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就是一个记者的生命”,老一辈新闻人用自己的言行向后人们展示了这一点。

说起新闻精神就不得不提到当年在科索沃战争中牺牲的一位记者邵云环,这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位巾帼英雄,在战火纷飞的地方她不顾危险坚持工作,最后牺牲在美国的炸弹之下。

许多年过去了,邵云环的家人仍然对她有很深的感情,丈夫没有再娶妻,她的儿子走上了母亲的道路成了一名新闻工作者。

邵云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新闻记者

1951年6月19日,邵云环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佳木斯市,她的出生给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不少欢乐。

稍微长大一点,邵云环去了佳木斯纺织厂子弟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到了佳木斯市一中读中学。

在那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年代,又生在一个不富裕的家庭,邵云环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她认真对待功课,总会把空余的时间利用起来学习,有时候总能看到她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操场和教室里翻着课本,因此她在考试中总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邵云环在学校的人缘也很不错,每当同学需要什么帮助,她总能搭一把手,同学的东西坏了她就会把自己多余的送给同学用。要知道,在物质匮乏的五六十年代,小小年纪就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了不起。

邵云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邵云环在党的号召下上山下乡,她选择了去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加格达奇,那里是全国最冷的地方之一,最低温度能达到零下四五十度,条件艰苦恶劣。

就像在学校一样,邵云环在加格达奇同样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

几年后邵云环等来了上大学的机会,她以很好的成绩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于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班。经过三年多的大学生活,邵云环又增加了很多工作技能和文化知识,她去了新华社成为了新闻人。

由于学习的是塞尔维亚语,邵云环被分到了负责东欧新闻的组,她的工作内容很多,每天要看大量的外国报刊,从中找出重要的信息进行翻译,还要进行新闻编写等工作。

邵云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她很适应这样的工作,就像当年很早坐进教室复习功课一样,每天早上她也是最早从新华社集体宿舍到办公室翻译新闻的人,复杂而繁重的工作让这个年轻人得到了磨练,新闻的筛选能力和外语水平都提高不少。

90年代初,南斯拉夫正在战火纷飞,邵云环去了位于贝尔格莱德新华社分社作为常驻记者。

她对这个地方再熟悉不过,在国内时无数次地看过这里的新闻报道,对当地的语言就像对自己的双手一样熟悉,这次她终于有机会亲自站在这个地方了。

当时无论是信息传播条件还是其他客观条件都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很多工作要多投入人力去做。邵云环和同事们就像风一样,哪里有重要新闻他们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无论路途有多远,无论形势有多么危险。

邵云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像机场这样重要的地方,他们一天都不知道跑多少次,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早就跑得厌烦了,可是凭借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他们仍然不厌其烦地来来往往。

每一篇新闻报道都倾注了邵云环和同事们大量的心血,内容全面的消息、照片不断传回国内,让人们看到了万里之外这片土地的情况。

回国后邵云环继续负责东欧方面的新闻,1996年邵云环成为了《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

1999年3月,邵云环放弃了国内安稳的生活,再次前往混乱的南斯拉夫。也许很多人只知道在战争地区采访的记者多么危险,却不知道他们的工作有多大的意义。

南斯拉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舆论战从来都是伴随着战争一同进行的,只不过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被人察觉。

当时西方掌握着话语权,他们能把自己对他国的伤害进行美化,把黑的说成白的。

如果没有他国记者进行报道,那么我们听到的关于战争的解读,甚至很多事实就都只来自西方一家之言,那些备受战火摧残的当地人民根本没有能力发声。

当时的邵云环每天翻译大量国外的新闻,她也看过一些扭曲事实,抹黑南斯拉夫和当地人民的新闻。作为一个记者,为弱者发声,为正义发声,让人们了解事实的真相是她的职责,这大概是她再赴东欧的重要原因之一。

邵云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人会忘记她

一个国家的大使馆应该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它属于外交机构,任何国家都应该保证他国大使馆绝对安全,这样自己的外交机构才能被尊重。

