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医家,所详者天人一原之旨,所明者阴阳迭乘之机,所究研者气运更胜之微,所稽求者性命攻荡之本,所上穷者寒暑日月之营运,所下极者形气生化之成败。医者,保民之性命,握生杀之权,可不慎欤?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中国的医药学历史悠久、内容宏富,理论体系独特,医效昭彰,护佑炎黄子孙千年。医脉绵延至今,积累临床经验无数,所存之古籍盈积如海,令人望洋而叹,且经义渊微,圣词古简,苟非其人,鲜通其义,初学者常无从措手。故古承中医学堂攒此文略述大端,为学人指出入医门之径。

总 论

欲入斯门,当先从整体着眼认识中医。中医治病,主要是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在临证上总是从全面考虑问题,不单从有病的局部着想,并观察季节、气候和水土,注意病人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等。

一、理论

学习中医理论渊薮——《内经》,研习阴阳、五行、经络等学说。通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精气神、津液等基本理论。对病因三因括约(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古承中医学堂推荐积累历代名家经验,将其警句格言熟记在心,则于临证之时,前人训诫、用药宜忌豁然胸中,自然得心应手。

二、法则

综合运用八纲辩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六经辩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焦辩证(包括卫、气、营、血)。辩证求因,谨守病机,有无求之。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明虚实正反,标本缓急,掌握常用治法。

三、方剂

有药当有方,以君、臣、佐、使配伍则纪律井然,方向精专。方剂的组法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分类有补养剂、发表剂、涌吐剂等二十多种。剂型有丸、散、膏、丹、酒、汤等。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承袭前人基本方剂和处方,灵活加减。

四、药物

中医药物书籍称做“本草”,药物采集各有其时,药用部分有根、茎、叶、花、子等。炮制可改善药物性能,降低毒性,法有煅、炮、煨、炒、灸等。药性有气(寒、热、温、凉)味(酸、苦、甘、辛、咸)、效能(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归经(对于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效)。掌握配伍禁忌(相须、使、畏、恶、杀、反),用量(古今度量不同)等。

学习方法上,古承中医学堂有以下三条建议:

  1. 对重要条文、方药及注文,读熟或背诵,并要加强理解,能抓住主证,识别兼证、变证、挟杂证、类证,做到胸有成竹,临证运用才可能得心应手。为弄通本意,古承中医学堂认为还当与《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合参,以避免望文生义,曲解原意。
  2. 紧密结合临床:学习中医,应特别注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只有将其理论与方药通过亲身的实际运用,才能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也才有可能进一步发扬与创新。
  3. 参考名注:适当阅读注家的著作,是深入学习所必须的。他们或以经解论,或以证解论,或以法解论,或以方解论,或以气化学说解论,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值得学习。然于众说纷纭处,又当通过独立思考,择善而从,不可囫囵吞枣兼收并蓄。

分 论

关于学习中医的方法,见仁见智,要求不一。若能循序渐进,倍则分之,逐一解决,再将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前人咳唾,概所勿袭,古论糟粕,悉所勿存。古承中医学堂相信,入门与深造便皆有径可寻。日久功深,水滴石穿,自然渐入斯道,许多疾病便可应手而愈。

中医 基础理论

【简介】任何学科要建立科学理论,都必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先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弄清楚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有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与病机、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等。中医学的理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理论。假若学习中医和从事中医专业的人们,不遵循中医理论体系,不学习、不研究中医的思维方法,不运用中医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是掌握不了这门科学的。假若把中医理论只停留在纸上和嘴上,不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理、法、方、药,不从临床疗效上理解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也是掌握不了这门科学的。从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吸收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吸收现代医学的知识)能否促进中医的发展,古承中医学堂认为,应以是否符合中医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为准则来检验其得失。

【古承|课程推荐】

广州中医药潘毅中医基础理论124讲_哔哩哔哩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75讲_哔哩哔哩

马淑然 陈利国中医基础理论178讲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印会河中医学基础讲稿》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

