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城市秘密特邀作者:王开阳

感谢吴小虎、刘杏生、李剑锋提供帮助

感谢吕伟刚、吕幼纲提供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古镇的地理风貌是房宇屋舍建在若干大小运河的两岸,团团被水围住,居民非桥莫过,非舟莫渡,因此先民们自然要将筑桥放在百事之首。几个百年过后,后人不禁一声惊呼:天哪!这桥……

“迨元以后,河开矣,桥筑矣,市聚矣。”(光绪《唐栖志》)待到元朝,塘栖开河、筑桥、市聚之后必然会衍生出其他建筑和景观,比如满镇的廊檐街、一河的各式船只、七十二条半弄、众多的缫丝厂,又比如当下正在建设的大运河科创城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塘栖是杭州的北岛,是被水环绕的蓝绿色汀渚,塘栖所有的故事和大运河相关,塘栖生活的精髓就是怎么和大运河打好交道,今天“城秘”请来了塘栖土著王开阳老师,1939年出生在杭县塘栖的他,讲起故乡,活色生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古镇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古镇全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查考,全镇最多的时候有大小桥梁三十六座半,这显然是历史场景而不是现实的时空环境。彼时,一个江南运河河畔的弹丸之地不经意间竟然冒出那么多的各式桥梁,该是何等的壮观和美妙!不难猜想,这大概也是塘栖被誉为“明清江南十大古镇之首”的一个重要因素。

▲塘栖旧时部分古桥分布图 资料参考自《塘栖古桥》吕伟刚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旧时部分古桥分布图 资料参考自《塘栖古桥》吕伟刚著

桥哪有半座的?很多游人表示不解。可以肯定,半座桥绝非是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留下的半拉子工程,其实在小河上造一爿桥尤其是石板桥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在家乡人固有的观念里,认为从两头可以沿着石阶上上落落或一直“躺平”的青石板才可以称之为桥,一旦脱离了这一形象,在他们眼里已经失去了做“桥”的资格,呼之为“半爿桥”比较合适。如果要向喜欢坐实的游人提供佐证,旧时在西小河与市河的交界处有爿石桥,由于桥北堍地面较低设有台阶,桥南堍则地势较高桥身可以与地面平接,对于这种桥不像桥的,大家便叫它“半爿桥”。

▲塘栖曾经的油车桥,油车墩曾是明代塘栖名园方杜洲故址。 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曾经的油车桥,油车墩曾是明代塘栖名园方杜洲故址。 摄影@

桥的形制应有尽有,有石拱桥、石板桥和桥顶加盖廊屋的廊桥,对了,旧时在东小河中段还有一爿木桥(木质桥)。石拱桥和石板桥又有单孔和多孔之别,前者七孔到顶,是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七孔石桥,那便是家乡人管它叫“长桥”的广济桥(拱宸桥才3孔),当下已成为我国一项世界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扬名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济桥。90年代左右广济桥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过往船只大量超载、撞击桥墩等时,使桥岌岌可危,当时是“保”还是“拆”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幸好留存了下来,让我们还能看到现在修缮后的广济桥。 摄影@裘洪春、顾兆明

几百年来,长桥南堍一侧的街道叫西石塘(俗称塘廊),一向是商家鳞集、熙攘塞途之地,足以展现古镇的繁华和独特的骑楼风光。二十世纪初,桐乡石门人丰子恺从老家返回杭州,总是喜欢包只客船走运河,在塘栖停留和过夜,他上岸去喝酒的地方不用猜便知道就是这条老街,后来被他戏称为“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轮勿着)”的,最典型的自然也是它。

小时候,天气晴朗的辰光,我和玩伴从塘廊正中的我家门口出发,头顶着灰黄斑驳的骑楼楼板,从店铺和米床之间往西走去,一直走到尽头,忽见一道阳光斜照在长桥桥堍的素面石栏板和栏板两端的卷云纹抱鼓石上,泛着幽幽的青光。顺着粗糙、平缓的石阶小步登上高耸的桥顶,居高临下往东眺望,便见黑瓦白墙的江南水乡,一眼望不到头。

