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的《身为女性的选择》围绕现代女性生活,探讨爱与性、独立、婚姻、家庭暴力等话题,读后我觉得最好的部分是把女性以十年一代,分为“30代”、“40代”、“50代”......我们叫作30+、40+、50+......分层探讨她们的不同困境。

(选填) 图片描述

为什么每十年就会产生不同的女性?

主要与女性成长教育和结婚的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环境造就了一代女性,60+的城镇妈妈们受教育程度低,接受的婚姻观和世界观狭窄,但她们与同代日本妇女不同,她们一直是班妈,从二十左右岁就进入工厂、社会,结婚生子依然如此,所以她们的孩子,也就是现在的40+城镇女性从小尽可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目的在婚姻中保持经济对等。

30+城镇女性从小接受教育中包含女性拥有了独立求生的能力,以及对社会运行的全面了解,知晓了人是可以被驯化的底层逻辑,让更能清晰地认识她们自己,使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并懂得和愿意为此付出努力,进而一步步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上野千鹤子在书中探讨的日本社会非婚化、少子化的主力军们,这部分女性在中国日益增多,但性意识和性行为上不是从来不是问题的重点,而是女性生育保障制度的问题上。

但上野千鹤子提到的“婚姻难民”还是大同小异的,亲密关系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发了共鸣,但一旦出现问题,大部分女性会认为走到了绝境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家信田小夜子举出的大部分客户案例,都是这些“婚姻难民”发出的求救信号。书读此处,我会有一种觉察:现代婚姻让女性有束缚之感,并不在婚姻本身,而是,一旦出错,谁来承担责任,女性的选择至此还有多大空间?

两位大咖在对谈中提到了很多日本主妇诅咒丈夫早点死亡,也不离婚。当年我们看到这条新闻“丈夫死亡笔记”网站曾经一天之内有5万条“诅咒”评论十分惊诧,但分析其背后的制度就一目了然:日本全职主妇离婚无法获得房屋权,只有死在丈夫后面,才能拥有房屋和财产。

回到我们国家的问题症结上,城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保持经济独立是婚前的高昂的观念,但一方面受到传统婚俗的制约,要彩礼婚房,把婚姻经济门槛提高了,但实际上却是降低了女权,而育儿主要责任在女性一方是不争的事实,这给职场妈妈造成了极大的时间撕扯感,对婚姻的疲惫感也有此产生,所以女性生育保障制度及婚姻公平分配育儿职责的社会趋势才是非婚化、少子化的问题导向。

在欧美,19世纪晚期的女性们被称为歇斯底里症的主要患者,医生们认为妇科让缺乏情感控制、无节制的情感发泄、焦虑和性冷淡等等,无数的妇女被迫接受了切除阴蒂或卵巢的外科手术,她们的痛苦是必须要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依赖于男性、被动和没有情感。

一百多年过去了,妇女运动得到了显著的成效,但还没有得到绝对的公平,30+与60+女性们对比,明显有独立、坚强、个性化的选择权利。

作为现代女性,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处于历史的进程中:解放与回归并重,传统与现代契合。

《身为女性的选择》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女性并未意识到自己有很多种选择,在婚前、婚后其实都可以做策略性调整,掌控自我成长、精进自己,警惕进入他人期待的女性角色中,多关注自身需求。

(选填) 图片描述

这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对人本身有更深刻地理解,她们希望通过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通常拼命努力的她们会获得与之努力、能力相匹配的回报,但我想说的是,为此就把情感投入作为一种婚嫁衡量、或者自我毁灭的预设,也是一种极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