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宣讲:坚持“三求”找准“三点”

“我想对党唱首歌,党的恩情在心窝。人民生活蜜又甜,党的恩情记心间。”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爱湖村广场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成兴正带领“端鼓腔庄户宣讲团”歌唱幸福渔乡新生活。(4月12日 光明日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新出台的政策、举措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一经发布,即引发街头巷尾热议。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信息来源参差不齐等种种原因,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完全、不透彻,迫切需要“政策使者”深入基层,来个“权威说法”。理论宣讲要告别形式主义,真正“接地气”,归根结底还是既立足实践,坚持内容求“实”、方式求“新”、语言求“变”,要深入群众,找到理论与群众的结合点,围绕群众关切点、找准基层兴奋点,把党的方针、政策、理论讲到群众心里、印在群众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内容求“实”,找准结合点。面向基层的宣讲,内容要结合实际,坚持“群众想听什么就点什么,宣讲活动就讲什么”的原则,对受众群体进行细分,譬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讲理论、谈发展,拉家常、倡新风,接地气、贴民心。善于拿这些话题“说事”,以事议政,以案说法,让百姓明白,某个政策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做些什么。长此以往,理论宣讲才能真正由“要我听”转化为“我要听”,凝聚全社会支持发展、参与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坚持方式求“新”,找准切入点。面向基层的宣讲,要避免“高高在上”,真正让百姓“听进去”,就要求宣讲人员当好群众的“理论翻译”,变“政治语言”为群众语言,在“趣”字上下功夫。要根据受众群体差异性、多样性的特征,优化宣讲方式,提升宣讲效果,增强宣讲内容的针对性。既需要专家队伍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也需要百姓把身边故事讲新讲活讲实。在宣讲中多一些事实解读,少一些逻辑分析;多一些“鸡毛蒜皮”,少一些“第一第二”,灵活运用方言俚语、歇后语、顺口溜,佐以生动鲜活的“百姓故事”“数字图表”,使理论更加形象化,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坚持语言求“变”,找准兴奋点。面向基层的宣讲,百姓爱听最关键。要改变传统的宣讲方式,贴心定制、创新路子尤为迫切。只有坚持用百姓话说百姓事,用生动的方言俚语拉近距离,用鲜活的故事传播思想,用通俗的语言讲清道理,群众才能“听得进、记得牢、用得上”。要通过理论阐释、政策解读、故事讲述、文艺表演、视频展示等多种形式,深入基层一线讲理论、讲政策、讲道德、讲文化、讲法治,推动党的精神和路线方针政策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网络等,要顺势而为、化繁为简,将大篇幅的理论模块化分解、图像化编辑,再通过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出去,顺应年轻人的接受方式,增强宣讲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这些不仅是“投其所好”,更是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之举,让群众有获得感,发自内心地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文/向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