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于西周时期的葬钟乐悬制度是当时的独创,它的历史和周王室兴衰的历史相伴相生,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乐悬制度被诸侯僭越,原本的乐悬体制名存实亡。

所谓乐悬字面意思是悬挂着的乐器,实际上这些大型乐器一般都是挂在木架上便于敲击演奏。而“乐悬”制度指的是周天子按社会等级制定的乐悬钟磬组合数量、类型和放置方位等的规范,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对有周一代社会的礼乐生活。

一、周代乐悬制度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我国现有的周代考古资料显示,大量成列出土的青铜钟是编钟,包括甬钟、钮钟、镈、铙、铎等。其中商代晚期已经出现镈;西周初期才出现甬钟等青铜钟类乐器;西周中晚期出现钮钟乐器,相较于商代的青铜钟,西周时代的甬钟体型较大,且钟口朝下侧悬演奏;钮钟体型较小直悬演奏。

西周初期的乐悬基本上沿袭了商代的铙制,采用三件组合的编钟;随着西周礼乐文化的发展兴盛,以及周王室对乐悬不断地探索研究,8件或16件组合甬钟的标准模式逐渐确立,并一直延续到西周的晚期。

伴随体制变化的是编钟乐悬的音乐功能,西周早期只是强调节奏;中晚期的乐悬组合数目增加,音阶是五声缺商,而音域也随之扩大,音乐功能增强。

周代的乐悬制度主要记载于《周礼》之中,里面强调周天子使用四面的宫悬乐;各诸侯国的诸侯王使用三面的轩悬乐;再下一级的卿大夫使用两面的判悬乐;士阶层使用一面的特悬乐;“面”指的是宫室里的墙壁。

这属于当时西周三百余年礼乐制度的重要部分,而西周的特权阶级对其赋予了强烈的政治意义和属性,使社会蒙上了等级森严的面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代乐悬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用器规定、摆列等级、音阶制度,所谓乐悬的用器规定,指的是乐悬都是将镈钟、甬钟与编磬组合在一起,而且只有周天子和诸侯有权使用镈钟。

卿大夫和士只用甬钟和编磬;摆列等级正如前文所述,严格规范乐悬种类的使用;最后乐悬的音阶包括宫、商、角、徵、羽。

钟和磬在周代属于金石之乐,在“八音”中位列前茅,一般在周王室的宗教祭祀、军事战争、宫廷宴会等场合使用,对于周王室维护宗法制社会和巩固奴隶制统治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而在所有的钟磬金石乐器中,编钟是领头羊,所以周天子和后来崛起的各诸侯国斥巨资铸造编钟,也是出于现实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从葬钟看乐悬制度后期发展

西周的丧葬制度严格遵循着当时的礼制要求,因此和乐悬制度也是相统一的,而其中葬钟的排列也表示当时社会的等级情况。

从山东春秋早期墓葬出土的陪葬品中判断,明显违背礼制僭越等级的现象将近一半,可以看出诸侯王表面遵从周代礼制、而实则对僭越等级蠢蠢欲动,周代的乐悬制度面临潜在的危机与挑战。

西周晚期之后一直到春秋初年,随着乐悬制度的不断完善,乐悬种类数量的不断增加, 其音乐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在羽—宫—角—徵的四音阶制度上增加了商音等。

一直到春秋中晚期,编钟乐悬的音乐功能达到高潮。西周晚期8件甬钟和后来的春秋前中期9件钮钟一脉相承,在相当长的历史区间里,两者保持相对稳定的递进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展到战国时代,乐悬制度又呈现出新的面貌,从河北易县燕国墓葬和河南淮阳墓葬探知,青铜实用编钟已经不再成为丧葬必需品,反而是战国初年的陶制编钟较为流行;战国晚期至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陶质编钟明器成为一些高级贵族的墓葬里的常客,他们对于青铜编钟不再苛刻的追求,只是将其作为名义上的象征。

三、周代乐悬制度的衰落

历史的车轮步入春秋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便一去不复返,套在诸侯王身份上的礼法枷锁逐渐松动。

虽然表面上周天子依然是华夏世界的共主,但也只限于名义上的象征,而非握有实权的真正主宰。比如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和晋文公,都在称霸的过程中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以服众;郑庄公“挟天子以令诸侯”美化自己蚕食天下的争霸行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秋至战国时期,崔杼弑君、田氏代齐、三桓专权等无视祖宗礼制、僭越礼法的行为层出不穷,究其根源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因。

春秋中后期,铸铁工艺的进步,导致铁质农具大量出现并使用,社会生产力出现质的飞跃。在这种情况下,周王室废除每年举行的籍礼,齐国在管仲改革之下“相地而衰征”,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开始瓦解;百年之后的鲁国也施行初税亩的经济政策。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和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的乐悬制度土崩瓦解。

尤其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礼崩乐坏,周天子坐视天下诸侯国日渐强大而无可奈何,且各国内部王室对权力的争夺如火如荼,周代初期的稳定环境难以追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战国以后,各诸侯国加快了内部改革和外部争夺土地的脚步,乐悬制度彻底失去了政治基础而暂时性地退出历史舞台。

所以春秋时代的大部分诸侯王阶层倾向于表面支持和继承西周的乐悬制度,虽然在基本的纹饰上没有发生改变,但实质上诸侯国在随葬礼乐器的选择使用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逾制的现象。

比如这个时候乐悬的种类数量、摆放编排的方式、音乐功能的设计与发展,都不是西周初年可比。

而战国时代相较于上一段时期,在破坏乐悬制度上更是变本加厉,对周初礼制的僭越上程度更加剧烈,无形中更对“礼崩乐坏”推波助澜,以至于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周代几百年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以及背后所传达的礼乐文明从未消失,对华夏社会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其中的乐悬制度于瓦解边缘出顽强生存。

到秦汉时期乃至后世,虽然封建统治者想要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包括乐悬制度,他们仿制钟磬乐悬,然而不仅没有学习到乐悬制度的精髓,只流行于礼乐的表面,最终也只是一时之间的回光返照,只能湮没于历史的尘埃。

参考资料

佘红英.周代编钟乐悬[J].艺术教育,2010.

方秀珍.曾侯乙墓乐悬与周代礼制[J].江汉考古,1991.

张闻捷.周代葬钟制度与乐悬制度[J].考古学报,2017.

张闻捷.葬钟排列与周代乐悬制度[J].音乐艺术,2020.

任宏.对两周时期乐悬僭越现象的认识[J].乐府新声,2014.

王清雷.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J].中国音乐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