朝北凝望,傍靠河面的是一条用石板铺就的窄小街路,路边一座紧挨着一座的民宅裸露在阳光下,跟水南略显阴暗的廊檐街形成鲜明的对比。‍‍‍‍‍‍‍‍

水北街中间位置是一座建筑风格与众不同的耶稣教堂,跟我家正好隔河相望。转过身去,或许能见到一挂灰白色风帆在干净、湛蓝的天空衬托下,正沿着笔直、宽阔的河道缓缓而驶,直到在遥远的天际留下一道“孤帆远影碧空尽”的美丽风景。

▲改造后的教堂 摄影@吕上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教堂 摄影@吕上元

旧时,塘栖的冬天往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檐边挂满了晶莹剔透的冰条,不时地有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将一座高耸而宽阔的长桥装点成银装素裹的小山丘。待到夜雪初霁,天空放晴之后,桥面便开始变得斑驳陆离,而石栏杆上的积雪早已结成了坚硬的冰块,在淡淡的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此时不到万不得已,鲜有人会小心翼翼地到桥上去行走。

夏天的炎热也让人十分难熬,所幸夏日雨水不多,每到傍晚,长桥两边就坐满了乘风凉的人。住桥堍附近的,拎一把小桌椅早早地占了桥顶,不甘寂寞的还围成一圈大谈鬼怪故事,吓得胆小者毛骨悚然。乘凉人一边不停地摇着蒲扇,一边不时地“啪啪”打着蚊子。头顶是一片广袤的星空,远处有点点渔火倒映在河面上,高处的凉风一阵阵吹来,令乘凉人大叫惬意,一直待到深更半夜才陆续散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广济桥夏与冬的生活 摄影@谢伟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广济桥夏与冬的生活 摄影@谢伟洪

九月天正好是“衣杵相望深巷月,井桐摇落故园秋”的时节,夏日的燥热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2013年9月25日下午,广济桥南堍忽然驶来一辆由警车开道的中巴车,刚在不远处停靠,便见一位女士移开车门走下车来。只见她满头灰发,肤色微黑,戴一副宽边眼镜,脚踩一双轻便球鞋,衣着也随意朴素。

“这谁呀?”有人悄悄地左右打听,来者是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委派,风尘仆仆地从山东来到浙江,一路踏勘大运河“申遗”点段的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其时,她站在车旁好奇地往四周张望,随即跟身边的人嘀咕了几句,便径直走向桥堍,优雅地拾级而上,细致地察看桥面,认真地问询,坦率地评说。从南堍看到北堍,忽然笑着向附近的商人招招手,商人们听说外国名人要跟他们合影,自然踊跃,于是上来一大群,拥着专家,摆好姿势,等候记者按相机的快门。‍‍‍‍‍‍‍‍‍

▲2013年9月27日,钱江晚报刊登了莉玛·胡贾走访塘栖的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9月27日,钱江晚报刊登了莉玛·胡贾走访塘栖的新闻。

时隔近一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获准中国大运河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彼时江南运河河畔欢欣、自豪的塘栖人又记起了一路简装出行,仔细踏勘长桥,在大桥和水北街上留下一幅幅影像的印度女人,也没忘记她的尊姓大名:“对,就叫莉玛·胡贾!”‍‍‍‍‍‍‍‍‍‍‍

大河向南,塘栖是活着的世界遗产的一部分,长在大运河柔软而充满生命力的流域中,经得起世界的打量。‍‍‍‍‍‍‍‍‍

▲广济桥下的石兽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济桥下的石兽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著名诗人、书法家王稚登得知58岁的恩师袁炜仙逝的消息,即刻从姑苏动身经大运河水路赶往浙江慈溪吊丧,在路经塘栖时依凭所见写下一首五律《塘栖道中》:‍

水阔雨溟溟,飞帆去不停。

人声两厓断,鱼市一江腥。

云已辞吴白,山初到越青。

侯生数行泪,千里吊《玄经》。

诗中出现了“飞帆”,明代塘栖的水面上,樯帆不断,有现在不能见到的帆船出现。

晚明著名旅人徐霞客的游记,也有塘栖记事,那天是崇祯九年(1636)九月二十八日,他在《浙游日记》中写道:“南行二十五里,至唐栖,风甚利。五十里,入北新关。”徐霞客当时是坐船途经塘栖的,大运河塘栖段河面宽阔,“风甚利”扬帆起航正当时。

