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青岛地铁自2015年首条线开通至今,运营线路达7条、315公里,运营里程位居全国第十,人员规模超1.4万,共有932个班组(561个自有班组、235个参建方工程班组、136个委外单位班组),成为全国建设最快的地铁之一。青岛地铁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一流城市投资建设运营商”战略目标,将班组建设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的夯基工程,通过坚持党建统领、群众路线、参与式民主管理“三大举措”,充分调动产业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交出了一份探索中国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国企答卷”。专题系列报道第二篇,深入解读第二举措——“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第二举措: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打造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干事创业的起点,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是班组建设的必然选择。青岛地铁把打造产业工人队伍作为干事创业的起点,致力于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构建全岗位科研攻关、技能比武体系,实施“为职工办实事”工程,建立务工人员转正机制,逐步打造一支稳定的轨道交通产业工人队伍,员工流失率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2022年下降到1.6%,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极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提高产业工人素质,打造梯级产业工人队伍

青岛地铁坚持“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实行班组长任期制管理,健全班组长任职资格体系,制定班组长轮岗培养方案,分批次完成500余名班组长与技术岗双向轮岗,促进班组长管理与技能水平双提升。组织各专业骨干班组长赴行业先进单位对标交流,学习先进单位班组组织建设、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文化建设、创新管理等经验做法,让190余项“体悟实训”成果转化落地,切实提升班组长推动企业发展的综合素质本领,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同时,采用内部竞标公开机制,启用一批“揭榜挂帅”重点科研项目,明确项目奖金金额并设置标准化激励规则,倡导“谁有本事谁揭榜”“谁有能力谁第一”,各级班组员工可不受职务、职级、职称等门槛限制,根据榜单内容形成实施方案后“揭榜”,在科研投入和有效激励的促进下,推动全自动车车通信技术(TACS)等国家示范项目成果落地,填补了行业相关技术空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为促进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技能提升,青岛地铁对标国家、行业比赛标准,构建完善企业产业工人技能比武体系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鼓励每一个班组开展开展岗位练兵、绝活争擂等活动,为优秀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积极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培育出数百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等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线岔五项全能劳动比武)

常态化下沉一线,实施“为职工办实事”工程

青岛地铁建立班组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通过各级领导、监理等赴近千个工点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管理人员常态化下沉一线跟岗,带头开展调研、包保、督导、观摩,搭建“员工心声直通车”意见建议反馈平台、开展青年会客厅等方式,多渠道听取基层心声和建议,及时破解生产、生活难题,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归属感,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2022年,仅集团各级领导班子包保建设板块班组83个,其中52个班组通过示范验收,集团领导班子包保班组示范率100%。在此过程中,当了解到外来务工人员思念留守在老家的子女后,联合25家施工企业开设“小候鸟”驿站,在暑假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650多名子女到青岛探亲、研学,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活动被中央电视台连续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如,当发现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存在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后,多次沟通协调施工单位,建立务工人员转正机制,让务工人员实现了由“劳务派遣”到正式职工的转变,激发了务工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归属感。同时聚焦“衣、食、住、行”、精神文化等方面,在工人驻地创建“小康社区”,为工人配备电视机、充电柜等生活用品,把外来员工过渡食宿、正线员工及工地加班工人用餐等服务保障做到员工心坎上,并增加晚班通勤车路线、在各车辆基地引入“711”便利超市、建设方便哺乳期女员工需求的“妈妈小屋”等,全方位保障员工生活幸福、有温度。目前,青岛地铁班组建设已入选全国总工会产业工人改革试点,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荣誉,班组建设工作成效得到了国家级认可。

撰稿:王潞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