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左文明

“治黄”,顾名思义就是治理黄河。

提到黄河,人们都知道是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最终流入渤海。

史料记载,黄河最早出现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在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它的主要特点是“善淤、善决、善徙”。

古老的黄河真正流经济南地区,还是由于1855年黄河在河南省铜瓦箱决口,黄峰洪泛似脱缰野马,横冲直撞湧入大清河,从此当地人才有了自己的黄河故事。

听老人们讲,大清河(济水河)上曾经有一座非常壮观的木桥,九孔飞跨势若长虹。桥头两侧建有牌坊,西额篇书“大清桥”,东坊镶嵌“济水朝宗”,始建于1548年,也于当年被黄河夺道而冲垮。从此齐河与北店子便有了渡口木船,有了那撕心裂肺的纤夫号子。

黄河九曲千里浪,携沙浊流入大海。

160多年来,黄河济南段有记载的决口漫滩就有数十次。最严重的一次是1902年济南地区山洪暴发,玉符河河水暴涨,加之黄河洪讯下泻,形成牛角峪一带蓄洪区泛滥,强大洪水压力冲破席家庄以南的大堤,奔流而下,淹没了部分村庄和大片农田。决口地段直至笫二年才填堵筑牢。长清县县志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

自从有了黄河,由于含沙量大,使河床逐年抬高。成了地上悬河。为了防止汛期河水漫溢,沿黄大坝不得已年年抬高。每年加固加高大坝,成了治理黄河的主要任务。

“黄河宁,天下平”。毛主席1952年视察河南、山东时曾几次强调“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各级政府都积极响应号召,加大了治黄力度。

但是1958年的特大洪水,其流量之大,水位之高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可以说是黄河流经济南地区以来,最严重最凶险的一次抗洪抢险。特别是北店子一号坝险工地段,是下游的咽喉,也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部队、工厂、民工齐上阵,不分昼夜奋战在抗洪一线。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7月下旬。河水与堤坝基本持平。

指挥部紧急动员,调用数万条麻袋、草包装滿土,摆放在十几里路长的临河坝顶上。并紧急通知附近几个庄的老百姓,收拾好必需物品,夜里不准睡觉。如有紧急情况立马转移。据说:为保卫济南城市安全,部队都准备了炸药,万一右岸失守,也要炸开左岸分洪。一场有惊无险的抗洪经历后,人们对黄河安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各级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黄河治理力度,把防重于治的方案提上了议事日程。

治黄工程一般选择在一年的冬春季进行,一是黄河枯水期,临河滩区可以取土,二是雨水少便于施工,三是属于农闲季节劳动力充裕。人民公社时期曾经实行“一平二调”。将治黄任务分配到各个公社,公社再落实到村。一些离工地较远的村为了抢工期,都到黄河附近村里租房子居住,一干就是十天半月。时间长了民工与房东很多都成了好朋友,几十年后还当亲戚相互往来。这也算是黄河情缘吧。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治黄修坝都是靠人海战术。基本上没有机械施工,全凭社员们肩挑人抬或者是地排车、独轮车(俗称:推不够)。条件稍好的有牛车、马车等运送土方。

因为有58年特大洪水的教训,1959年春天治黄的任务和声势是最大的。大堤不但增高,而且还要加宽。以我老家为例,几十户靠河岸近的住户,由于工程需要全部拆迁。

治黄队伍中,大部分的男劳力主要是推土拉车,以生产队为主,每个小组划出一块地儿挖方坑,完工后由施工员按长、宽、高计算出运送了多少立方土,并按工程量计算报酬。

青壮年妇女组成了多个打夯(农村称打硪)队,把新运到工地上的土夯实。为了保证质量,一层新土垫多厚?一个平方打多少个硪花?都有规定要求。夯实的硬度也专门儿有施工员抽查测量。

打硪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百十斤重的碌碡,要用铁链锁紧底部,便于硪工将硪绳(俗称:硪辫子)铁钩挂住,硪的一侧固定一根长约一人多高的硪把。掌握硪把的人基本上就是总指挥,起硪时往左偏,说明左边的人用力不够,总指挥立马提醒。为了整齐划一提振士气,一盘硪要有一位领号的人。所以硪工号子成了工地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十几盘硪一字排开,高兴时也喊号子比赛,情绪高涨时大家齐努力将硪盘抛过头顶,掌把的人也松开双手(俗称:大撒把),将整个工地的气氛推向高潮。

沿黄子民把对黄河的爱与恨情与愁,交织在一起。但他们很清楚,唯有倾其所有的付出,才能将其由害河变利河。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抢时间争速度重质量保安全。白天吃饭在工地,风沙落在碗里吹进眼里。鞋子里灌滿了沙土,汗水将脸上沾挂的黄沙冲出了条条印痕。打硪的妇女们,新手手心磨起了泡,老手手掌磨出了茧,在那个温饱都没保障的年代,社员们那种干劲儿那种精神是现在人无法想象的。

去年,为了留住乡音记住乡愁,我回老家座谈搜集黄河故事的一些素材。除了谈及黄河渡船、船工号子外,重点与一些曾参与修坝治黄的老年人,座谈交流了几十年前黄河大坝上拉土打硪的一些情节。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反复吟唱着当年的硪工号子。并现场制作了一盘硪,做起了示范表演。两天后一首完整的硪工号子“十朵花”完整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附:十朵花:
哎~什么开花路两旁~哎~马莲开花路两旁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不见天~哎~苍子开花不见天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在水里~哎~荷花开花在水里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一身刺~哎~黄瓜开花一身刺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把头低~哎~茄子开花把头低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红溜溜~哎~石榴开花红溜溜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结嘟噜~哎~葡萄开花结嘟噜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抱娃娃~哎~棒子开花抱娃娃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开花九月九~哎~菊花开花九月九哎嗨呀嗨呀嗨;
哎~什么出来照大堤~哎~太阳出来照大堤哎嗨呀嗨呀嗨。

一段历史,一段乡愁,一种回忆,一种传承,同时也是一种民间文化。她象烟云,跨过岁月飘向远方,因为母亲河在,那段抹不掉的记忆,就象河水一样川流不息,永远流淌在人们的心里。

作者简介:

左文明,济南人。2010年公务员退休。文学爱好者。文章曾多次在“联合日报”、“济南日报”刋发;文史类作品数篇均在某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表;23万余字的“西张家庄村志”被史志库收藏;300余首诗、词类作品见诸多家诗刋及“齐鲁壹点”“济南日报新闻客户端”“微博”等网络媒体。

2020年度参赛作品荣获“诗颂杯”银奖;2022年散文“一捧黄河土,浓浓故乡情”获得济南市作家协会二等奖。

本人现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山东写作学会会员;济南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回族诗刋特邀会员;槐荫区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现任:山东企业集团海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励志铭: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