时至清代,光绪《唐栖志》记载:“唐栖官道所由,风帆梭织,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来者,亦至此而泊宿。”风帆梭织,多么壮观,塘栖有着其他江南运河古镇所没有的宽阔水面,大运河穿镇而过,如果说塘栖气象万千,风帆就是一个标杆。‍‍‍‍‍‍‍‍‍‍‍‍‍‍‍‍‍‍‍‍‍‍‍‍

▲90年代时经过广济桥的货船队伍 摄影@谢伟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时经过广济桥的货船队伍 摄影@谢伟洪
▲旧时大运河上的帆船 图自余杭档案公众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时大运河上的帆船 图自余杭档案公众号

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塘栖道中依然繁忙不已,帆船亦不在少数。在船前十来米开外,有一串从西而来的纤夫在水北小道上迈着沉重的步伐躬身而行。在其身后宽阔的船体上挺立着一支又粗又大的桅杆,如此的庞然大物在众多的船只间显得特别张扬和显眼。

▲上世纪50年代,塘栖人民欢送参军同志,远处就有一艘帆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塘栖人民欢送参军同志,远处就有一艘帆船。

帆船在顺风顺水时可以举帆而行,但如遇到逆风逆水就得依靠纤夫之力了。每年的运河枯水期,纤夫更喜欢穿着草鞋走河滩,虽然身上狼狈一些,但比走石板小道省力不少。

广济桥全长89.71米,桥高13.65米,中间最大的孔跨度15.8米,桥洞内十分宽敞,两艘大船也能在这里交会而过,但耸立在帆船上的桅杆比它还高出一头,因此当帆船渐渐接近桥洞时,船民便忙不迭地放倒桅杆,直到它穿过桥洞,继而又使力竖起桅杆,那一道道忙而有序的动作常常会吸引一帮好奇的小人驻足观望。

据说,令船工与纤夫最为头疼的事莫过于“过桥门”,而在运河塘栖段仅隔几千米就得过两座大桥,帆船每每欲穿桥而过时不但船工忙得满头大汗,纤夫也面临诸多麻烦。那么问题来了,船工和纤夫究竟是怎样互相配合解决这一麻烦透顶的事儿?可惜我在当时好奇地观望时并没有留意这一细节,如今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我琢磨了几种场景,可行的似乎只有一种,找乡友询问,对方回答说:“没毛病,就是这样子咯”。

似乎要解释一下——

大帆船过广济桥前,先要降帆。当桅杆被放倒在船身时,船工便迅速收了纤绳,纤夫们跟随船只前行。此时的帆船只能靠人力从桥洞缓缓撑出,等到这一段河流上的桥洞全部过完,除了广济桥桥洞之外,这段航道上还有里仁桥桥洞或者是外新桥桥洞,纤夫们会在最后一个桥上拿到船工们甩出的纤绳,待到桅杆被挺直,岸上的纤夫忽然大喊一声一齐发力,帆船又重归旧态,开始在大河中央张扬着向远方缓缓而驶,一直消失在碧水蓝天之间。

▲帆船过广济桥场景图 插画@朱小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帆船过广济桥场景图 插画@朱小贱

有时,与帆船同样须走大运河水道的另一庞然大物——数十米长、好几米宽的木筏(竹筏)也会过来轧闹猛,岸上的人全然不知它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那些木筏(竹筏)向来自甘落后,不争上游,几个筏工在筏的两边用胸脯顶着一支竹篙慢吞吞地往前使力行走,看上去懒散倦慵。在筏的后段搭一间简易的人字形帐篷,每逢三餐时分,帐篷附近就会升起一股袅袅炊烟,随筏缓缓移动,在运河上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几米开外,只见一只只赤膊小船正在拼命地划桨试图追赶并超越它。要说有资格比拼船速的,除了拼命划桨的赤膊小船外,自然要数在河中央往来不断的杭班、苏班、湖班、德清班等客轮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来,塘栖是苏杭、新杭两条重要航线的必经之地,四十年代时,停靠塘栖的客轮公司有11家之多,南达杭州,北去苏州上海,塘栖都是重要的中继站。‍‍‍‍