《程士德中医基础学讲稿》

《类经》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卫生宝鉴》

《张氏医通》

《杂病源流犀烛》

中医诊断学

【简介】诊法,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和搜集病情资料的方法。诊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法,又称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通过经络系统等,使局部的病变可以反映到全身,内部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通过病人外在的全身的异常表现,可以推知在内的,或某一局部的病变。正如朱震亨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是从不同方面搜集病情资料的主要手段,缺一不可,必须将此四者结合起来应用,即“四诊合参”,才能在全面了解病情的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辨证。强调四诊中任何一、二诊,而忽视其他诊法,都是片面的。古承中医学堂认为,要将望诊(色诊、舌诊)、闻诊(听诊、嗅诊)、问诊(情况、病史、症状)、切诊(脉诊、按诊)四诊合参。

【古承|课程推荐】

李灿东中医诊断学128讲_哔哩哔哩

成都中医药马维骐中医诊断学80讲_哔哩哔哩

湖南中医药朱文峰中医诊断学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费兆馥中医诊断学讲稿》

《王琦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

《中医诊法精华》

《诊家枢要》

《濒湖脉学》

《四诊抉微》

《三指禅》

《舌诊研究》

伤寒论

【简介】《伤寒论》是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础,历代被奉为医家之圭臬。它的辩证思维方法,辨证论治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其中,六经辨证是后人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三阳三阴辨证方法的简称。《伤寒论》的内容应是以论述狭义伤寒及其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诸般病证的证治为主,兼及广义伤寒,并涉大量杂病的证治。《伤寒》亦论杂病,《金匮》也并非不论伤寒,只是有所侧重而已。因此在学习《伤寒论》时,不仅应注意学习其对伤寒的辨治方法,而且也应注意学习其对杂病的辨治方法。更何况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对伤寒与杂病的辨治皆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许多疗效可靠的方药则对外感与杂病又有着广泛的适应性。古承中医学堂认为,切不可将《伤寒论》一书囿于治伤寒一病,而应作为一部中医临证医学的基础、辨证论治的专著去学习、去运用。

【古承|课程推荐】

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_哔哩哔哩

倪海厦伤寒论字幕版1-202_哔哩哔哩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字幕版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伤寒论临证发微》

《伤寒论条辨》

《伤寒来苏集》

《伤寒贯珠集》

《伤寒论浅注》

《伤寒杂病论集注》

温病学

【简介】中医学对于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学派,两大体系,一派是以《伤寒论》为理论依据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一派是以《温病条辨》和《温热论》为理论依据的三焦、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清代温热学派兴起,其中如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均属大家。他们一方面继承《内经》之说,认为气运偏胜是温病发生的外因,“不藏精”、“正气虚”是温病发生的内因,并且强调了“正气存内,人邪不可干”。另方面也承认引起时疫的某些异性致病因素,在临床的具体辨证论治中,伤寒学派是以六经辨证,温热学派是以三焦、卫气营血辨证。伤寒学派根据《内经》所提出的三阴三阳学说,结合临床实践,发展成为了伤寒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温热学派则根据《内经》的三焦、营卫气血学说,同时吸收了伤寒学派中的经验教训,从另一角度出发,提出了温病三焦、营卫气血辨证论治体系,使得中医学对于传染病的防治,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有所提高,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古承中医学堂认为,要正确对待伤寒和温病学说, 在中医基础理论上把它们统一起来,扬长避短。

【古承|课程推荐】

刘景源温病学全集72集_哔哩哔哩

赵绍琴温病学_哔哩哔哩

南京中医药杨进温病学97讲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温病医论医话精选》

《孟澍江温病学讲稿》

《张之文温病学讲稿》

《温疫论》

《温病条辨》

《温热经纬》

《温病论衡》

《温热论》

中药学

【简介】我们的祖先为了同疾病作斗争,经过无数次的试用和观察,不断积累和丰富了采药、制药、用药知识,“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是对这一伟大实践活动的生动描述。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药物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用药的知识和经验也不断丰富和完善。把这些知识和经验用文字专门记载下来,并把临床用药理论,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中,从此中药学专著相继问世。中药学和中医学一样,都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论治指导下的药物治疗,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草本、木本的药用植物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历来把中药又称为“本草”。本草介绍中药的性能、归经、炮制、配伍、有毒、无毒与禁忌、服用方法等中药学基本知识,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中药的性能、配伍、炮制、用法等基本理论。

