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天下为己任”:北宋书院的育人观点

1、北宋的科举文化背景

北宋文人士大夫中流行“以天下为己任”的观点,其主要的传播载体是当时方兴未艾的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书院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来源于北宋社会对教育、文化和文人的重视。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是中国近古社会的开端,也是科举发展史上的重要变革阶段。

隋唐时代科举制虽然让诸多士子看到前途的希望,但由于中古时期的门阀大族尚未消退,其对于官场和考试的名额等还存在掣肘。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寒门青年仍然无法真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加上北宋建立之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的风气明显偏文弱温和的方向转变。

北宋统治者意识到广大士人参政议政的重要性,社会精英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的任务该提上日程。

因此,诸如增加科举考试录取名额、缩减官僚内部推荐机制、增加殿试之后的复试等改革措施春笋般涌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寒门的子弟或编外人员即便是名落孙山,只是博得一个举人或秀才的头衔,也会受到官员和社会底层百姓的尊重,享有免除徭役和赋税的特权,甚至还可能会有朝廷发放的津贴。

这种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全社会的读书人和黄发垂髫,宋朝流行着“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的名言。

不过这些求学的士子一般难以进入官学,基本在书院里度过自己的学子岁月,这和宋代官学规模小有直接关系。

2、北宋书院的发展与思想

官学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太学,那个时候得太学生动辄上千,参政议政和学习经典两不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北宋的中央与地方官学虽然体系完善,但明显规模很受局限。

经常在中央的国子学和太学听讲的学生平均不到二十人,地方的州县学的情况更不乐观。

官学的教育质量按常理推是最佳的,但这条路崎岖狭窄以致大部分人难进,只好进入民间知识分子或官员私人修建大的书院学习备考。

我们现代常说的四大书院,基本上都是两宋时期建立的。

北宋初年的理学大师孙复就是书院建设的开创者,他标榜南梁文人孔休源而创立的泰山书院。

其宗旨包括让学子学习孔休源深厚的修养和锻炼从政的能力,甚至要求在他的书院求学之人以孔休源为终极楷模,做到将品格、学问和实干相结合,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为国家效力。

官学教育对学子的身份地位有严格的限制,但孙复的泰山书院完全不同,他推行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宣教化本为长世御俗”的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开宋代书院“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之先河,将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灌输进莘莘学子的思想中,小则完善自身,大则重振儒家礼教。

之后像石介、周敦颐、程颐、程颢、胡瑗等许多理学大师和范仲淹、富弼等政坛英杰都在泰山书院留下了足迹。

02 “以天下为己任”:北宋理学的政治主张

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至宋代的一种独特体现,也是儒学精神涅槃之后的继承创新。

同时是北宋书院中教授的主要的内容,可以说理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书院的载体,“以天下为己任”的主张恰好是理学本身入世的精华所在,而书院的思想又正好迎合了北宋理学的传播需要。

在北宋理学发展史上留下姓名的几个灵魂人物——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两兄弟,都是从讲授理学的书院中走出,毕生的学术心血都来源于书院时代的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院“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理念对其耳濡目染,致使其在传统儒学恢复、再造和重构的过程中前赴后继,并在该理念的指引下,阐述了自然与社会、个体与整体等的辩证关系。

周敦颐、程颐、程颢等完成了北宋理学体系的基本架构,推动书院发展和理学构建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周敦颐首次根据本体论研究儒教和理政的关联,将天地人三方面融会贯通;后辈程颐、程颢进一步升华天道、地道和人道学说,提出将“理”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北宋理学从维护北宋祖宗法度和基本国策出发,以伦理道德和儒家礼教为武器恢复被五代乱世打乱的社会秩序。

03 “以天下为己任”:北宋官员的为官之道

理学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要求士大夫群体满腹经纶、胸怀天下且允文允武,国家有难应挺身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周敦颐、张载、范仲淹等北宋杰出文人的影响下,很多宦海中人都将“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人生理想。

在政治实践和生活中围绕“君臣共治”“君轻民贵”方面,将其作为固定的政治原则和操守。

1、君臣共治

天下的大小事务应当与天下人共同处理,不是某一个君主能够私自安排的,这是北宋士大夫群体对皇帝确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方针之后达成的灵魂共识。

在当时的士大夫心目中,尧舜时代是古代封建时代政治的黄金阶段和理想时代,尧舜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君臣共治让这些人心驰神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士大夫群体参政议政的主人公意识超越了此前所有朝代的文人官员,无论入仕掌权还是出世放权,无形之中遵循“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念和独特信仰,以自身实践诠释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忠诚。

2、君轻民贵

北宋时期理学还体现在文人士大夫不存在对封建君主的愚忠,体现了对中华大地普罗大众、氏族社会和君主的共同认知,也是对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观点的进一步发展。

对北宋历史产生影响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参与者,十有八九都是从讲究理学的书院中学习成长的,思想中都有“以天下为己任”书院政治理念的影子,个人品德方面都与书院理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士大夫在构建自身具体政治体系中实现了道德、学术和政治的统一与创新,他们既积极行使参与治国理政的政治权力,又履行为君王分忧和为国家奉献的义务。

在国家稳定之际,北宋士大夫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制度的推陈出新;当国破家亡之时,这些当时的社会精英和政治巨擘舍我其谁,为国家不惜做出牺牲。

参考文献

[1]尹凯丰.宋代书院的德育思想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20.

[2]李春青.北宋士人的政治诉求及其文学映像[J].河北学刊,2008.

[3]骆敬.北宋“理学五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J].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