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矿山重新复绿,伴随着的是周边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群众获得感的显著提升。

作为“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海州露天矿有着辉煌的过去,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现代化露天煤矿。2005年,海州露天矿宣布破产,并于2014年全面关停,留下总面积6.54平方公里的巨大城市“伤疤”。周边矸石山、排土场占地面积约16.35平方公里,煤矸石堆积量超过10亿立方米,同时在矿坑及周边形成29.1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频发,残煤自燃问题突出。

2004至2017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6.18亿元资金注入,我市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包括北帮、南帮治理工程,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以及关闭私营煤矿、复垦排土场、整治矸石山等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面对特大废弃矿坑综合治理这道世界难题,阜新市探索实践的脚步从未停歇。特别是2018年以来,阜新市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调查先行、评价为基、规划引领、分步实施”的原则,支持海州露天矿共争取综合治理项目7个,资金总额4.97亿元,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矿北帮西部和南帮部分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恢复了矿坑部分区域生态环境。

在推进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的过程中,阜新市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喜人成果,交出了亮眼成绩单:获批成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之一,并获得矿区50万千瓦光伏发电指标;2020年携手三峡新能源集团共同推进海州露天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目前,海州露天矿120万千瓦项目已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列入辽宁省“十四五”重点实施项目。

2022年,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分析矿坑治理的本质、要害后,将残煤自燃灭火作为治理和利用的前提基础,把深入实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列为全市“三大战役”和年度“八大攻坚战”之一,举全市之力合力攻坚,推动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

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海州露天矿这一独特资源,同样有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地灾治理则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最终目标是要做好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这篇大文章。这也是我市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的题中之义。

4月9日,阜新市召开《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实施方案》评审论证暨地灾治理技术方案研讨会议。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表示,海州露天矿生态修复任务艰巨,需要全面系统地规划。在修复过程中可以保留生态地质遗迹和工业遗迹,建设生态游览、体育休闲公园,结合工业遗迹建设科普教学基地。赞成利用矿坑高差禀赋开发抽水蓄能项目,结合阜新丰富的风光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多元互补的产业发展体系。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沈磊认为:本次评审论证的《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实施方案》以及阜新海州露天矿景观规划专题、阜新海州露天矿生态修复专题内容详实、依据充分,现状解读透彻、总体思路清晰、技术路线正确、目标指标合理,方案内容科学系统,成果总体可信。

会上,十余位专家针对海州露天矿的治理修复思路、措施和困难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经过充分讨论,专家组对海州露天矿治理修复技术路线、产业发展规划给予充分肯定,原则同意《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实施方案》及相关专题报告通过评审,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下一步,按照省委、省政府废弃矿山复绿三年行动工作部署,我市计划利用3年时间完成海州露天矿复绿面积3341亩,今年必保完成1230亩。在完成废弃矿山复绿任务的同时,阜新市谋划在海州露天矿周边10平方公里实施“全域苗圃化”,打造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升级版”,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美好的蓝图让人振奋,未来的海州露天矿矿坑将变身水光潋滟的人工湖。矿坑及周边,地质灾害治理、植被修复、景观打造、产业引导、交通优化等综合治理与整合利用措施将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废弃矿坑成为产业高地、商业宝地和文旅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