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unsplash

整理|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4月3日,一则“妈妈带9岁儿子看学习困难门诊”的新闻登上了热搜。

近两年来,包括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多地医院均开设了学习困难专科门诊,而几乎每一家门诊都处于“一号难求”的超负荷状态。

新闻中的妈妈排队3小时才带孩子看上病,“学习困难门诊”的火爆,侧面反映了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张丽丽医生在《财经》采访中提到:“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其实没有医学上的疾病,只是需要调整一些学习习惯,但部分家长过于担心,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

孩子不爱学习,是否已经成为家长的普遍困扰?

我们对话了小学班主任陈琳老师,陈老师班上一直有一个“学习困难户”,从一年级带到现在三年级,成绩始终倒数。小乐经常在学校里折腾,有时候上课走神,有时候课间跟同学抢铅笔,原本一年级进来就不算好的成绩越来越糟糕。

小乐这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听管,他爸妈的话根本不听,更别提老师的话了。他在学习上没有一点主动性,经常跟我抱怨,问我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不能去玩呢?学习好累啊,真的很讨厌学习,非常讨厌。”

像小乐这样直接表达自己“讨厌学习”的孩子并不在少数,学习主动性差,没有学习兴趣。而遇上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更是让家长倍感焦虑。在这样的压力和焦虑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具备获得幸福感的能力,家长更是陪着孩子一起痛苦。

为什么孩子会越学越“厌学”,孩子不想学习该怎么办?我们整理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在多次直播中分享的观点,从家长需要反思的误区和可调节的实用方法这两方面来看“厌学”的问题。

#1

家长对成功的定义太狭窄:

要戴上望远镜,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不学习没出路的,成绩不好还能有什么未来啊?过年了聚在一起头也抬不起来,他哥哥姐姐成绩都很好的,到他这里就这么差了,真是想不通。”这是小乐妈妈常跟陈老师说的话。

在小乐妈妈的评价标准里,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未来才能获得成功。因此,小乐的自我价值感比较弱,受小乐妈妈的影响,他也会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优点的人。

“其实小乐体育挺好的,每次运动会都参加好几个项目。”陈老师说。

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都需要更新,不可否认,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孩子比自己成功、比自己幸福,所以才会有“鸡娃”的表现,“为你好”是父母最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她们的初心确实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到底什么是成功呢?

在“成功”的定义上,有些家长是存在一定的误区的。

张梅玲在芭学园育儿课堂直播中分享了她对“成功”的看法。

“考高分、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个高收入的好工作是过去的一套教育理念,现在的环境下来说,成功不是唯一的,学习成绩好只是一方面。在这个年代,成功是做更好的自己。”张梅玲说。

张梅玲还提到了一个孩子的案例:“我认识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名校毕业的博士、硕士,孩子的学习却不行,但是这个孩子非常有爱心,学校里发的小点心他会带一份给妈妈。他非常喜欢做菜,10岁的时候已经能做好几个拿手好菜了。这个妈妈说:‘我家孩子不会奥数,但喜欢做菜,以后做个大厨也不错,平安健康就行了。’”

张教授非常赞扬这位妈妈的做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下,要说出“平安健康就好”,并不容易。她认为,现在的家长,都把成功看得太窄了。真正爱孩子的表现,不是逼着孩子“不输在起跑线”,而是为孩子的未来想。

家长的眼光要用望远镜,而不是近视眼。”张梅玲说。

在张教授看来,家长只有戴上望远镜,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现在五六岁的孩子,十年后二十年后,世界属于他们,家长应该朝未来看,而不是纠结于眼前的分数。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驱动力。

#2

父母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做自己

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学习这件事上没有获得成就感。就像小乐一样,越是成绩不好,小乐的父母越逼着他学习,各种兴趣班、网课补习都给他安排上,以“为你好”的名义磨灭孩子的学习兴趣。

张梅玲则在分享中向家长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爱?

张教授认为,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是引导孩子做自己。

很多家长并不能接受孩子真实的样子,而是推着孩子做一个能考100分的好孩子,一是因为他们对成功的定义标准比较单一,二是因为他们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家长在成绩和成长的关系上也往往存在误区,实际上,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成绩有严格要求,希望他们考前十名。希望孩子成绩好无可厚非,但是一味追求高分很容易让家长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

“有一个女孩,上学的时候门门功课倒数,老师都放弃了,但是家长没有逼着她学习,她很喜欢画画,家长就培养她学画画。现在26岁,已经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首席设计师。这个孩子成功吗?自然是成功的,但是她的成绩不好。”张梅玲举例说。

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成绩上做到最好,个人有个人的天赋和特长,很多孩子甚至不了解自己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只能跟着老师、家长的节奏,没有目的性的学习。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也就是通过教育把孩子变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很多孩子直到走向社会,还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人,更别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达成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我能认识自己:‘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我将来想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去做?’”张梅玲鼓励家长多对孩子提问,问问他们是否了解自己的特长与喜好。

如果家长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感到比较焦虑,首先问问自己,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怎么样的人?

“父母真正的爱是让孩子做自己,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要他努力了,只要他在往前走,就是好的。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自己跟自己比就可以了。很多孩子之所以在学习上感到痛苦,越学越自卑,与家长的理念有关系,有的家长总拿自家孩子和更优秀的孩子对比,孩子的幸福感就很低。“张梅玲说。

#3

孩子感到压力大、不喜欢学习怎么办?

学习压力大,往往会导致恶性循环,越学不好,越不想学。针对这部分孩子,在后面逼着他们学习只会让家长和孩子都身心俱疲,那么,家长该怎么引导孩子排解学习上的压力,增强学习主动性呢?

张梅玲教授在自己的视频号中分享了四个要点:

一、积极面对

面对压力要有勇气,其中,孩子的价值观是勇气来源的基础,一个有理想的、能奋斗的人,面对压力一定是积极的。以最近很火的《狂飙》中的演员张颂文的经历为例,他曾在事业低谷期连续多年遭到拒绝,这就是压力,但因为他热爱演戏,能坚持,现在才有令人认可的角色出现。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往往更能积极面对压力。

二、实事求是

家长、老师不要给孩子过重的压力,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自家孩子都是学霸,哪有那么多学霸?家长过高的期待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压力。

三、求助倾诉

孩子不能把压力闷在心里,家长要鼓励孩子交友,一个孩子一定要有几个知心朋友。朋友不一定能解决你的问题,但是你可以有一个宣泄的对象,你会轻松一点。要把自己的压力发泄出来,要求助。

四、排解释放

当孩子感到压力很大的时候,到大自然中看看山、看看水,你会感到生活多美好。可能只是去大海边站一站,心情就会好很多,可以利用外界的环境,来开阔你的心胸。

面对压力,很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充满自信地、勇敢地去面对压力,想办法把压力变成动力。

点击以下公众号卡片

立即关注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