事……

马如龙,也成了曾经漫天繁星中璀璨过的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