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三年(1646)的最后几个月间,广东竟然出现两个南明小朝廷。

其一是以万历皇帝的孙子、桂王为首的朝廷,得到总督两广军门都御史、广东巡抚、广西巡抚的支持。

桂王于顺治三年(1646)阴历十月即位于肇庆,改元永历,而肇庆也就是两广军门这个司令部之所在。

桂王藩封本来就在广西,自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沦陷之后,桂王就一直受到两广军门保护。

另一个小朝廷,则是已经亡故的唐王隆武帝的弟弟(也叫唐王)的朝廷,他在顺治三年(1646)底从海路来到广州,得到从江西南下的明朝残余势力的支持,唐王在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即位,改元绍武。

但是,绍武朝廷昙花一现,同年十二月底,出身明朝但投降清朝的将军李成栋,出其不意地攻占了广州,绍武帝和几个明朝的王子在广州城内被砍了头,也并没有引起什么骚乱。

计六奇的《明季南略》称:"百姓俱剃发归顺,市不易肆,人不知兵,但传檄各郡县耳",这很可能是引述当时的某些记载。

李成栋攻占广州之后,于顺治四年(1647)开始对付永历朝廷,他几乎所向披靡,两广军门被立即击溃,总督两广军门 都御史也被处决。

但是,珠江三角洲的抗清运动开始了。率领当地人抵抗清朝,并因此牺牲的陈子壮、张家玉、陈邦彦,被视为烈士,称"广东三忠”。

在广东的书面历史上,顺治四年(1647)珠江三角洲的抗清运动,成为勇气与忠诚的象征。有关“广东三忠”事迹的文字,尽管在清朝大部分时期都被封杀,还是流传了下来。

而且,参考族谱,可以知道,死难者的宗族以口头传说的形式,把有关事迹保存在宗族内部。可是,把"广东三忠"捧为烈士,掩盖了大部分人轻易投降的事实,也让我们看不到当时人在如何险恶的环境下作出艰难的决定。

例如,何吾陷的角色,就备受争议。自从李待问死于崇祯十六年(1643)之后,何吾陷俨然成为珠江三角洲文人的大老。

顺治三年(1646),他跑到福州,加入降武帝的朝廷。但是,隆武帝溃败,遁逃江西,并被清兵截杀,何吾驺也就返回香山县家乡。

作为广州文人的领袖,何吾驺又被扯进昙花一现的绍武帝朝廷里。关于何吾驺的用舍行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版本引述当时广州讥刺何吾驺变节的打油诗,指责广州城被李成栋攻占之日,何吾驺率领士绅向李成栋投降。

而最近的研究,引述何吾驺的墓志铭、族谱等资料,则称何吾驺绝对不是投降清朝,而是积极地与陈子壮密谋,打算在李成栋背后起事。

顺治三年(1646)广州被李成栋攻占之后的平静,是骗人的。屈大均回忆说,那年他17岁,在广州城中跟随明朝的拥护者、未来的“广东三忠"之一陈邦彦读书。

屈大均父亲把屈大均带出广州城,回到家乡沙亭,即今广州城郊黄埔附近,并告诫屈大均:“自今以后,汝其以田为书,日事耦耕。"

另一个名叫方颛恺的人,即成鹫法师,父亲于顺治二年(1645)获得功名。方颛恺在其自传中说,顺治三年(1646),当绍武帝死于广州城之后他们全家连续躲了三天,期间没有粮食。

翌年(1647),他自己11岁,全家仍住在广州。他记得,当年阴历四月,有很多人被杀。原来李成栋收到情报,谓广州城内已经潜伏反叛力量,“各翦其衣内衿令短为号”。

李成栋于是派兵当街搜查行人,凡是内衣短小者,立予处决。有一次,他父亲因穿着短内衣之故,须爬墙逃匿。

搜查行人内衣的谣言,与广州城外明朝支持者的起义相配合,李成栋如此狐疑,可见谣言很可能是真的。

年轻的屈大均和他两个弟弟参加了抗清运动。到了顺治四年(1647)七月,陈子壮已经包围了广州。

屈大均和其他人都记得,清朝的两广总督保养甲坚守广州,逮捕和处决了城内几百名涉嫌支持陈子壮的人,佟养甲还亲手处决陈子壮的舅子以立声威。

到了是年九月,抗清力量已经溃败,张家玉在战斗中受伤,伤重不治;陈邦彦在清远县城被逮捕,可能是被就地处决,或者被押送到广州城后被处决;

陈子壮则在十月被捕,与11名追随者在广州城外被处决,这些追随者多半都拥有低级科举功名。

处决的惨烈过程,被流传了下来,陈子壮首先目睹其追随者被---处决,然后才被处决。传说他被处以“锯刑”,可能意味着他并不是被一刀了结。

方颛恺则记得,顺治五年(1648)是粮价高涨的一年,珠江三角洲所有地方志都可印证。但是,政局发生了奇异的变化,李成栋与两广总督佟养甲不和,于四月"反正",投降南明永历朝廷。

对于广州又重新恢复明朝的统治,文人们以恢复士绅礼仪及士绅衣冠来庆祝,邝露注意到,就是在这个时候,冠裳礼恢复了。

方颛恺回忆,他父亲获南明朝廷授予翰林院的官职,他担心父亲的安全,劝父亲留在家中。计六奇的《明季南略》,引述一本似乎是当时广东的史料。

他说永历朝廷得知李成栋“反正”的消息时,一片欢腾,当初逃匿的官员,现在都前来效力,而逃跑到南宁的永历朝廷,甚至考虑移跸广州,但最后驻跸肇庆。

同年,永历朝廷下旨开科考试,方颛恺通过了县试。屈大均也是当时赴肇庆朝廷效力的人之一。他上书陈述自己的复国大计,但毫无疑问,他未能引起朝廷的丝毫兴趣。

这年尚未结束,屈大均就已经返回广州,照顾垂危的父亲。但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名望例如何吾驺等,却被南明朝廷起用。

