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失势,对秦国政局的影响非常大。
因为之前都是吕不韦主政,朝堂上不少人,都是他安排的。
现在吕不韦倒台了,这帮人应该如何处置呢?于是秦国朝堂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辩论。
放在台面上,当然不可能说,我们把吕不韦一党空出来的位置给瓜分了,毕竟都是体面人。
于是,大家另辟蹊径,开始从国籍方面入手。
吕不韦是卫国人,所以秦国的保守派们就说:“秦国强大的时候,这帮外国人会来锦上添花;一旦秦国没落了,他们肯定会脚底抹油直接开溜,不会雪中送炭。”
因此,保守派们提出了一个建议,把所有外国人全部赶走,秦国是我们秦国人的!
吕不韦虽然也任用了部分秦国人,但由于自己的身份缘故,他更喜欢任用外国人。
所以,保守派们的这个建议,成为了当时的政治正确,一时间舆论汹汹。
当然了,在秦国为官的外国人,显然不愿意就此认输。
他们的观点也很犀利:秦国不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吗?天下统一之后,大家都是秦国人,何分彼此?
秦国这些年,打下了多少地盘,那些地盘上的百姓,原本都是外国人,现在不也是新秦国人了吗?
这种时候,再说什么“非我秦人,其心必异”,我看你们才有问题!
双方谁的说法对呢?显然是外国人的说法对。
教员早有训导:无论是搞政治还是争地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一味排外,只会把自己给排死。
但秦始皇的第一选择,却是选择了听从保守派的建议,下令驱逐外国人,史称驱逐客卿。
我能想明白的问题,秦始皇没理由想不明白,他肯定知道,驱逐外国人的恶果有多严重。
但他依然下了这个命令,我对此的看法是,他在用这个举动,向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国帮示威。
秦始皇的这个举动,会让老秦人站在他的背后,华阳夫人如果想搞事情,就要掂量一下了。
或许华阳夫人不是一个热衷于搞事情的人,但昌平君与昌文君这两人,显然都不是什么善茬,能把吕不韦给排挤出局,楚国帮显然也不是什么善茬。
但秦始皇心里没数啊:万一六国的人才都走了,秦国必然要衰落,到那个时候,我不就成了一个,因为党争葬送祖宗基业的昏君了吗?
这个时候,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
秦始皇看到之后如获至宝,立刻宣布让六国人才都回来,并加以安抚,保证只收拾吕不韦余党,其他人才继续重用。
对于写《谏逐客书》的李斯,秦始皇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样板,重用!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就读过《谏逐客书》,我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文章写得非常一般啊,这也能火?看来李斯的水平不怎么样嘛。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我,真是太肤浅了。
李斯的《谏逐客书》,好就好在他选对了上书时间,并成功击中了秦始皇的痛点。
在这种背景下,什么文笔、立意,其实都是次要的,他就算写得再差,秦始皇也会读得非常开心。
李斯对于大局的把握,以及对于秦始皇心思的琢磨,从一篇《谏逐客书》中,我们就能一窥端倪:真是绝顶高手啊。
世间没有万全的策略,秦始皇这种先拉拢保守派,再安抚外国人的做法,显然有点墙头草的意味。但为什么没人反对呢?
反对的理由很好找啊:大王先是驱逐外国人,现在又召回来,朝令夕改岂是仁君所为?
要知道,那时候的秦始皇,也就是个毛孩子,没什么权势,也没多大威信。
这其实就是贵族政客们的矛盾之处了。
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出现一位英明的领袖,带领他们开疆拓土,攫取更多的利益。
但他们又迫切地希望,领袖不要那么英明,少管点事,让大家活得舒服一点。
而年轻的秦始皇,正处在他们的矛盾点上。
一方面,领袖善用骑墙手段,今天拉这个,明天打那个,这非但不是什么缺点,反而是政治手段高明的一种表现。
大家回忆一下,哪一个英明的领袖,不是这么做事的?
因此,秦始皇绝对有成为一名英明领袖的潜力,跟着这种人混,将来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另一方面,这位领袖还比较年轻,甚至可以说年幼,我们是不是能够引导他,将来少管点贵族的闲事,多多放权呢?
这样一来,大家就能收获一位既英明又糊涂的完美领袖,岂不美哉?
摆在台面上说就是:大王还年轻,心性不定,知错能改也是好事啊,毕竟外国人也不是完全没用,且留着他们吧。
这恐怕是古今中外所有成年人的通病了,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能够轻易主导一个心性不定,三观未成形的年轻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逐客之争,说起来是观点之争,实际上都是利益之争。
正如大多数人看历史,总是习惯于模糊人性,详细分析双方或多方的观点,谁对谁错。
可在现实中,一旦遇到问题,几乎所有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通过利益权衡,进而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
其实,历史不也是现实吗?只不过,是过去的现实罢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