客轮以载客为业,生怕小船挡道,或一路频频鸣笛,或在船头站立个人,用一只铁皮喇叭大声呼叫:“靠边,让开——让开,靠边!”俨然充当了运河指挥者的角色。不过,不大的客轮也得坐二三十人,其实也快不到哪里去。从塘栖码头落船途经几个乡镇码头到达杭州拱宸桥、卖鱼桥码头,一般也得花两个多钟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3年时,一场大雾使得广济桥航段再度堵航,5000多艘船只拥挤在10多公里的航道上进退不得。经过3天3夜航道才得以疏通。这也是当时三个月内在此发生的第7次大堵航。摄影@宋礽华

2006年,广济桥前拥堵的景象突然消失了,整个镇子安静了下来,为了保护广济桥,政府投入巨资在其附近新开挖了一条新航道,对广济水域实施封航,运输船只全部绕镇而过,塘栖的气象一下子发生了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7年,塘栖新航道工程开工。红圈处为广济桥,新航道(照片中右侧河道)全长3.64公里,宽60米,架设大型桥梁3座,绕开了古桥,彻底解决了大运河此航段持续堵航的顽疾。摄影@宋礽华

▲靠泊在广济桥边的船民,现已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景象。摄影@章胜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泊在广济桥边的船民,现已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景象。摄影@章胜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紧靠西摆渡古渡口,大运河分出一支转了个弯往南缓缓而流,这条仅十来米宽的小河家乡人管它叫“市河”,市河特别诱人之处在于它在四五百米长的河面上居然架设了形态各异的六、七座小桥,既有廊桥又有单孔石拱桥和两墩三孔石板桥。从小桥上走过,只要眼睛好使,尽可边走边指认对面桥上的亲朋好友。忽然,一女子挥舞手臂大声叫唤:“哎——,哎——,是我啊!”对面桥上有人转过头来,也兴奋地扬扬手,紧接着,一个清脆好听的声音就从河面上飘了过来:“哈——,是你啊,对面街上碰头哦!”原来是一对要好的小姐妹。

▲市河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河 摄影@停香

市河两岸,两条对峙的廊檐街沿河而立,街名叫“市新街”(俗名“市里”),在跨街骑楼之下同样有着各色店铺和住家,虽然不及人来人往的塘廊闹忙,但也不乏商业气息,尤其是浓浓的烟火气和市井风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一定是江南水乡古镇沿小河两岸设置廊檐街的一个典范。

远在清代咸丰十年(1860),一名叫王拭的诗人为躲避太平军的攻击而转道塘栖,他在镇子上荡了一圈,仔细地看了这里曲直不一的街路和里弄,尤其是廊檐街让他感慨不已,没多久便做成一首七绝:“摩肩杂沓互追踪,曲直长廊路路通;绝好出门无碍雨,不须登履学坡翁。”这些几近于纪实的诗句,跟丰子恺的“塘栖镇上落雨——淋勿着”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镇子上这类几乎无处不在的骑楼建筑,一部分一直保留到上世纪末,其后,在某些角落还零零落落地保存着一些遗存。

▲市新街,改革开放后市新街成了塘栖古镇的商业中心。 摄影@谢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新街,改革开放后市新街成了塘栖古镇的商业中心。 摄影@谢伟

市河西岸还是令外来游客十分好奇的“囥煞黑弄堂”最多的街路。提起黑弄堂我便想起小时候一早上学的情景。那时街上还没多少人影,但我总是喜欢抄近路,跨过市新街街口的廊桥花园桥,没走多远就钻进了夹在两排街房之间的沈家弄。

沈家弄逼仄而昏暗,幽深而潮湿,就算大白天也鲜有人影,是塘栖出了名的“囥煞黑弄堂”。因此,每当我钻进黑乎乎的弄堂时,心就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不是一路小跑就是哼几支小曲替自己壮胆,直到穿出弄口,头顶苍穹才透过气来。弄堂口是我郁姓同学的家,要等他家的门打开后才能从天井里透露出一片光亮。

上世纪70年代,因备战备荒和旧城改造的需要,西小河和市河先后被填埋了。这个情况和杭州的浣纱河被填塞差不多,幸运的是,2016年6月18日,在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大背景下,塘栖人再度认知了市河的调节功能和自己对市河的情感,在消失的河流遗址上重现了新市河。

▲重新改造后的八字桥与玉龙桥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新改造后的八字桥与玉龙桥 摄影@停香

