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群阜新卫健人

他们的岗位多在田间地头

服务对象多是父老乡亲

他们长年累月深耕脚下这片热土

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和

增强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付出了青春年华

“一袭白衣护万家,星火成炬耀芳华”。他们或行走在崎岖山路,或穿梭在大山深处,或跋涉在大漠塞外;他们或风华正茂,或白发苍苍……他们把自己的“医”生奉献给乡村这片热土,他们是“人人享有健康”的践行者,他们是乡村医生!
在广袤的农村,村医是最基层的医务人 员,是村民的“健康守门人”,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行走在田埂上的普通村医,他们将医者仁心洒满乡间小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医疗坚守者

3月,春寒料峭。早上7点,宁静的阜蒙县王府镇河东村在喷薄而出的红日照耀下,渐渐开始热闹起来了。村卫生室外,“砰砰砰”,有人敲门,声音微弱,“陆大夫,我咋还热还哆嗦呢?!”

“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47岁的村医陆国军披着衣服走出来开门,招呼来人坐下,习惯性地把听诊器放在手心捂一捂。“高烧了,先打点滴退烧……”陆国军忙碌着兑药、消毒、注射,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陆国军的父亲曾在村里做了25年的赤脚医生,生活困难的村民来看病,父亲说得最多的是,“不要钱”,他是村民口中最亲切的“老陆大夫”。1998年,陆国军从市卫生学校毕业,回到村里成为“小陆大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回来的时候,有两位村民正好打肌肉注射的小针儿,就鼓励我给他们扎,半个多月,每天在他俩身上‘实习’,技术真的提升很快。”讲着、笑着,眼泪不由得在眼眶打转儿。“好多年后跟他俩说起这段经历,他们淡淡地说,‘只是想留下小陆大夫’。”

接过父亲的药箱,陆国军长年奔波在家乡每一条熟悉的村路上。一次,他正在村民家巡诊,屋内一位年近6 旬的老者说话间瘫软倒地。“初步判断是突发心梗,立即给他含服救心丹,拨打120(急救电话)……”陆国军为老人赢得了抢救时间。“亏得处置及时。”到场的120医生感慨。

他,肩负着全村上千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还承担着签约家庭医生、重点人群体检、预防接种等十几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建立健全村民健康档案……只要村民一个电话,他总是第一时间背起药箱赶往村民家。“大家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就是值得的。”

药箱伴着泥土的清香,他和父亲一起坚守小村已半个世纪。看着小汽车的里程表,陆国军笑着说,25年里,我每天最少走30公里,每年行程10000多公里。为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他,在路上。

村民信得过的“仁医”

“这几天血压和血糖控制得都挺好,酒就别再喝了啊,烟也别抽了,饭的话可以少吃多餐,多吃蔬菜……”走在彰武县兴隆山镇老虎村的村路上,巡诊中的村医张学飞叮嘱着迎面走来的村民。这样的巡诊,他风雨无阻坚持了26年。

巡诊后回到村卫生室,47岁的张学飞开始接诊患者。村里有不少留守老人,对于出行不方便的老人,张学飞都会入户问诊,每次去问诊的时候除了给老人看病外,他还是老人的亲人,跟老人唠唠家长里短,让村民倍感温馨。

“我们村医很负责任,我有慢性病,平常只要看到我就叮嘱我注意事项,每个月都会来给我量血压、测血糖。”一提到村医张学飞,老虎村村民王大哥就会竖起大拇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么多年,他背坏了多少个药箱、走坏了多少双鞋子已经记不清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刚毕业回来那会儿,我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张学飞在附近的四邻八乡赢得了好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患者也慕名而来。

他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他心里一清二楚,村民们信任他,愿意把自己的身体托付给他。

健康知识传播者

“喉咙还痛吗,得注意休息,注意营养,哪里不舒服就赶紧打我电话。”春日暖阳,阜蒙县沙拉镇二郎村村医张博趁着到村里巡诊时去了一趟独居的刘大叔家。前些日子,血栓后的刘大叔感冒严重,经过张博悉心照料已经康复了,但他依旧不放心,隔三岔五就会询问他的身体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行走在二郎庙村,张博的脑子里有着庞大的“数据容量”和“人脸识别系统”。张婶有糖尿病、王叔有哮喘、刘阿姨家的女儿要生宝宝了、小豆子该打预防针了……张博清清楚楚地掌握着村民的身体状况。他说,能够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医,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2010年,张博自筹资金,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高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使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减轻村民看病经济压力。他积极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居民防病意识,为村民健康夯实基础。此外,他还承担着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 作,经常加班加点,有空儿就为慢性病患者测血压、量血糖、体检,指导他们用药和康复训练,还得为儿童和孕产妇建卡建册,白天收集信息晚上录入个人电子档案中。他常说,“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辜负村民的信任。”

流动的“120”

一件白大褂,一个药箱,看似简单的“装备”,却是彰武县冯家镇得力村村医李海燕从医24年来的重要“伙伴”。

初见李海燕,她正在村卫生室给村民看病、输液,刚忙完手里的工作就接到村里一位老人打来的电话,希望能上门送药。“村里有的老人腿脚不方便,有的子女不在家,卫生室没人看病时我就去巡诊送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从通辽卫生学校毕业后,李海燕和爱人来到得力村,成为一名村医。经年走家串户,哪些村民患有什么疾病,哪些村民需要定期上门巡诊,她都了如指掌。村里的每一位村民,她都能叫出名字。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李海燕的手机号就是流动的“120”。

“不管啥病,‘防’才是第一位的。”为此,李海燕在村里经常开展巡诊,及时向村民发放宣传医疗卫生方面最新方针政策,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优越性。每月出一期健康教育板报,定办举期健康知识讲座,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各家各户。她定期为 65 岁以上老人进行听心肺、测血压等健康体检,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对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提出治疗建议并进行康复指导……

采访期间,记者跟随李海燕沿途巡诊。经过村东头的宋大叔家,她特意去看看他是不是又买酒喝了,他有脂肪肝可喝不得酒;隔壁大姐的脚也见好,但得叫她去大医院照个片子更放心……“谈不上辛苦,嫁到得力村20多年,早跟大家成了一家人。”

村医便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

阜新市有619个行政村,村卫生室711家,村医1403人。51—60岁之间的村医是当前我市乡村医生的主力军。

他们,一袭白大褂,穿行在我市广袤的农村,穿行在田埂、山间。他们中,彰武县阿尔乡镇的乡村医生梁春荣,行走大漠20多年,先后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辽宁好人”“阜新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阜蒙县大板镇山岳村村医孙向玉,肩背医药箱撑起村民“健康伞”,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辽宁最美医务工作者荣誉称号;太平区水泉镇长哈达村乡村医生白亮在荣获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后,又入选全国暖心乡村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与辖区人口签约成为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他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教育,定期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公众健康咨询。他们是村民防病治病的第一道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阜新市立足市情,多措并举,稳步提升乡村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引导村医当好村民的健康管家,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市卫生健康委不断加强和优化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让基层医生队伍更稳定,扎根基层更安心。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实行灵活激励等方式,让真正有水平、能干事、愿奉献的基层医生获得更好收入,留住村医,扎根乡村,让田埂上那一袭白大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