【古承|课程推荐】

张延模中药学79讲_哔哩哔哩

北京中医药钟赣生中药学89集讲_哔哩哔哩

成都、天津中医药于虹 王溅中药学185讲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

《颜正华中药学讲稿》

《现代实用本草》

《本草经集注》

《珍珠囊药性赋》

《本草思辨录》

《本草正义》

《雷公炮制药性解》

方剂学

【简介】方剂,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药物为基础,把若干种药物按一定原则和比例加以配伍而组成的。它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药物防治疾病,但最初仅是单味药的运用。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随着医药学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为了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并制约其副作用,逐渐把数种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其疗效比单味药大为提高,于是逐步形成了方剂。由单味药的应用到方剂的形成,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飞跃。历代医药学家经过反复地临床验证与理论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卓有效验的著名方剂和方剂专著,使方剂学形成了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专门学科,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古承中医学堂提示,要掌握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分类、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等方剂学的基本内容,以及常用的各类方剂,如解表、清热、截疟、化痰止咳平喘、芳香化湿、消食、行气、泻下、驱虫、开窍、温里、平肝、安神、利水渗湿、祛风湿、止血、活血化瘀、补益、收涩等

【古承|课程推荐】

成都中医药邓中甲方剂学84讲_哔哩哔哩

王付方剂学92讲_哔哩哔哩

黑龙江中医药李冀方剂学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中医治法与方剂》

《方剂口诀浅释》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古今名医方论》

《医方集解》

《种福堂公选良方》

《汉方简义》

内科学

【简介】中医内科学,是研究成年人所患外感和内伤病证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方法的临证医学科学。中医学在探讨、研究人体机能和疾病的发生、传变过程中,根据人体脏腑、气血机能活动以及疾病变化中所显露于体外的征象,进行观察和判断人体生命活动的状况,或疾病变化的趋势,尤其注重于人体的动态变移。因此,得出的判断能够更接近人体内部客观变化的情况。这就是中医学在人体研究和疾病认识上所具的独特思辨和实践方法。古承中医学堂提示,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也是中医内科学辨识病证、治疗病证的基础。辨证论治就是运用四诊,收集表现在体表和体内的病变征象,然后利用中医学的理论,对所收集的征象应用八纲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对病证做出合乎人体客观情况的判断,以及针对病证确立治疗法则和遣方、选药的中医诊治过程。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在于寓医理于临证。

【古承|课程推荐】

张伯礼中医内科学136讲_哔哩哔哩

南京中医药郭立中29讲_哔哩哔哩

薛博瑜中医内科学117讲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

《姜良铎内科方药心得》

《商宪敏内科方药心得》

《医林指月》

《医学衷中参西录》

《红炉点雪》

《刘河间医学六书》

《医宗金鉴》

外科学

【简介】中医外科,起源于原始的清创、止血、排脓、药物外敷等外科处理,是人类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医外科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很早,但渐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则是在汉代。两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时期中医外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后兴盛与明清。内容包括分述为疮疡、乳房病、瘿、瘤、岩、内痈、肛门直肠疾病、皮肤病、男性前阴病,及外科其他疾病。古承中医学堂提示,对每种疾病要掌握其概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包括辨证要领、常见证治、论治要点、临证权变),熔铸前贤名家对本病辨治的心得体会。

【古承|课程推荐】

上海中医药陈红峰中医外科学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马培之外科医案》

《中医外科证治经验》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刘涓子鬼遗方》

《外科正宗》

《外科大成》

《外科医镜》

《外科要旨讲义》

妇科学

【简介】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预防和治疗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由于妇女在生理上有经、带、胎、产、乳等特点,因此,也就产生了经、带、胎、产等一些妇女所特有的疾病。如《千金要方》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医宗金鉴·妇人心法要诀》亦云:“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癥,嗣育胎产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说明妇科疾病确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本学科进行专门研究。中医妇科学的范围,包括月经、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杂病诸项。古承中医学堂提示,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诸病包括月经门、带下门、妊娠门、临产门、产后门、杂病门等,要分别进行理论及证治等诸方面的研究及探讨。

