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unsplash
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最近,家长圈里都在讨论“一小时预习法”。
“我带着孩子八天预习完了一本语文书”这样的标题在短视频平台上泛滥,不少家长被吸引着点进去。什么样的预习,能花上一个小时?八天预习一本书靠谱吗?家长的疑问颇多。
预习是一件被很多学生和家长忽略的事,在语文这门学科上,预习尤为重要,课前预习对成绩的提升效果,远远好于课后辅导。
为此,成长的可能对话了一线语文教师俞老师。俞老师分析了预习的重要性:
“因为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课堂上的学习反而是被动接受的过程。预习对于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自驱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有好处。有的孩子上课时眼神是空的,尤其是基础差的孩子,专注力也差,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是难熬的,不懂的知识越累积越多,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热情就熄灭了。”
那怎样做有效的预习?
#1
一小时预习法具体该怎么做?
预习其实并不是陪着孩子熟读课文那么简单,还要领着孩子思考,记下预习过程中的薄弱知识点和问题,强化孩子们的记忆,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听课、记笔记。课堂40分钟怎么充分利用?预习时抓重点是关键。
除此之外,语文也有学科上的优势,尤其是小学阶段,家长容易指导。“一小时预习法”,主要有三个步骤:
一、大声朗读
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含义的理解,朗读时要“心到、眼到、口到”。即眼睛要仔细看,思想要集中,一定要大声朗读,越大声,孩子越能投入感情,而不能随随便便读过去。
针对不会的生字,善用字典工具,但不要花费太多时间,也不要逼着孩子记忆、考他是否记住,主要还是大声通读。
二、引导精读
这一步是预习的关键。
一般课本上每一节课后面都会有课后习题,习题是知识点的指引。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思考,尝试回答,不一定要求孩子必须想明白,但是要让他知道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是什么。有条件有时间的家长可以搭配教辅,对知识点和扩展内容进行补充。
“一年级的语文预习,集中在拼音、生字词、课文通读与理解、文学素养拓展提升几个方面,对家长来说,难度不大。我一般都建议我们班的家长准备一本教辅给自己,不要给孩子,预习过程中,家长要代替老师和教辅对孩子提出几个针对性的问题,例如: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词句?孩子能想明白最好,不明白也没关系,预习不是要求孩子百分百掌握,那就不是预习了,而是学习。”
知识点的精读主要包括重点字词句、修辞手法的运用、文体结构、情感解析等,如果孩子的文学素养较好,家长还可以对作者生平进行拓展补充,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好奇的时候,拓展阅读会让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三、再朗读
这一步主要是检验孩子的掌握程度,第一次不认识的生字词是否能掌握百分之六十?家长要鼓励孩子在预习后复述课文的大概内容,引导孩子思考,形成预习闭环。
一小时预习法有两点原则,一是不建议花大量时间预习生词,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样的短期记忆很容易被遗忘。二是要针对课文多做拓展,最好是课堂上无法覆盖的,尽量扩大孩子的知识面。
#2
预习有助于孩子提升学习自信
在俞老师的班上,有几个语文学习困难户。半个学期下来,书本还是崭新的,笔记只有几个字。也有的孩子,虽然一二年级成绩还不错,但也没有预习的习惯。相较于幼儿园的学习难度,一年级对知识的要求一下子有了质的提升,到了三年级,更是对孩子的知识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考验,一些习惯不够好、基础不够扎实的孩子,就容易掉队。
在俞老师看来,无论是“一小时预习法”,还是其他预习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及家长对预习的认知,一二年级,归根结底,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家长如果能提前陪着孩子初步理解学习内容,有助于孩子们在课堂上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预习将孩子在新课文上的注意力划分为两块,一是预习时就掌握弄懂的,二是预习时不明白的地方。
当孩子在课堂上学到这篇课文时,会的部分,他能积极举手,和老师互动,老师的表扬能帮助孩子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更愿意预习。不会的部分,他也会更专注听讲。
“我之前有一个学生,上课的时候非常容易走神,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自己站起来,一点也坐不住。我和他妈妈沟通时,就发现这孩子心理压力非常大,课堂上的内容他听不懂,就容易走神,妈妈一个劲儿的给他课后补习,永远在晚上补白天的内容,但是到了白天,课堂上的新知识他又听不懂了。才二年级的时候,就去医院里查出来焦虑症。这孩子非常懂事,但就是一时没跟上,专注力不强,导致后面进度永远比别人差一截,心理压力大。”俞老师说。
俞老师表示,虽然这个学生是个例,但也让她产生了不少思考。与其课后追赶进度、打补丁,为什么不在课前做好预习呢?
家长寄希望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在课堂的四十分钟李专注听课不分神,还不如在预习时为他划好重点,有松有紧。
即使是学霸,也不可能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紧绷着学习的。有些孩子基础不好,专注力差,上课前也不预习,导致他在课堂上听不懂,课后做作业困难,更没有时间预习复习,从而恶性循环。
还有些家长,虽然会把预习的任务布置给孩子,但全靠孩子自觉。
“建议家长对低龄段的孩子还是可以多一些陪伴,不要太高估他们的自制力。家长如果不关注预习,就不能掌握预习情况和预习效果,在培养习惯的关键阶段,家长的陪伴是很重要的。这些习惯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做与不做差距可能不是很大,但是到了初高中阶段,学业难度大幅度提升之后,这些习惯往往是拉开成绩的关键。”俞钟玉说。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