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元朝的统治期间,医学教育的发展空前繁荣。在宋朝、金朝等的基础上,蒙古的医学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在元朝之前,中国古代就有专门的医学教育系统培养医生。形成了专门、专业的发展趋势。

但是元朝与前代和后代相比,在医学教育上仍旧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元朝为何会大力地发展医学教育?

01 元朝医学兴办的原因

元朝医学兴办的最主要的因素,首推蒙古在南征北战过程中对医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元朝能够统一中原,建立职能政权,依靠的是武力征服。

行军中士兵的疾病、战伤、病疫等都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来进行治疗和处理。

特别是早期南下,当时耶律楚材就说“中原、西域,相去辽远,未至敌境,人马疲乏”,一方面是要远离故土,路途遥远;一方面,“兼水土异宜,疾病将生,宜各从其便。”还得考虑到士兵水土不服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医药条件并不发达,再加上蒙元深处大陆西端,自古以来医学并不发达,进入中原之后,为了尽快克服行军中的疾病,自然会注重培养医者。

元朝军事扩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医护人员的短缺,是国家促进医学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史书上都有记载行军打仗过程中士兵生病的情况即可证明。

在征西夏途中感染疫病,“既而军中病疫,唯得大黄可愈……”这次急役因为得到中药“大黄”才得以缓解。

蒙古在行军过程中,也多次在军中寻找有医术之人,“诏二太子南征,俾公众杨中书即军中求儒、道、释、医、卜、酒工、乐人”。以解决行军途中的需要。

与宋朝在钓鱼山的交战中,蒙古大军身感时疫。夏天时军队感染霍乱,影响军队作战。连当时的宪宗蒙哥也是因为这次病疫而去世

除了蒙哥之外,很多贵族也都深受疾病的困扰,诸如窝阔台、托雷等人。这也可能是蒙古上层统治阶层重视发展医学教育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在元军南下途中,多次大规模的疾病给统治阶层留下了深刻印象。攻打汴京时,“汴京大疫”,瘟疫成为蒙古队行此次军打仗的重要障碍,给军队造成了创伤。

这次瘟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日均死亡近两万人,金国的也实力大减。以至于“贫不能葬者不再是数”。

长期的战争,使得整个天下,“所过无不惨灭,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战争结束之后,伤员休养安排也需要得到解决。人口大量减少,使得统治者必须考虑提高人的存活率。

因而,医药问题成为能顺利开展行军打仗的关键之一,这也是为何金朝愿意发展医学教育的原因所在。

02 元朝医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第一点,官办为主。

三皇庙与官方立学:三皇庙之于医学教育而言是类似于孔庙与儒学的关系。所谓“医学立三皇庙,与儒学孔子庙等则新制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祖时规定祭祀三皇庙,如同儒家祭祀孔子,“祀伏羲、神农、黄帝,每路州县依儒学例”。

1261年夏天,太医院使王猷言:“医学久废,后进无所师授。”指出医学废弃很久,想学医的后辈,无从入学。

同时指出,朝廷择选医者入宫廷时,可能会出现“学非其传,危害甚大”的情况。

故而对统治集团提出应当建立起正规的医学教育,以避免统治者在取人时不能得材所用。

时人陆文圭也提到:“先是,太医院奏医学久废,后进无师,谓宜随路设学,置博士弟子员,岁时讲肆”。

此事得到统治集团的同意,此后朝廷下令“中书省建言各学创三皇殿,春秋释奠,著为令。”

三皇庙的再次设立,是元朝医学教育系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元朝的医学教育与三皇庙之间关系非凡,“凡郡制为医建学,因于三皇氏之宫,而师生讲肆,则有堂有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世祖忽必烈也极力促进各地建立医学及三皇庙,先是“诏随路设立医学”,在路级设置医学教育机构,招收学生,以规范医学教育。