【古承|课程推荐】

广州中医药中医妇科学64讲_哔哩哔哩

沈宁沈氏女科妇科教学课程_哔哩哔哩

成都中医药中医妇科学44讲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沈绍功女科临证精要》

《尤氏女科临证心悟》

《陈木扇女科临证辑要》

《济阴纲目》

《沈氏女科辑要女科经纶》

《妇科玉尺》

《傅青主女科》

《妇科知要》

儿科学

【简介】中医儿科学源远流长,据现有的历史文献考证,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及《内经》即有记载。以后,历秦汉、隋唐均有发展,至宋代,以钱乙、董汲、陈文中诸家为代表,对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完善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至明清,以万密斋、谢玉琼、陈飞霞为代表,对小儿时行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就。解放后,中医儿科学又取得了新进展。中医儿科学是中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代亦称小方脉、幼科、哑科。

【古承|课程推荐】

南京中医药汪受传中医儿科学99讲_哔哩哔哩

天津中医药中医儿科学53讲_哔哩哔哩

成都中医药李建保37讲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郑启仲中医儿科用药经验》

《王芳霞儿科临床经验撷英》

《黎炳南儿科经验集》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

《幼幼集成》

《幼科要略》

《幼科条辨》

《幼科刍言》

拾壹 针灸与推拿

【简介】针灸治疗疾病,尽管与内服药物治疗有所不同,除了切实掌握经络、腧穴和刺灸等内容外,同样必须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正确的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的表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古承中医学堂提示,针灸治病,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将临床各种不同的证候加以分析归纳,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经在脏、在表在里;疾病的属性是寒是热、属虚属实;以及病情的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根据辨证,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针灸并用;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功能趋于和调,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古承|课程推荐】

天津中医药石学敏针灸学142讲_哔哩哔哩

厦门大学张水生针灸推拿学入门41讲_哔哩哔哩

倪海厦人纪针灸教学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针灸经纬》

《郑氏针灸全集》

《董氏奇穴实用手册》

《针灸甲乙经》

《针灸资生经》

《针灸大全》

《针灸大成》

《子午流注说难》

拾贰 中医病案分析

【简介】中医医案,是我国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产物。古承中医学堂提示,各个不同时期的医案,相对地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隋唐五代以前的医案,医文融会,古朴典雅,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家杰出的医学成就;宋金元时期的医案,生动活泼,风格不一,展现了这一时期医学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明代的医案,论述完备,书写简洁,是中医医案日趋成熟的标志;清代的医案,证治详明,包罗宏富,是医案发展鼎盛时期的体现;近现代的医案,立意新颖,撰评渐精,充满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各个历史时期众多医家不同风格的医案,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理论,含精华于实例,寓医理于临床,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

【古承|课程推荐】

倪海厦中医病案医案42集_哔哩哔哩

【古承|书籍推荐】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

《现代名医证治丛书》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侣山堂类辨》

《医学读书记》

《医医病书》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总 结

归结本文的宗旨,是注重打好中医基本功,注意提高中医基本理论水平和培养临床诊治技能,着力培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然中医学习除理论学习外,更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根据国家政策,对于非医学专业的中医爱好者可以通过中医师承的方式学习中医并考取合法的行医执照,既能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精进,又能摆脱非法行医的困扰。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是用黄帝与岐伯师生问答形式写就,是中医师承学习的典范。后来者如扁鹊与长桑君,张仲景与张伯祖,淳于意与公孙光、公乘阳庆,金元四大家的成长等,都是师生结对传承医脉,才有了千古不衰的代代名医。

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

中医学习,学人既要有苦读医术的沉心静气 ,又要有明师大家的关键点拨,更要有同窗好友的碰撞交流。古承中医学堂专注于中医师承,应政策号召,汇中医学子,访明师高人,打造中医学习社群,为复兴中医的伟大历史使命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