去年又有“重磅消息”传来,说是投入约三个亿的市河提升工程已经开始启动,工程项目包括市河两岸的新建、改建,景观绿化、河道提升等内容。期待这回市河拥有一个更高版本的风情画卷,深度唤醒古镇的水韵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的粮库码头 摄影@章胜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的粮库码头 摄影@章胜贤

京杭大运河平静的河水出了杭州拱宸桥河面就渐趋宽阔,一路直穿塘栖古镇,南北两岸依然有近百米之遥。塘栖境内有两座大桥横跨大运河,东首的叫里仁桥,西首的叫广济桥,活像守护古镇的两扇水上大门。但大多住民过一趟河要走上一二里路还得爬一座像小山般的大桥,也觉得有些吃力,由此,东西两个渡口便应运而生,家乡人称其为东摆渡和西摆渡。东摆渡渡口因远离镇中心长年冷清寂寞,而隐匿于水南廊檐街河滩里的西摆渡渡口却是整日繁忙不已,时不时地有一波波人从各方而来在此等候渡河。

▲东摆渡口大致位置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摆渡口大致位置 摄影@停香

古镇的摆渡船也自有特色,船体宽二三米,深达一米,平底方头,平稳如岸,一二人站立船头上也不摇不晃。船身搭一张简易的凉棚,替上上落落的摆渡客遮阳挡雨,船舱两侧各嵌入一条窄长的木板,这是为渡客准备的座位。窄小的船艄是渡工的天地,用一条横木档子跟载人舱隔离开。大约早先这里是个义渡,一向没有收费的明文规定,但人人知道,得在一只端放在横木档子上的小竹筐里投一分钱币;宽阔的船头上搁一支又粗又长的竹篙,个个明白,最后一个上船的人得拿起这支长篙帮渡工将船从石岸边撑开,以便渡工摇撸转向而驶。

小时候,我从家里出发去水北玩,往北走桥跟往西摆渡路程几乎相等,但那时只想图个新鲜,总是喜欢往西去坐摆渡船,当然,钱币是必定要带的。但有时“蹭、蹭、蹭”地走到渡口,忽然发觉自己将会是最后一个上船的人,这拿篙撑船的角色如何担当得了?不免惶惶然,赶紧返身而走,船上随即传来“哎——哎——”的喊叫声,还以为遭到指责,更加不安地加快了脚步。其实,这时早已有个大人登上船头,捡起了那支又长又粗的竹篙。

▲1985年11月站在广济桥上看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摄影@阮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11月站在广济桥上看运河上来往的船只。摄影@阮晓

古人替西摆渡渡船选择了一个黄金水道,此处河面稍显狭窄,可以节省渡河的时间,但问题也来了,渡工要在本来就多的往来船只之间横穿河面,终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摇橹,不敢有丝毫大意,毕竟,船里大多时间坐着十来个渡客,这无疑是接近满载了。但摆渡船与别的船只擦碰甚至撞船的事故至少我没听说过,可见渡工干的也是一种技术活,非一般船工所能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拆毁廊檐街的工程在镇子上搞得轰轰烈烈,随着一座座过街楼的轰然倒塌,始于清朝有数百年历史的西摆渡渡口也跟着廊檐街消失殆尽。当下,在早先的渡口河岸边有一片新垒起的平台,这里便是西摆渡古渡口的遗址,而与其隔河对峙的水北渡口至今依然从河岸边伸展出一块平台,似乎正在等待着一批批渡客的到来。

▲西摆渡口大致位置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摆渡口大致位置 摄影@停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塘栖周边那些临水而居的农家,划船出行最为便当,所以即使家境再不济也要咬咬牙打造一条小木船。小船既载人又装货,船上所载大多是准备在镇子上出售的粮食、果蔬或者是买回家的生产和生活用品。由于摇橹船跟用桨的木船相比船体要大好几倍,所以家底稍厚些的喜欢置一摇橹船。由于农家船的数量颇大,很容易带来一笔笔生意,商家也不敢小觑,往往不惜工本在店门口为它们量身定制一座河埠头及一架斜靠河边的米床(mìcáng,塘栖方音)。

▲90年代左右的塘栖东石塘廊檐街,可以清晰看见河埠头与米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左右的塘栖东石塘廊檐街,可以清晰看见河埠头与米床。