同时世祖二十三年,“令诸路建立医学三皇庙……医户朔望于三皇庙谒奠。凡学祭三皇,以春三月三日、秋九月九日”。

太医院与医学管理:设有象征性的医学教育代表建筑之后。在实际的管理中,元朝设有太医院作为专门管理医疗的最高行政机构。

是全国医疗教育系统的直接负责处,管理着地方的医学。承担者在医学系统中主要负责“掌医事,制奉御药物,领各属医职。”

其中太医院的下属机构,医学提举司就是负责管理全国的医学教育。

主要负责,“掌考校诸路医生课义,试验太医教官” 考核医生是否合格,审查教学人员;“校勘名医撰述文字,辨验药材,训诲太医子弟,领各处医学”。

负责编修医学典籍,识辨各种药材,同时承担着教育学生等各项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医学提举司之后,又设立有官医提举司,负责“掌医户差役、词讼。”分布于全国二十多个地区。负责医学教育当中的一些后勤和纠纷调解等工作。

通过这些官方机构对医学的教育人员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升迁方法和推荐程序。

生源与医学传承发展:学生的来源之一是医户人家的子孙“本管的医人内,除户头作医户当差外,”除了医户人家的直系后代之外,“其余弟兄、孩儿每省会医人的,不会医人的,析居作协济民户。”也包括医户家的弟侄等人也可以入学。

实际上主要是从事与医药有关的行业,比如家中经营药铺、开药堂等子弟、亲属可以入学。

此外,普通人家的子弟,只要资质尚可,愿意就读的,也可收为医学生员。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医学生员,“若有良家子弟,才性可以教诲,愿就学者,听学生员就医”。

对于这类学生,还可以“钦奉圣旨,以免本身检医杂泛,将来进学成就,另行定夺。”具有一定的优惠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学生入学之后“拟将见教医学生员籍贯、姓名、攻习是何科目经书、有无习课医义,开申尚医监以备擢用。”对其基本身份、学习领域、学习成果进行考察,优秀者被官方使用。

官方定学:元朝在设立教学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同时,对医学教育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规定。学生在校学习要进行分科学习。

把医学学习内容分为大方脉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杂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

一共十三科,所学者要精通药理、书籍经典、通晓阴阳、经史子集。对学习者的学习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可以说统治阶层对医学的重视是元朝高度发展的关键。因此,元朝医学发展的一个特点就是官方办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澄曾感慨道:“医有学,学有庙,庙以祀三皇,肇自皇元,前所未有也”,元朝官方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将医学教育推上了高峰。

第二,民间为辅

时人魏初提到:“太医王某诣初言,怀州孝感坊旧有三皇庙五间,盖壬子岁,州医教授赵元、张渊、管勾张嗣兴所创也,迄今四十余年矣”。

早在官方下旨重建三皇庙之前,民间就有医者在元宪宗蒙哥年间,对医祀三皇庙进行祭祀和修建。

不过民间的发展比较分散,不成系统,不可与官方的成果相媲美。

“太原医师赵国器谓吾业当有所本也,即其家起大屋,立三圣人像事之,以历代名医岐伯而下凡十人” 。

像祭祀三皇庙等活动,都是民间医者的一些自发行为,没有形成规模发展,多是医者个人对自己所学传承的一种追溯。

民间的医学教育也多以个人、家族等为传承为主。这种传承教学关系,难以跨越地域、家族等因素,所以不成为规模。

结语

医学教育在元朝历史上得以发展,并取得显著的成果。与元政府的推动有很大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传统社会里,要在全国形成比较统一的医学教育系统,没有朝廷的帮助很难成功。

这主要是传统社会里国家垄断社会的资源,在交通、地区、人力方面,只有中央朝廷才能克服这些因素。

元朝对入学的学生、教学的先生都发放一定的优惠,以此鼓励从医人员。使得从医人数大大增加,这些都是民间做不到的。

元朝医学得以发展的原因最开始来自于行军打仗的需要,后期社会稳定,可能也处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无论何种原因,元朝的医学教育得以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在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参考文献

《三皇殿讲堂记》

《宜黄县三皇庙记》

《元史》

《元朝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