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老师做一期“面对面”由来已久,但老师思想太过深邃,迟迟不敢启笔。老师说。“经济学就是常识思维,不要越说越复杂就行”。那好,写吧,争取不把常识感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6789“ 善待民营企业

大疫三年,年底解封。元旦期间,老师就写了一篇万字长文,《向松祚:对稳定和恢复经济的思考和建议》,全网阅读超过100万,其影响之大,经济学家中少见。

《天府财经》公众号也做了授权发布,成都一些媒体大佬纷纷转发,直言是少有的能讲真话的经济学家。可能真话说得太深了,在公众号阅读上万的时候被删除。但发在天府财经网站(www.wetf.cc)上的稿件还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去看看。

这篇深度长文表现出老师对中国经济的焦虑,也对疫后经济恢复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谈到了中国经济当前遇到的问题,民营企业的作用,并呼吁善待民营企业家。

有个数字叫“56789”: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贸易量;80%以上的就业;90%以上的新创企业。这些都来自民营企业的贡献。

公布这些数据的不是老师,是前刘副总理。说明并不是国家没有认识到民营企业的作用。

只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对地产行业,新经济领域的民营企业,有点“运动式”的管理完善,被各种自媒体博眼球的杂音裹挟,形成了社会上对民营企业不待见的现象。

这些杂音、噪音、不和谐的声音,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会让民营企业家内心产生一种很不确定的感觉,就觉得现在民营企业家在社会上好像是不受欢迎的,而且他往往会把这个折射到对政策的理解上。

“我觉得这是必须要高度重视的,要在社会上形成非常正面的氛围,民营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创新的最重要动力,是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上崛起、自强不息的最核心力量。”老师说。

但现在这个氛围还没有形成,政策层面,有些区域不够稳定。很多民营企业家在一起聊天,总感觉他们是“夹着尾巴做人”。

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开完,对民营企业“两个毫不动摇”非常明确,大家看了很振奋。但是很快陕西某部门向企业派驻“第一书记”的事情引起了很大轰动,搞得很多民营企业家会去猜测这件事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老马回来会引起社会那么大的关注?因为我们似乎闻到曾经熟悉的、久违的春天的味道。

前几天看过一个数据,中国目前从事外卖业务的人高达8000多万,也就是每1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在从事跑外卖。里面不乏博士,研究生高学历。这既是人才的浪费,同时也是民营企业解决就业的实证。

6亿人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亿人灵活就业!就的是什么业?我们不清楚;是不是只有2亿?我们不清楚。这是国家公布的数据,我们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

近两个月,特别是疫情放开之后,企业家的信心在复苏。接触的企业家,现在对未来变得越来越乐观,至少他们开始想做事情。

“我觉得这是中国人的韧性,包括一些在海外住的企业家朋友,现在也开始问中国国内市场的情况、政策面,显得很积极。”老师说。

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对社会上怀疑“两个毫不动摇”的言论要亮明态度。现在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家有新的认识、新的重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5%的增长率不高,但实现有难度

“今年的两会报告,算是非常中肯的报告。”老师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外部环境,而内部压力恐怕不比外部压力小。”

全球不确定性因俄乌战争,中美博弈进一步加大。以美欧为主的全球通胀仍处于高位,世界经济与贸易增长的动能衰竭。

美联储加息解决通胀却引发银行倒闭潮,近期世界各国加速去美元化,给世界经济的走向增添了更大的变数,也有了新的可能。

我国把2023年GDP目标定为5%,国际一些机构近期纷纷调高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指标,这是积极的现象。

“5%的增速其实并不很高,因为比较基准是去年3%的增速水平,平均下来两年的增速只是4%。但即使是实现5%的增速,难度也还是比较大的。”老师认为。

通过“三驾马车”来分析,即“GDP=投资+消费+净出口”——当然这个分析方法也有缺陷,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首先出口受制于国际环境,我们能左右的部分很小,所以中国现在强调内循环,主要靠消费拉动。今年1~2月份出口同比下降了6.8%;

那么消费靠什么拉动呢?要靠人们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那就要靠企业。只有企业动起来了,才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进而提振消费。

消费市场明显动力不足。本周发布的三月全国消费指数,只有0.7的上涨,整个经济有了通缩的苗头。国家提出刺激消费以提振经济,林毅夫老师认为这个提法值得商榷,笔者深以为然。老百姓失业增多,负债累累,包里没钱,拿什么消费?关键是恢复经济,解决就业,让老百姓收入增长才可能消费得起。

投资方面,地产投资是萎缩的。笔者认为一季度的地产回春,是短期内的政策利好反应,也是恢复经济的重要抓手行业。但是否可持续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核心问题还是老百姓收入的问题。

制造业投资在逐步恢复,不过工业增加值涨幅不到3%,今年是否能到5%是未知数。目前基建投资还可以,但增速也不到10%。

怎么看经济活跃的苗头?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其实就看民营企业是不是真的在增加投资,增加就业——这是一个重要指标。

