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红旗渠的中华民族精神

《周易》与红旗渠的中华民族精神

作者:王万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习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曾讲到:“河南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以来中原大地孕育的风流人物灿若群星,产生的历史文化深远,创造了许多文明遐迩的精神文化成果,培育了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这些创业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表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22年10月28日他在林州红旗渠考察又讲道:“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林州林县)红旗渠所弘扬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光辉的旗帜,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中将依然大放异彩。

1960年2月,太行山上轰轰隆隆的开山炮响,拉开了勤劳勇敢的林州(林县)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开山、凿洞、挖渠、引水,林县人民就是凭着一锤、一钎、一锹、一双手,苦战十个春秋,绝壁穿石一千五百公里之远,建成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从而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铸成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支持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几千年来,《周易》所阐述的民族精神与当今时代的红旗渠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林州位于太行山脉东麓,由于受到环境、气候及地形的影响,土薄石厚,在历史上是“十年九旱”,水源奇缺。水——是人们的生命之源,多少年来,林县人想水、盼水、找水,费尽了心机。每逢天旱,村民吃水都要跑几里远的地方去挑水,由于人多井少,半夜三更就得去排队,真是吃水难,难于上青天啊!

《周易·系辞传》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说,易道穷尽则变化,变化则通达,能通达则长久。面对水源奇缺的困境,林县人民打破等水、靠水的思想,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周易·革·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是说,天地之气的变化而四时形成,商汤、武王上顺天时(自然),下应人心。坚强不屈的林县人民在“天上无水蓄,地上无水汲”的情况下,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顺天时,下应人心,敢于向困难开战,决心“引漳入林”,即把山西省漳河之水引入林县,重新安排林州河山。

1960年2月11日,这一天正是农历的元宵节,林县十万人民背上铺盖卷、带上干粮、扛起工具,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了太行山,从此拉开了开挖红旗渠那艰苦卓绝的序幕。《周易·乾·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君子当效法天地运行,自强不息。自强,即自我勉励;不息,无一时一刻止息。开山修渠,没有工具就自己带,民工把自家的小推车、铁锹、铁镢带到工地上。没有地方住就自己建,挖窑洞、垒石庵;在山崖下、石缝中薅把茅草当铺草;有的还露天打铺,真是天当被地当床。粮食不够吃,民工们就挖野菜、捋树叶、以糠代粮。没有石灰自己烧,工程指挥部就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还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就地推广。没有水泥自己制,积极筹办水泥厂。没有炸药就自己造,在全县招聘技师,及时办起了炸药厂。

《周易·坤·象传》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说的是君子观坤卦之象,应厚德载物。厚德,乃深厚之德;说君子以深厚之德,来承载天下之物。在修建红旗渠那艰苦的岁月里和恶劣的环境中,广大民工不畏艰险,无怨无悔。他们长期奋战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峡谷险滩之中,在石头上打炮眼,石头有时滑落;在山上放炮,散落的碎石会崩飞,险情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修造红旗渠的10年时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民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最大的63岁,最小的仅有17岁,而大多数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人民的英雄在哪里?中华的民族精神在哪里?看,红旗渠!这就是最好的诠释和写照!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他们秉承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仅体现了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也体现了我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红旗渠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动力。

(原载2016年8月30日《安阳晚报》国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