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妈心理学习动力提升辅导,专注研究青少年厌学和学习动力提升的心理服务。

点点关注,获得每日最新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听话的孩子。——默薇

武志红曾经在奇葩大会上说过:听话,是一场代代相传的骗局。

究其根本,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迭代更新。

在原始社会,地盘的争夺决定了生存条件和生活保障,基于这种背景条件下,不断的扩充劳动力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需求。

劳动力是需要控制的,如何才能实现自上而下的有效控制?

“听话”这个传统教育观念就顺应而生:“父为子纲”、“君为臣纲”成为阶级统治的文化工具。

直到现在,如果让父母定义好孩子的标准,“听话”也一定是占据首要地位的,甚至会比学习更靠前。

但是父母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01

父母的话都是对的?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感叹时代变化发展太快,自己的认知好像不足以支撑起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现在才五岁,可是对于手机、平板这些电子产品已经能够熟练操作了。

虽然没有人教,但是孩子好像自己就能搞明白电子设备的用法,这一代人,好像就天生带有接触新鲜事物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的禁止孩子接触这些,无疑是关上了他们探索与发现的大门,缺失尝试的部分,最后都会在孩子的成长中以另一种方式来弥补回来。

之前有一次,我要外出旅游,由于担心自己一个人在外面搞不清楚方向,孩子主动教我使用手机导航,并且帮我规划了很多条路线,在孩子的指导下我一遍遍练习着导航的使用方法,并像小学生一样时不时的跑去跟孩子请教。

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孩子远比我们上一代人见识的多、了解的多。

这个时代的父母有他们的局限,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有多少父母能与时俱进,懂得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知识付费?

在父母还在苦口婆心劝说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时,人工智能正在悄悄取代那些毫无竞争力的工作;

当父母还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的时候,电竞正慢慢被列入高校正式专业并成为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当父母还在对孩子的教育唯成绩论的时候,社会的用人标准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来自于自己的经验和成长环境,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变革,很多父母的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些父母的经验也早已是老黄历,又何必强求孩子听从那些没用的、过时的经验呢?

02

一味听话的孩子

长大会怎么样?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但是为什么那些听话的孩子最后都成为了妈宝男、巨婴甚至啃老族?

我曾经在《中国父母常见的教育误区》这节课中提到过:让孩子听话的背后是控制。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打骂,如果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都是控制。如果尊重孩子,就是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让孩子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去生活。

在课程中,我将听话的孩子分为两类:

一类是一直听话的孩子;

一类是小时候听话,但是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先来说说一直听话的孩子。

之前举办线下讲座的时候,有一位妈妈就提出:自己的女儿太乖、太听话了,就像一个小大人一样,在别人眼中她有一个好女儿,可是在她感觉,自己的女儿更像是在讨好自己,没有同龄人应该有的撒娇和任性。

这类孩子,是很多妈妈眼中的好孩子:懂事儿、乖巧、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是隐藏在好孩子的背后是讨好、恐惧、甚至是绝望,是孩子为了让父母高兴、满意而做出的围绕着父母做的事情,是照顾父母的感受,违背自己的天性、压抑自己。

这样的孩子可能学习很好,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是完全没有了自我,更多地就像一个工作和干活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以下特点:

1、无意义,空虚感

2、活得累,活得小心翼翼。

3、没有活力,缺少自我价值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工作中不能创新

4、循规蹈矩,思路狭窄,没有主见,不敢担当,一直听话,按规矩做事儿。

亲戚家的孩子小A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小A的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听话、懂事,事实上,小A也的确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按照父母的安排上了他们期望的大学,学他们安排的专业,毕业后从事了父母期望的职业。

小A在“听话”的教育熏陶下,一直都活成了别人眼中期望的样子:彬彬有礼,工作出色,每天坚持去健身房锻炼。

但是这个孩子却说,自己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父母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就好了。

也是因为没有自己的主意,小A先后谈过几个女朋友,都因此分手。

很多孩子把父母的话当圣旨,绝对服从。父母的话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心理、习惯和思维,不知不觉渗到骨子里,并对今后的事业、婚姻等产生深远影响。

还有一些孩子厌烦了听话的自己,终于开始反抗——由此形成了第二类孩子:小时候听话,青春期叛逆

很多家长问过我:为什么孩子小时候很听话,可是上了初中后就叛逆了?

这是因为孩子的生活中,除了学习就是学习,一直要求的就是听话,按家长的话做。

这种情况下,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独立自主的意识增强,就开始反抗这种被控制的状态,用游戏或逃学等行为来发泄长久积压在心中的愤懑。

这和时候的孩子展现出的攻击性,其实是自救的一种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父母这时候能够懂得孩子,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不再干涉孩子,让孩子释放出压抑的攻击性,通过自我整合,孩子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03

孩子的人生

还是听他自己的吧

我在《父母上岗系列课程》中提过:教育的目的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是让孩子成为听话的孩子。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梦想和价值加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去实现。

记得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一位家长跟主持人说,自己一直很遗憾没有考到北大,所以将这个梦想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替自己去实现。

听到这,主持人接下来说的一句话让全场的观众为之震撼:你让孩子去考北大,那你先去考一个试试,这样把自己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做法,只能反映出家长的无能。

自己飞不起来,就让孩子去飞。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对孩子“听话”教育的缩影。

之前台湾出的一部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就是讲述了这种教育理念下的悲剧。

茉莉的妈妈是位海归硕士,原本继续深造的话就能留校担任教授,但是因为生育孩子,自己放弃了这个机会。

茉莉出生后,妈妈心有不甘,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全都寄托在茉莉的身上,从小对她严格要求,她认为只有将茉莉培养成才,才对得起自己的这份牺牲。

在这样的环境下,茉莉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秀,是所有人眼中的好孩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孩子,终于承受不住母亲的压力,在一个晚上跳楼自杀。

带着对女儿自杀的疑惑,在黑科技的帮助下她走进了茉莉生前的记忆,以茉莉的视角感受了她的生活。

她看到茉莉考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母亲却强调让她多兼顾其他科目;

她看到茉莉的小说得到作家、老师的认可,但是却因为自己的固执让孩子放弃了心爱的小说。

“我都是为你好”,这是茉莉生前,自己经常对女儿说的话,也是因为这句话,不断的控制着孩子的生活,用爱的名义捆绑了茉莉短暂的一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好,但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好”,却并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世界的路有千万条,你为孩子选的路,未必是他要的。就让他自己去思考、去选择。自己的路要自己走,即使摔跤了,也要自己爬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听话,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而不听话,正是孩子成长的开始。

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从“听话”的教育怪圈里挣脱出来,成长为一位孩子真正需要的合格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