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员教育培训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果树不怕剪枝,留出挂果枝条就行;施肥要沿着树冠下挖沟,才能让果树充分吸收养分……”近日,在重庆市巫山县官渡镇水平村,农村党员、种植技术专家正为水平、当阳、新阳等村的种植大户现场讲解果树管护技术。(3月29日 农民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培训的主旨就是要扎实推进农村党员教育,把更多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干事、能为村级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先锋模范,让农村党员更好服务“三农”。为了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促进广大农村党员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需不断创新党员教育模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断提升农村党员教育实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强大的智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辟田间课堂,让培训“种多质优”。农村基层党委依托党员(远程)教育平台资源,在电话、问卷、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精细化学习计划,科学设置政策法规、基层党建、生态保护、安全常识、就业技能、健康卫生、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旅游业服务等实用课程,根据各地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及时推送特色种养殖教学视频资源,利用乡镇党校组织村民党员开展线上培训,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致富本领。选树一批“土专家”“田秀才”走进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养殖棚圈等地,采取“理论宣讲+实操示范”的方式,带动群众学政策、提技能、强能力、谋发展,培育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搬迁课堂场地,让培训“落地生根”。参与培训的干部不要高高在上,而是要“落地”。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体班次,组织不同形式参观考察,而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要把学习地点从“会场”搬到“禾场”“田场”“广场”等老百姓熟悉的地方,既方便了周边行动不便的党员,又能调动党员们参与的积极性。“线上”+“线下”同步推进。采取智能化手段,长期在外工作的党员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实现每年教育培训的目标。针对在家但因病无法参训的党员。对这部分党员采取“送学上门”形式,由村(社区)党务专干精心梳理,上门为他们精心讲学,这样在讲的过程中,也能提升党务专干的党建业务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充实课堂内容,让培训“发芽成长”。建立建强农村党员大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领导干部要努力克服对农村党员大培训认识的不足。“被动”变“主动”,由单纯的支部书记讲授转变为党员中的“能人”、“致富大户”自己讲,党员据此结合农村实际准备培训内容;“高大上”变“接地气”,培训的内容更多地考虑农村党员的文化层次及接受程度,选取老百姓感兴趣、关心的农业种植、养殖、土地政策等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的相关话题,宏微观结合,切实从培训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让党员在“乐中学”、“学中乐”;“冗长”变“精短”。“长训”变“短训”,严格规划时间,一次课程内容安排不超过2个小时,在有限时间内让党员学习到的都是精华。(文/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