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从本源上看,黄梅戏滥觞之时,其音乐就是流行于南方的“采茶灯”与漫步布于北方的“花鼓灯”的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茶灯是长江流域茶文化的产物,它容纳了表现茶山风情及茶农生活的民谣、民歌、民间歌舞,并在灯会的活动中生发出“采茶戏”来。安庆一带是“采茶”盛行之地,据道光五年(1825年)《怀宁县志》其风俗志载:“……至元夕,乡中无夜无灯,或龙、或狮、或采茶、或走马,第取磔攘之意”;道光十四年(1834)《桐城续修县志》风俗志载:“正月……十三日为之正灯(……又有船灯、马儿灯、采茶灯……谓之灯节)”;据清道光年《宿松县志》风俗载:“十月立冬后,农寖功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感志,号曰‘采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鼓灯”则起源于黄河流域的“社火”和“地秧歌”,明代以来已在淮河流域的凤阳府一带逐渐演变成包括曲艺(双条鼓)、民间歌舞(花鼓灯)、戏曲(花鼓戏)的“凤阳三花”。由于灾荒和战乱,凤阳人“身背花鼓走四方”,将当地的花鼓灯散布于包括安庆的南方一带。从黄梅戏南存的传统音乐资料中,我们可以搜寻到《凤阳歌》与《凤阳调》,可以搜寻到花鼓灯打击乐的残迹。《桐旧集》中载有明末阮大铖中江社成员桐城赵相如的诗《江南曲》,其一中就记载了安庆的“凤阳音”:“楼船萧鼓动江城,长板桥头落日横。少妇不知烽火急,櫂歌犹唱凤阳音”。赵相如这首诗约作于崇祯年间。由此可证实,“凤阳花鼓”在崇祯之前已经流传到了安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王兆乾先生的“采茶---采茶灯---采茶戏”、“采茶戏是因采茶灯而得名”等说法,安庆“采茶戏”来源于安庆的“采茶灯”。黄梅戏前身名字也称“采茶戏”,所以从各种史料证实,黄梅戏起源、诞生、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