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项结权)

黄梅戏全称“安徽黄梅戏”,简称“黄梅戏”,是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艺术,起源并发展壮大于安庆地区,是安徽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黄梅戏曾用名黄梅调、怀腔、皖剧等。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始定名为“黄梅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怀腔”的名字来源于阮自华的诗句“怀曲不堪陈”,在明末的时候,阮自华把“昆腔”称为“昆山细曲”,而将在安庆怀宁本地流行的“怀腔”称为“怀曲”。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黄梅戏(怀腔)”介绍:在元、明时期,怀宁每逢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山歌小调来歌颂自己辛勤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的优美抒情山歌小调,时人称之为"怀宁调"。

明朝时期,文人一般称呼这些民间小调为“清曲”,明末桐城人阮自华早年就在安庆其仲兄的府邸对怀宁“清曲”进行了度曲,其诗书、刘山阴集仲兄宅观伎用韵》就是最好的见证:今日众嫭竝,为云邀楚才。国芗罗几席,清曲度蓬莱。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舞,自然是众多歌女。曲,则是由阮自华“度曲”,“清曲度蓬莱”意思是,将民间歌曲(清曲源于民间歌曲,兴起于明宣德,正统年间,遍布南北,品种繁多,或称时调,或名小曲,又称清音)“度”成了让人回味的仙曲(蓬莱是借以比喻仙境)。因当时仲兄居住在安庆,其他两位客人均是怀宁人,所以这“清曲”自然是“怀宁清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阮自华称“怀宁清曲”为“怀曲”,其有诗为证《藕山山中居献诸父兄》中就有“仰天多耳熟,怀曲不堪陈”,其中“仰天”是指一种高雅的“仰天歌”,怀曲则是指“怀宁民间歌曲”,也就是“怀宁曲”,因为在该诗其二中有“传家本林下,起第入城中”诗句,说明他当时已经迁居安庆,而安庆也正是怀宁县治所在地。

阮自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就举家迁往安庆城区,在安庆天台里购置了房产,并在距离安庆城区的40里的怀宁黄梅山建有别业“石镜山庄”。

万历三十二年(1604),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民间歌曲等声伎自娱。

万历三十五年,曲作家吴梦旸(明浙江归安人,字允兆。好吟诗,善作曲)来安庆拜访阮自华,吴梦旸有诗《集阮坚之宅》:入座称支许,清言永此宵。鸟归疑落羽,树静惜空條。茗盌香初合,兰缸烬半销。乡园肥笋蕨,田野美歌谣。

明朝时期皖江地区灯会十分流行,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时序》中记载道:“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毬灯,粧神像扮杂戏,震以锣鼓,和以喧号”。

怀腔的声腔等来源于灯会,万历年间,安庆的灯会也十分盛行。万历三十八年,阮自华就写了有关安庆元宵及灯会的诗,《庚戌里居灯夜踏地行》及《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得偏字》,在该诗中就有:“阳春有绝调,相迩踏歌传。”

因阮自华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早年受桐城歌的熏陶,其后又接触了昆曲、青阳腔、民间灯会以及佛教、道家音乐等。其将“不堪陈”的“怀曲”进行融合,成为了民间灯会中流行的“绝调”。

阮自华利用“怀曲”创新的“绝调”,很快在安庆民间流行,民间称在称这种“绝调”为“怀腔”,又因阮自华乡居怀宁黄梅山,这种“绝调”也称为“黄梅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人民日报》载:“在怀宁民间艺术形式基础上,终于在明朝形成了一种小戏,这就叫黄梅戏或黄梅调……在明末清初时期,由石牌地区程家牌黄梅戏老艺人程福香,开始建立班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介绍:“清康熙中晚期,石牌戏曲艺人程福香建立怀宁首个戏曲班社,程家班历时百余年,经久不衰,时人称之为 "怀腔班"。

据载:程家班,自清康熙中晚期到道光年间,历时一百二、三十年。首任班主程福香;雍正末第二任班主为李明波(即程福香之三子,因其过继舅父为嗣,故为李姓);第三任班主陈郁祥于乾隆中期,接替师傅李明波管理班务,仍呼程家班;到了道光十年,陈郁祥把衣箱交给了爱徒小程福香(即程福香之曾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