不过,南明朝廷高兴不了多久,李成栋"反正"之后,赴江西指挥作战,顺治六年(1649)三月,兵败身死。

广州在这年之内仍属南明。何吾驺在南明朝廷的内斗中被踢了出来,可是,随着清兵从江西发起的攻势加强,何吾驺又再次被南明起用。

清朝当时组织了一支相当庞大的部队,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指挥,平定南方。顺治七年(1650)一月,永历朝廷再一次逃离肇庆,这回跑到广西的桂林去了。

珠江三角洲的文人们,也就再次告别庙堂政治。二月,清兵已经兵临广州城下。广州守了十个月,终于在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第二次落入清朝手中。

接着的大屠杀,延续了五天。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全广东的男子被勒令剃发留辫。八十二岁的明朝拥护者黄士俊,投降清朝,依令剃发之后,成了广东打油诗讥讽的对象。

同年,屈大均落发为僧,可是,他继续维持明朝学者的装束,戴起黑头巾,似乎不习惯以僧帽示人。

方颛恺的父亲,于广州城破前夕只身逃出城。广州大屠杀之后,他返回广州,探望家人。他发现清朝政府贴出文榜,自己竞然榜上有名,被勒令捐出二千两报效军需。

他干是鬻田典衣、凑足二千两,交给清朝。在九江乡,据方志记载,"里排如各处,猪酒投诚”。

何吾驺则返回家乡香山县,翌年(1651)逝世。方颛恺回忆,顺治八年(1651),清朝下令,拥有科举功名的人,必须向政府登记。有几百人没有登记,结果被一纸告示革除其功名。

顺治 168 十一年(1654),李率泰任两广总督,顺治十四年(1657)调任,黄士俊因此撰文歌颂李率泰的德政。

黄士俊称,李率泰上任之前,“胥吏功曹,噬民如腊肉,甲士负功骄蹇,侵侮小民,剽囗鞭棰,比于俘掳",李率泰下令制止了这些欺侮行为。

清朝的广州八旗驻防部队,驻扎于广州城的西面,广州城城墙以内面积的三分之一都成了八旗驻防部队地区。

清朝胜利的标志是相当明显的。顺治九年(1652),平南王尚可喜在广州北城墙外建得胜庙,靖南王耿仲明则在该庙西面再建一庙,也叫得胜庙。

嘉靖年间南海县著名文人方献夫的祠堂,被清兵征用,改为佛寺。而顺治八年(1651)清朝在广州开科考试的地点,正是广州的主要佛寺——光孝寺。

寺内的考棚,已经毁了。即使对于光孝寺来说,顺治八年(1651)可能也不是好过的一年。光孝寺住持天然和尚,在明朝覆亡前夕,与广州的上层士绅颇有交情。

崇祯十七年(1644),天然离开广州,搬到番禺的海云寺。但是,顺治七年(1650),在南明永历朝廷的延请下,天然又回到光孝寺,继续担任住持。

《光孝寺志》称,清兵入城之际,天然离开光孝寺,虽然平南王尚可喜延请他继续住持光孝寺,但他拒绝接受。

在那关键的几年内,光孝寺究竟由谁看管?我们不知道。光孝寺所在地,现在成了八旗驻防部队的驻地,驻防部队十兵占用了光孝寺北面的玄武殿(又称敕经阁),"将此殿截为一街,现居旗舍”。

不过,平南王、靖南王及其家属保护了光孝寺,顺治十一年(1654),二王及其他人捐资,赎回光孝寺的寺产,又重修大雄宝殿及发塔。

光孝寺应该也祭祀大屠杀的众多死难者,我们知道有一处公墓,称为“共冢”,当时广州应该还有更多这样的祭祀场所。

李成栋被歼灭之后,南明已经再没有力量威胁广东了。南明在广东的最后一道余晖,是李定国于顺治十四年(1657)带来的。

李定国是流寇张献忠的义子,本来盘踞四川,后来投降南明。李定国的部队从广西攻入广东,围困新会县城达八个月之久,县城之内人相食度日。

但是,新会县居然没有陷落,而李定国也就撤退了。平南王、靖南王统治广州的二十年,是段艰苦的岁月,但清朝新政府还是站得住。

平南王、靖南王在广州的残暴统治,产生了许多流传甚广的故事,其中部分故事,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广东任职县令的钮琇所搜集。

据钮琇的记载,二王为营建自己的王宫,苛索官员及当地百姓。钮琇还记载了尚可喜长子尚之信的暴行,包括鞭打女仆、把宦官的肉切下喂狗等。

究竟这些故事产生于清朝平定广东之初、还是产生于康熙十五年(1676)尚可喜病死之前,我们很难判断。

由于靖南王耿精忠于顺治十七年(1660)就被调离广东,因此支配广东近二十年的,是尚可喜。尚可喜控制广州的商贸,私自榨取巨额利润,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尚可喜儿子尚之信的暴行之所以广为流传,可能源于康熙十三年(1674)尚可喜本人反对由尚之信袭封王位的奏疏。

康熙十五年(1676),尚之信与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孤注一掷,在南中国发动叛乱,是为"三藩之乱";同年,尚可喜病死。

虽然尚之信翌年(1677)就投降清朝并实际上袭封了平南王的王位,但到了康熙十九年(1680),清朝赐令尚之信自尽,由王朝官僚以外的势力统治广东的时代,也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