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新闻太令人悲伤了!
4月4日下午,3男1女在湖南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跳崖,3人跳下,1人被阻止后送医抢救,但因事先服毒抢救无效死亡。
来自4个不同省份的年轻人,年龄最大的34,最小的23,相约赴死,令人扼腕痛惜。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们以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间?不知道。
当然,他们身上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穷。
1.刘某永
河南人,今年34岁,家庭条件非常差,与老婆离婚,唯一的孩子跟了老婆,孤苦伶仃,生活没有意思。
2.彭某军
河北人,今年33岁,家境贫穷,初中就辍学打工,性格非常内向,至今一事无成,家中的两位哥哥也一样,书没读几年,经济很差,完全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3.张某睿
福建人,今年23岁,独生子,父母对于他的离世非常的绝望。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外出打工,最近几年一直在广东打工,已经3年没有回过家看看父母了。
4.陈某婷
四川人,唯一的女性,今年22岁,在朋友看来性格开朗乐观,可能是表面乐观内心悲观性人格,家境也比较差,在美容店上班。
《三联生活周刊》做了一个深度报道《天门山跳崖:四个决绝赴死的农村青年》,采访了死者的朋友、邻居与亲属。
4个家庭折射出来各种底层困境,养老、疾病、结婚难的鄙视链、家人都忙于谋生无暇他顾,得不到温暖看不到希望,太沉重了。
从报道来看,他们相约赴死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贫穷,是心累,生活看不到希望。
他们的身后,比想象中还要悲凉。
都是苦命之人。
4个跳崖的年轻人是善良的,为了不给他人添麻烦,在背包留下遗书,说那是他们的选择,与他人无关。
有共情能力都是善良的。
他们是善良的,做出决定之前,他们有的人回家陪伴奶奶,有的含蓄跟父母告别。对于这个世界,他们也会有一点点的不舍和留恋。
可是最后,4个人还是相约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跳崖自杀,一起结束了生命。
(图片与事件无关)
跳崖不仅是“自杀”,还是表达:在景区跳崖,就是给人看的,要以“有能见度的死亡”,发出最后的声音。
这也许是他们在世界上存在感最强的一次。
最悲凉的存在感。
看了以后无比的心痛。
贫困自尊歧视还有无奈…这些,我年轻的时候也经历过,那种感觉无法言表,像一个无形的枷锁刺痛着我。
那种境况可以说是孤独又沮丧。
就是你苦于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然后干什么都没劲,还觉得你和身边人是不同世界的,你没法体会到他们的快乐、无忧无虑而沮丧,确实是一种绝望又可怕的感觉。
极度悲观的时候,我曾经站在顶楼阳台,想跳下去……那年我24岁,那一刻我想,我还年轻,死都不怕,还怕活不出样子?
然后走了3年的艰难时期,直到路走顺了,才走了出来。
就像网友说的:活着如果只是没完没了吃苦,真的会丧失活下去的意志。
悬崖边上的4个年轻人,他们也许认为死是一种解脱。
他们真正的问题,是感受不到希望,也感受不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注,所以才会想做这个最终的表达。
“常识流通处”评论说:
“我想对年轻人说,可以焦虑,可以悲观,但不可绝望。
无论如何 ,单就物质条件而言,今天的人们,总好过改开之前。一些人,包括那四个跳崖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放弃,是因为前方看不到希望。
但我要说,生命本身就是希望的一部分。生命是如此神奇、美好,是我们的唯一,我反对任何放弃生命的行为,生命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事物,我们必须依靠它,才能穿越历史的波动期。”
这段话很好,也很有力量。
但活着需要意志力。
共情死者而不是苛责他们懦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进步。
多少人充满深深的无力感。
当财富成了衡量一个人的主要标准后,贫穷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艰难,也可能会降低你的社会存在感,这就使穷人面临着物质贫乏和精神孤独的双重压力。“贫而有志”,“穷且益坚”不仅更难做到,甚至可能成为被嘲笑的标准。
燕梳时评说:“从宏观上看,有不可回避的贫富差距、阶层固化、上升无望等社会性问题,微观上则面临着家庭解构、情感荒漠、心理孤独等精神层面问题。”
一语中的。
最难的是看不到希望。
互联网给了穷人看见不同人的不同,网上呈现出的一些美好生活与自己现实苦难产生的冲突,感觉看不到希望。
而当关掉手机,却发现没有可以深入交流的人,人被困在了网络内,把自己活成孤岛。
以前是物质贫困,现在除了物质贫困更多是精神孤独。
长期的身心内耗压垮了他们。
“生而为人,对不起。”
4个年轻人,都是被苦难压倒的人。物伤其类,若有另一种时空,愿:你们恣意无边际,无所苦,无所累,做山间月,做自在风…
还是张3丰老师说得好:社会必须倾听和研究他们发出的“最后的声音”。
作者:余远环 南方找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