国有企业稳定经济,民营企业搞活经济。底层逻辑就这么简单。所以提振民营企业经营信心,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中国企业的税是应该减的,因为中国企业的综合税负在全世界是比较高的。我跟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家聊这个事情,他说全世界的主要国家中只有一个国家的综合税负比中国的高,就是法国。

一边要降税,但一边政府的财政又比较困难,这两者怎么平衡?这是现在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中国经济非常核心的三大挑战,第一个就是财政,第二个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风险,第三个是就业的压力。

“财政方面要怎么解决?首先企业降税是必须的,这不能变,不能说现在政府财政困难,就不仅不降税反而增税。只有通过降低税负,让企业的活力起来,未来的税收才会增加,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老师说。

第二,政府要精兵简政。现在我们政府的开支太庞大了。从国家长远治理的角度来讲,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税收来养这么庞大的队伍?

第三,大多数的投资不应该由政府来做,而是让企业去做。既然你的投资效率连利息都没办法覆盖,那为什么要去做呢?

老师到四川、湖北、云南去,地方政府的一些人也跟他讲,过去很多项目根本没有任何经济回报,像修一座桥、一条高速公路,或其他的工程。

当然可以说有其他的社会效益,不能光谈经济效益,但老师觉得这二者不能对立起来。你说修桥、修高速公路,修到连银行贷款的利息都没办法归还,这就是很有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最重要的是思想创新

写这稿的时候刷到了一个视频,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指出:百年屈辱史教会中国要自强;而美国绝不允许实力比肩的国家存在。

他说:“美国是一个残酷的强权,千万不要低估美国能有多无情。美国嘴上吹捧的自由主义,都是用来掩盖暴行的话语。”

所以,在美国经济受到挑战的时候,在美元霸权受到挑战的时候,在美国地位受到挑战的时候。谁都别心存幻想,日本《广场协议》就是最好的实证。

奥巴马主政时期,“亚太再平衡”就是遏制中国的崛起;川普上台很快就祭起了贸易制裁大旗;而拜登当选之后,对中国进行全面遏制与围堵,成了美国两党的共识,开启了中美全面脱钩时代。

现在不是我们想不想脱钩的问题,而是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领导地位要主动与我们脱钩。但国内一些人主张脱钩,就显得特别不理智,我们需要时间换空间。

我们的经济总量上去了,质量还不行;我们的科技有大幅提升,但还有明显的短板。而且对于前沿新兴科技,我们仍然是跟跑者。

“美元价值的基础是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法制体系等。所以美元霸权背后是美国实力,综合国力的表现。”老师认为。

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是经济第一大国,科技第一大国,军事第一大国,文化教育第一大国,综合国力还摆在那里。

人类历史上十六次“修昔底德陷阱”,只有四次没有发生热战。但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两个核子两国爆发全面战争是不可想象的。

人类社会面临着经济衰退,地区冲突,全球疫情,气候变化,核扩散等问题。世界最大的两个国家,如果能够和平地迈过“修昔底德陷阱”,共同致力于世界发展,那是世界的福音。

从守成国与崛起国的角度,时间站在我们这边,着急的是美国。我们需要时间要弥补基础研究,需要时间来弥补科技短板,需要时间让世界认识与适应中国的复兴。

未来的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新材料,新能源,物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在碳中和这一人类共同使命驱动下,中国具备后发优势,在数字科技时代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国家走向富裕发达的弯道超车,最大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因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发展,更多是靠原创性科学发现、发明创造去推动。

所以要鼓励金融机构、投资家通过资本的方式支持这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工作。这样的项目未来失败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资本投入的目的不是要获得短期回报,是为了创造未来。

比如具有颠覆性的chatGPT,为什么诞生在美国,而不是中国。这与人才培养体系,个体创新精神,科技金融土壤密不可分。

创造ChatGPT的OpenAI,本来就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很多科技公司、创始人都有出资,这个就是创造性资本,不追求短期回报,投资瞄准的是人类未来的远大目标。

今天的华为,老师对任正非先生高度尊重,我也是万分敬仰。因为他知道国家要强大、要富裕,需要的是什么,缺少的是什么,然后为之努力。

华为有“天才少年”计划,推动原创性研究。但是仅仅靠一位这样的企业家、一家这样的企业是不够的,这需要社会整体氛围。

但要形成这样的创新氛围,最核心的突破口有两点。其一是社会文化氛围,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缺乏批判性思维,不鼓励颠覆式创新。

其二是教育体系的问题。一个官僚化、功利化的教育体系,要让大学不断冒出天才、奇才、怪才,冒出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们为什么少有国内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大致与这两点有关。所以要实现创新的系统性、持续性,突破性。既需要教育理念的创新,也需要创新思想的形成。

过去我们发展太快了,很多人一旦慢下来不适应。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迭代革新总会有阵痛,但也会有未来。不要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