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套用一句中学哲学课上学的一句话:一切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当然,我们的社会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的人才自然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如果高校的专业不及时进行调整,无疑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当然,虽然这些年一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一直存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前几年一些高校跟风设置了许多“热门”专业,结果还没等“摸着门道”市场已经饱和,人才已经过剩,大批的毕业生没有了去处。

痛定思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自主权,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一些地方在考虑专业设置时片面考虑表面的“市场需求”,“一窝蜂”地设置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没有进行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也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以致于设置一些短时间市场需求“过旺”很快就“过气”的专业;还有的专业学校压根不擅长,也没有合适的师资和相应的科研基础,就匆忙上马,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无法提高实际能力和素质。

其实专业的设置不仅仅要考虑“就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要考虑专业的前景和未来发展,比如一些肩负文化传承和学科发展的专业,即便不是就业市场上的热门专业,很多高校也没有相应的条件,但是也不能仅仅“一砍了之”或者将其忽略遗忘在角落。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优化高校专业设置需要政府和学校双向奔赴,各司其职,全面统筹,综合发力,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考虑长远;不仅要宏观统筹,还要打磨细节。

让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让高校真正能办出特色、打出品牌;让市场能真正找到人才、注入活力;让社会能实现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这应该是高校优化专业设置的终极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