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鲫鱼的吃饵动作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低头捡拾钓饵,然后抬头,摆正身体。

既然吃饵动作一样,产生的标相为什么不一样呢?这跟钓组配置及调钓方法的差异有关。

一般来说,钓鲫鱼时抓顿口或者直接黑标者的钓组,子线往往比较长,调钓时铅坠往往恰到好处地处于悬空状态,子线呈双弯曲状或者长子线弯曲,短子线绷直或半躺底状态。

凡此状态下,一旦有鱼将钓饵叼起后上行,铅坠会如何运动?肯定是下行。

因为钓钩上行,子线在水体中会产生向下的阻力,于是带动铅坠下降,浮标出现下顿。

大概的道理就是这样,但是这并非鲫鱼顿口现象的全部解释,比如调钓方法同上,但浮标的标尾很粗、浮力很大,剩余浮力完全能够克服子线向下的阻力,顿口就表达不出来。

浮标上顶又如何解释呢?问题主要出在调钓上。假如铅坠已经躺底,鱼叼起钓饵时子线依然会产生一个向下的阻力,但是这个躺底的铅坠起着类似于锚的作用,克服掉了这个阻力,浮标便没有动作或者动作很轻微,直到吃饵的鱼继续上行,带动铅坠,浮标才上升。

除上述基本常识,影响浮标动作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不同线径、长度的子线所产生的阻力不同,配合使用的浮标浮力、剩余浮力不同,都能导致浮标动作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