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梳子和所有文创产品一样,如果不能走进百姓的生活,也难有市场活力。”日前,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梳子制作技艺”传承人董良,做客网易沧州《一周聚焦》访谈栏目,讲述自己在梳子里寄托的红木创业梦,以及对红木文化的半生追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京返乡后 他重拾少时所爱

今年41岁的董良,来自中国京作红木之乡沧州青县,从小生长在运河边上。

董良说,自己小时候有两大快乐,一个是去运河边捉知了、逮鱼、看蚂蚁,另一个是去舅舅的木器厂里,看姥爷舅舅修补红木家具。中学后,他开始学着舅舅和姥爷的样子,做一些木工活,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红木制作技艺。

“运河边的风景和木器厂的木香味,都是我年少时内心的最爱。”董良回忆时脸上泛起笑容。

由于自小学习美术,董良高考时选择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去了北京,很快就成了一家广告公司的策划主管。“虽然钱不少赚,但是我始终觉得没有归宿感。”不想安于现状的董良毅然决定,回到运河边的故乡,开始了自己喜爱的红木家具用品设计工作。

创新红木梳 从五千年中华文明中汲取灵感

回到家乡后的董良很快发现,传统的红木家具市场鱼龙混杂,渐渐式微。他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判断,仅靠过去的老路子做红木,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有所创新,满足新的用户需求,才能让衰颓的红木文化传承下去。

在董良看来,文创产品如果不能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注定不能长久。于是,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他将红木梳子定为自己的文创方向,并注册了自己的原创品牌“京梳子”。

他擅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五千年来古人使用的梳妆用具、玉器、青铜器、瓷器等,甚至门前流淌的大运河,都能成就他的创意巧思。为了让梳子发挥保健功用,他自己研读了大量书籍文献和各种资料,甚至专门跑到北京请教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授。

董良团队设计的“镇海吼”按摩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良团队设计的“镇海吼”按摩梳
董良团队设计的红木梳“母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良团队设计的红木梳“母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董良团队设计的“母恩”木梳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一举夺冠,并受邀为故宫博物院设计梳子。此外,母恩、太极、大漆、大运河等题材的多款红木梳也在市场上备受消费者喜爱,并且作为外事礼品走出国门。

成品率低至1/20前期投入300多万元

“每一款梳子从设计到打版,少说都得投入几万元。”董良介绍,现在已经有40多款梳子面向市场,前期资金投入就高达300多万元。为了圆自己的红木创业梦,他把自己之前的积蓄和做梳子赚的钱,都投入到了新产品研发中。

“一把小小的红木梳看似简单,但从选材到产品需要200多道工序,其中有100多道工序得靠手工完成。”董良说,为了保证品质,每一把梳子他都会亲自过手,只要梳子出现任何瑕疵,他都绝不心疼,一律降价出售。

董良认真打磨新设计的红木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良认真打磨新设计的红木梳

他曾统计,大概每20把梳子里,只有1把能贴上“京梳子”的商标,最终走向市场。凭着良好的品质和用户口碑,小小红木梳很快销往全国各地。

董良表示,未来希望能把梳妆用品做得更精美,让红木文化走入更多的寻常百姓家,并做好非遗普及和传承,让更多国人,尤其是学生和年轻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徐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