米床虽有简陋和考究之分,但设计却是几近一律:椅面恰如一架平放的木梯,靠栏部分微微向河埠头方向倾斜,线条清晰,造型简朴,地方色彩极其鲜明,尤其是面朝大运河的米床,构成的木条粗而坚实,木面不髹漆,椅面因经久磨擦变得光洁悦目,怎么看都觉得它天下无双。可惜当下人将它叫成了“美人靠”,街路复建时又真的将它做成了美人靠。其实,两者的造型和风格几乎天差地别,硬要说它是美人靠让过来人很无奈。

▲河埠头与米床 摄影@朱春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埠头与米床 摄影@朱春树

无论坐卧,木梯式米床均无舒适度可言,因为早先设置米床的用意并非是让人坐下来歇脚休息用的,舒适对它而言并不重要,米床其实是为塘栖热闹的米市服务的,它是卖米和收米的经营场地。童年的我对它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它让我打发了很多无聊的时间。

▲现在重新修复后的美人靠 摄影@小覃一一旅行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重新修复后的美人靠 摄影@小覃一一旅行日记

譬如清明时节,我会趴在米床上观看难得一见、船头上挂满竹篮之类的运送香客的大船,以及一拨拨头扎白毛巾、腰系花围裙、身挂黄色香袋,从苏州方向过来前往杭州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看他们在一条又长又窄的跳板上来回行走,总是暗暗地替他们捏一把汗。

盛夏的下午,太阳开始西斜,我会不畏热浪地倚着米床观看那些返乡度假的大学生在河岸边拍水扑腾、喊叫嬉闹——不是为了欣赏夏日运河里的一种生活场景,而是羡慕他们荣归故里的高贵身份。

每逢春节,从初一到初七,辛苦忙碌了一年的商家统统关起门来在家过大年。初一那天早上,母亲总是会讨个吉利,给我们做一碗甜甜蜜蜜的桂圆烧蛋,刚吃完嘴还没抹,母亲便推着我说:“上米床玩去,在家里怕打碎碗盏。”对呀!这大年初一的,碗盏是万万不能打碎的,于是我顺手按了按口袋,打开门,只见街上、米床边已经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噼噼啪啪的百子炮声此起彼伏,一群群穿戴鲜亮的孩童推推搡搡,挤来挨去,围着套泥菩萨的、捏糖人的、看西洋镜的、玩转盘的、卖花炮的……尽情地“消费”、玩乐。此时,那河埠头,那米床、那廊檐街,似乎全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里。

河流就是这样带给塘栖人各式各样的生活,就算时光再老,世事变幻,我的心中都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向着故乡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底,塘栖古镇及其紧邻崇贤古镇被临平区区政府规划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大运河科创城的建设范围,前者10.8平方公里用地占了其中的大头。2022年4月,大运河科创城被正式列入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时隔不久,杭州市政府又正式发布《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明确塘栖是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十大核心展示园之一。消息一出瞬间引起民众轰动,塘栖乡人更是奔走相告,激动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概念设计方案》想要打造的“一轴”:运河博览轴;“一廊”:创新文旅服务廊;“五岛”:创新文旅岛、科创先锋岛、小镇生活岛、智慧生态岛、预留发展岛;“五心”:总部中心、科创中心、文创中心、古镇核心、乐活都心。

目前,作为科创城首期启动区块的塘栖镇张家墩路周边已经开拆和铺路。不消三四年时间,一个楼宇林立,专精特新企业诞生和汇聚的靓丽新城,以及内容丰富独特,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级大运河文化公园,一幅江南著名古镇和现代化新城兼具的崭新图景将会在滔滔不息的大运河河畔完美呈现,惊艳世人,那是故乡人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的一场沧海桑田式的巨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运河科创城重点设计地块效果图 图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概念设计方案》

塘栖是蓝绿色的,蓝绿色的杭州北岛,蓝色代表现代科创,绿色代表江南水乡,两者的撞击下,会让塘栖的气息和杭州、上海一起起伏。塘栖人自古眼界阔大,他们想要的生活,是在传统之上的焕新,舍不得让独特的自己消亡,更要迎着长三角的风起航,一片风帆过广济,风帆之上有一个蓝绿色的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绿网络等部分设计理念 图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概念设计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整体鸟瞰图 图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概念设计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