历史上,除了恐怖势力的袭击,几乎没有哪个国家直接武力攻击他国大使馆的,即便两个国家关系势如水火也顶多是扣对方的外交人员。

可是在二十多年前美国就干了这件事,导致我国三名记者牺牲,他们分别是《光明日报》的记者许杏虎、美术编辑朱颖,还有新华社记者邵云环。

1999年5月7日夜,美国的一架B—2轰炸机向当地的中国大使馆丢下数枚炸弹,三名记者牺牲,二十多名中国外交人员被炸伤,大使馆被炸得面目全非。

大使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北约方面给出的解释是误炸,原因是中情局提供情报时用了过时的地图,还说南斯拉夫军事总指挥部和中国大使馆距离不到二百米,而且两座建筑外形又很像。

其实这种理由非常牵强,多年来美国一直动用宣传机器吹捧自己的武器装备多么精准,还把自己的中情局列为所谓的世界几大情报组织之一,怎么就会出现误炸呢?

这不是美国人的自相矛盾吗?而且那么大的两栋建筑怎么可能相似到分不出来呢?

邵云环到贝尔格莱德后曾写了一篇《悲壮的贝尔格莱德》,把北约轰炸下的南斯拉夫告诉了世界人民。

北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北约正是害怕中国人把事实的真相告诉全世界,才会气急败坏地想堵住中国人的嘴,可是人在做天在看,北约各国最终还是没有阻止自己的罪行被世界人民所知。

使馆被炸的时候,邵云环的丈夫曹荣飞也身受重伤,混乱之际,曹荣飞仍然惦记着自己深爱着的妻子。当人们在废墟中找到邵云环的时候,她已经一身是伤,身体冰凉了。

当曹荣飞问起的时候,大家都不忍心告诉他这个消息,因为此时的他禁不起这样的打击。

当然,这个消息不可能永远瞒下去,因为这是件大事,会很快在媒体上登出来。

曹荣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一出,无数人为之悲伤和愤怒,邵云环的儿子曹磊看到这个报道更是放声大哭。虽然后来在中国外交官的不断努力下,北约方面同意给事件中伤亡者的家人一些赔偿,弥补中国大使馆的损失,但是这些东西愈合不了中国人的伤痛。

曹荣飞回到祖国后,伤痛逐渐恢复,他的双眼渐渐恢复了视力,可他没有看见邵云环。

曹荣飞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赶忙问身边的同事,得到的答案还是她在养伤。

后来,同事们再也瞒不住了说出了事情,曹荣飞痛哭不止,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突然就少了一个,父子二人一时难以接受。

他们清楚,一时的愤怒是毫无意义的,他们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才有讨回公道的那一天,今后才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曹荣飞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云环牺牲后,她的遗物中有一块手表,曹荣飞把它放在身边,就如同妻子的一言一行仍在眼前,由于对妻子的感情太深,他的心里也装不下别人,所以他也没有再娶,一直是一个人陪伴儿子成长。

邵云环的儿子曹磊也很争气,他接过了母亲的新闻事业。他和母亲一样,大学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塞尔维亚语,完成学业后他顺利成为一名新闻记者。

曹磊的成绩优异离不开母亲的影响以及大使馆被炸对他的刺激,他曾经对没媒体说过,自己今天走这条路就是要继续去完成母亲的新闻事业。

而中国大使馆被炸后不久,曹磊给克林顿写了封信,他呼吁停止战争,并希望自己自己身上的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曹磊与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再回看当时媒体拍摄的被炸大使馆的画面,邵云环的卧室被炸得扭曲变形,她的电脑也被震散了,时隔二十多年透过画面仍然让人感到无尽的悲痛和愤慨。

邵云环只是一个写字的文人,可是人们总能感受到一股刚强不屈,在她身上能看到中国女性身上的很多优秀品质,也能看到优秀新闻人的精神。

二十多年来,在邵云环的故事和精神鼓励下,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中更加奋进,不少优秀青年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他们要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迎来了新局面,从今以后中国记者可以走遍全世界,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明目张胆攻击中国记者了,某些国家欠下的这笔血债也是迟早要还的。

参考文献

23年!中国人民难忘使馆被炸事件,邵云环烈士之子继承母业.2022.5.7.极目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