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中蒙医医院康复科,病人有序排着队等着看病,坐诊的医生是康复科主任武天祥,各地患者奔着他的“武氏铺药灸法”慕名而来。

“不适多长时间了?”“用过什么药吗?”“你这个问题不大”……对待每个病人,武天祥不急不缓。

1965年,武天祥出生在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一个中医世家。那时的内蒙古农村,交通全靠走,通信全靠吼,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落后。

1983年,高中毕业的武天祥开始跟着父亲学习中医。之后,他在乡村医生进修学院继续学习,1990年进入土默特中蒙医院工作,也正式开启了他的“风雨中医路”。

武天祥勤于钻研业务,从业以来,他一边理论学习,一边临床实践。“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仅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医术水平,更要有一颗‘仁心’。”武天祥说,只有提高了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才能不辜负患者的信赖。为此,他从2012年开始,在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学习2年。

2013年3月,武天祥主持、推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武氏铺药灸法”应用于临床。“它主要是治疗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对于亚健康人群也是一种很好的调理保健绿色疗法。”

“通过上万例临床验证,疗效显著,年灸疗人数达到万余人次。”武天祥说,“武氏铺药灸法”既解决了病人打针吃药之苦,也避免了大医院高额的检查及治疗费用。

2015年,武天祥在中西医结合科临床诊疗中开展并推广“小儿穴位贴敷疗法”,分为止咳平喘贴、退热止咳贴、止泻贴、通便贴、消食化积贴等。经过临床应用,“小儿穴位贴敷疗法”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病程,减少了患儿痛苦。

2017年3月,针对过敏性鼻炎高发人群,武天祥主持在中西医结合科临床诊疗中,开展、推广“鼻炎三联疗法”,治疗效果明显。

2022年5月至9月,武天祥通过临床数据观测500例灸疗患者的灸疗区,“触皮温度”及铺灸材料“生姜”艾灸材料“艾绒”的用量,确定灸疗区触皮最佳治疗温度,铺灸材料生姜的用量、厚度。

针对艾灸材料艾绒的用量,武天祥首次提出了“一灸三定”,即定时、分段定温、定量的灸疗创新新疗法。“由此明显提高了灸疗治疗效果,节约了灸疗耗材,既增效又降低了成本。”武天祥说。

扎根基层数十年,武天祥始终绷着一根弦:服务乡亲。因为这根弦,他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师带徒”是中医传承的有效途径。作为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师承教育在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能让更多人受益,武天祥共传承带徒百余名。2022年6月,被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局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先进集体”。

“收徒弟是为了把中医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我们会中医理论、针灸等医学理论和实践技能多方面系统教学,真正让有志于中医学的年轻人练基本功、学经典、当名医,造福民众。”武天祥说。

对于家庭困难或者贫困户,武天祥尽力为其减免医药费,他在每一个康复者身上收获满足,在每一个病愈者的感谢声中汲取前进的动力。

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使武天祥在基层医疗事业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仅赢得了患者的支持,也赢得了组织和政府的信任,先后被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局授予“武氏铺药灸法传习基地”,被内蒙古中蒙医药研究院授予武氏铺药灸法“培训推广基地”,被呼和浩特市总工会授予“武天祥职工创新工作室”。

“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最大的法宝就是用心,不仅是有一颗治病救人的心,更需要能够理解病人痛苦的同理心。”武天祥看来,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医生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拿起治病“武器”的战士,更是病人的朋友,医乃仁术,承载着病家性命相托的信任,正如孙思邈《千金方》的序言也曰“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从病因入手,找寻治疗的方法,扼杀疾病的源头……从医多年,武天祥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以精益求精的技术,呵护着每一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为了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事业,我将继续刻苦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挖掘祖国医学瑰宝,更好的传承、创新、发展,为百姓造福,为国家贡献绵薄之力。”武天祥说。(记者 张林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