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担负起领导责任,发挥好领导作用,必须要有坚强的政治定力。所谓政治定力,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排除各种干扰,抵制诱惑、消除各种困惑,坚持正确的立场、保持正确方向的能力。尤其是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必然会触动利益的坚冰,干扰着领导干部的决策与判断;转型进入深水区,也难免会搅动“内心的风暴”,冲击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和信仰。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只有保持坚强的政治定力,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增强为政本领,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政治定力来源于政治清醒。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多元的复杂情况下,领导干部决不能当鼻塞耳聋的“糊涂官”、随波逐流的“跟风者”,必须在政治问题上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筑牢思想防线,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来不得半点含糊。要有强烈的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能看得清理论的正邪、舆情的明暗、“民意”的真伪,看得懂那些“醉翁之意”和“项庄剑指”的实质,对于精华与糟粕、表象与本质、动态与走向,尤其是被一个倾向掩盖的另一个倾向,更要有基本的辨别力。要能够睿智地预见起于青萍之末的各种风向,更要能够有远见地判断“多米诺骨牌”的最终指向。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决不能成为政治上的庸人与外行。政治清醒,明辨是非,永不糊涂。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为政本领,领导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看得清,站得住,行得稳,前进路上才会有坦途。

政治定力受制于政治规矩。如果政治规矩不能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慢慢衍生。政治规矩是党内生活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准则和铁律,也是政治生态的突出核心。领导干部对于被本地区本单位政治规矩的现状和走向,要有火眼金睛,要有治理铁腕。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你那里宗派横行、山头林立,团团伙伙潜伏公行,而你却浑然不觉,听之任之,还在那里高唱“团结歌”;如果你那里跑官卖官已渐成歪风,而你却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又何谈“政治定力”?如果你那里政商关系扭曲,官员同“老板”勾肩搭背、“互通有无”,已形成风气,而你仍然闭目塞听,认为“很正常、很健康、很有利于发展”,这就是完全丧失了政治定力。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政治规矩上做看得清、管得住的“明白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为政本领,领导干部才会营造出良好的从政环境。

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是政治定力的重要体现。政治定力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纸面上,而要落实到实践中、举措中、行动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央要求开展的工作,毫不迟延地开展;中央决定禁止的事项,毫不犹豫地禁止。无论遇到怎样的阻力,无论地方、部门的眼前利益受到怎样的影响,都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较真、敢于碰硬。同时,坚持把正确领会、坚决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有效组织动员群众、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结合起来,深入了解社情民意,耐心细致做好思想工作,切实找准推进工作的着力点、政策措施的切入点、改革创新的关键点,既贯彻中央统一决策部署,又体现本地区本部门特色,确保中央的决策部署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为政本领,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立身从政。